【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250|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馮氏錦囊秘錄雜症大小合參卷十三方脈腸風臟毒合參】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作者
發表於 2012-9-6 11:49:01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馮氏錦囊秘錄雜症大小合參卷十三方脈腸風臟毒合參

 

方脈腸風臟毒合參

 

丹溪曰:腸風獨在胃與大腸出。

 

兼風者宜蒼朮、秦艽、芍藥、香附之類。

 

腸風者,邪氣外入,隨感隨見,所以色清,臟毒者蘊積毒久而始見,所以色濁。

 

治腸風以散風行濕,治臟毒以清熱涼血,又要看其虛實新久,新者實者降之瀉之,虛者久者升之補之。

 

血之在身,有陰有陽,陽者順氣而行,循流脈中,調和五臟,洒陳六腑,謂之營血,陰者居於絡脈,專守臟腑,滋養神氣,濡潤筋骨,若感內外之邪,而受傷,則或循經之陽血,至其傷處,為邪氣所沮,漏泄經外,或居絡之陰血,因留著之邪,潰裂而出,則皆滲入腸胃而泄矣。

 

世俗率以腸風名之,不知風乃六淫之一耳。

 

若腸胃受火熱二淫,與寒燥濕怫鬱其氣,及飲食勞力,傷其陰絡之血者,亦可謂之腸風乎?《針經》曰:陽絡傷則血外溢而吐衄,陰絡傷則血內溢而便溺,是也。

 

不可純用寒涼藥,必加辛散為佐,久之不愈,宜理胃氣,兼升舉藥,蓋精氣血氣皆生於穀氣,大便下血,多以胃藥收功,徒用苦寒而不理脾胃,是絕氣危生之下工也。

 

腸胃本無血,而有下血者,大腸之病也。

 

大腸何以病下血,邪以感之也。

 

蓋陰絡不傷,腸胃不虛,雖有外邪,亦不能患,惟醉飽房勞,坐臥風濕,恣啖生冷,以致濕熱陰絡受傷,外邪得以乘之。

 

《經》云:陰絡傷,則血內溢而便血;又云,結陰者便血一升,再結二升,三結三升,此言陰氣內結,不得外行滲入腸間,乃寒濕生災,而陰邪之勝也。

 

外邪者何?風寒暑濕熱是也。

 

風喜傷肝,肝傷則不能藏血而下者,醉後飲冷,寒飲內傷,血為寒凝,滲入大腸而下者,內外傷濕,濕傷凝胃,隨氣下流而致者,膏粱人濃味酒色,藜藿人勞役過度,以致熱積下焦而致者,然濕毒下血者,腹中不痛,熱毒下血者,腹中多痛,更有內傷陽氣不足,下焦之陰,無元陽以維之,而下血者,書所謂病人面無色,脈浮弱,手按之絕者,下血是也。

 

有脾虛陽氣下陷,不能統血,以致血隨氣降而下者,蓋陰必從陽,血必從氣,脾為氣血生化之源,故必賴補中升陽,以胃藥收功,有以先便後血者為遠血,由足陽明隨經入胃,先血後便者為近血,由手陽明大腸隨經下滲,有以心肺為遠血而屬陽,肝腎為近血而屬陰,以論者名為腸風臟毒,實非外感之風,腫熱之毒之謂,蓋陽明之氣不能上越,下陷大腸,腸胃之脈隨氣虛陷,陷久則濕熱蘊毒,隨氣陷而先至,其腹不痛,血清而色鮮者名曰腸風、邪氣外人,隨感而見者也。

 

謂之挾寒下血,後人因古方多用荊防升散,而窒之為風,實非風也。

 

臟毒者腸風日久,氣血俱虛,下陷日甚,大腸濕熱蘊積,遂生窠穴,為積血之器,從便之前後而來,其腹痛則痛,血濁而色黯者名曰臟毒,內傷蘊積,久而始發者也。

 

謂之挾熱下血,雖有毒名,實菲毒也。

 

腸風者風邪淫乎腸胃也。

 

臟毒者濕邪淫乎腸胃也。

 

若血射如線者蟲痔也。

 

腸風臟毒之血,自腸臟而來,五痔之血,自肛門蝕孔處出也。

 

凡下血身涼血寒者生,身熱血溫者死。

 

一方 治積熱便血。

 

蒼朮 陳皮(各一兩五錢) 黃連 黃柏 條芩(各七錢五分) 連翹(五錢) 為末,生膏六兩,合丸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白湯下。

 

引用http://jicheng.sabi.tw/jcw/book/%E9%A6%AE%E6%B0%8F%E9%8C%A6%E5%9B%8A%E7%A7%98%E9%8C%84/21

評分

參與人數 1金幣 +1 龍幣 +1 收起 理由
文昌 感謝發帖!

查看全部評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2-11 22:17 , Processed in 0.593750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