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岳全書-卷之三十八人集婦人規上經脈類崩淋經漏不止十二】
●崩漏不止,經亂之甚者也。
蓋亂則或前或後,漏則不時妄行,由漏而淋,由淋而崩,總因血病,而但以其微其耳。
陰陽別論曰:陰虛陽搏謂之崩。
百病始生篇曰:陽絡傷則血外溢,陰絡傷則血內溢。
故凡陽搏必屬陰虛,絡傷必致血溢,知斯二者,而崩淋之義及治療之法,思過半矣。
惟是陰虛之說,則但傷營氣,無匪陰虛而五臟之陰皆能受病,故神傷則血無所主,病在心也;氣傷則血無所從,病在肺也;意傷則不能統血攝血,病在脾也;魂傷則不能畜血藏血,病在肝也;志傷則不能固閉真陰,病在腎也。
所以五臟皆有陰虛,五臟皆有陽搏。
故病陰虛者,單以臟你受傷,血因之而失守也;病陽搏者,兼以火居陰分,血得熱而妄行也。
凡治此之法,宜審臟氣,宜察陰陽。
無火者,求其臟而培之補之;有火者,察其經而清之養之,此不易之良法也。
然有火者不得不清,但元氣既虛,極多假熱,設或不明真假,而誤用寒涼,必傷脾胃,生氣日見殆矣。
先賢有云:凡下血證,須用四君子輩以收功。
又云:若大吐血後,毋以脈診,當急用獨參湯救之。
厥旨深矣。
故凡見血脫等證,必當用甘藥先補脾胃,以益發生之氣。
蓋甘能生血,甘能養營,但使脾胃氣強,則陽生陰長,而血自歸經矣,故曰脾統血。
●治崩淋經漏之法:若陰虛血熱妄行者,宜保陰煎,加減一陰煎。
若火盛迫血妄行而無虛證者,宜徒薪飲,黃芩散,加續斷,丹參。
若血熱兼滑者,宜保陰煎,槐榆散,生地黃湯。
若肝經怒火動血者,加味四物湯。
若肝經怒火動血,逆氣未散者,化肝煎,或保陰煎加減主之。
若血有滯逆而妄行者,四物湯,丹參散。
若營氣不足,血不能調而妄行者,五福飲,四物湯,四君子湯,八珍湯,擇宜用之。
若脾氣虛陷,不能收攝而脫血者,壽脾煎,歸脾湯,四君子加芎,歸,再甚者,舉元煎。
若脾腎虛寒,兼嘔兼溏泄而畏寒者,理陰煎,五君子煎,理中湯。
●若陽氣大虛脫陷者,四維散。
若脾腎陰氣不固者,固陰煎,五陰煎,秘元煎。
若肝膽氣虛不能藏血者,必多驚恐畏怯,宜五福飲,七福飲,八珍湯,兼陽虛者,仍加薑,桂。
若去血過多,血脫氣竭者,當速用獨參湯提握其氣,以防脫絕,或用當歸補血湯。
若崩淋既久,血滑不禁,宜澀宜固者,龍骨散,如聖散,七灰散之類,同人參兼用之。
凡血淋治法,大約如前。
但其穢臭脈滑者多火,宜從清涼;若腥臭清寒脈細者多寒,必須溫補。
其或久病則精去無窮,尾閭易竭,非大加培補不可,惟固陰煎,及十全大補湯之類為宜。
●崩淋之病,有暴崩者,有久崩者。
暴崩者,其來驟,其治亦易;久崩者,其患深,其治亦難。
且凡血因崩去,勢必漸少,少而不止,病則為淋。
此等證候,未有不由憂思鬱怒,先損脾胃,次及衝任而然者。
崩淋既久,真陰日虧,多致寒熱欬嗽,脈見弦數或豁大等證。
此乃元氣虧損,陰虛假熱之脈,尤當用參,地,歸,朮甘溫之屬,以峻培本源,庶可望生。
但得胃氣未敗,受補可救,若不能受補,而日事清涼,以苟延目前,則終非吉兆也。
●崩淋病,治有五臟之分,然有可分者,有不可分者。
可分者,如心肺居於膈上,二陽臟也,肝脾腎居於膈下,三陰臟也;治陽者宜治其氣,治陰者宜治其精,此可分之謂也。
然五臟相移,精氣相錯,此又其不可分者也。
即如病本於心,君火受傷,必移困於脾土,故治脾即所以治心也。
病本於肺,治節失職,必殘及於腎水,故治腎即所以治肺也。
脾為中州之官,水穀所司,餉道不資,必五路俱病,不究其母,則必非治脾良策。
肝為將軍之官,鬱怒是病,勝則伐脾,敗則自困,不知強弱,則攻補不無倒施。
不獨此也,且五臟五氣,無不相涉,故五臟中皆有神氣,皆有肺氣,皆有胃氣,皆有肝氣,皆有腎氣,而其中之或此或彼,為利為害,各有互相倚伏之妙。
故必悟藏氣之大本,其強弱何在?死生之大權,其緩急何在?精氣之大要,其消長何在?攻補之大法,其先後何在?斯足稱慧然之明哲。
若謂心以棗仁,遠志,肺以桔梗,麥冬,脾以白朮,甘草,肝以青皮,芍藥,腎以獨活,玄參之類,是不過膚毛之見,又安知性命之道也。
諸證皆然,不止崩淋者若此。
●婦人於四旬外,經期將斷之年,多有漸見阻隔,經期不至者,當此之際,最宜防察。
若果氣血和平,素無他疾,此固漸止而然,無足慮也。
若素多憂鬱不調之患,而見此過期阻隔,便有崩決之兆。
若隔之淺者,其崩尚輕,隔之久者,其崩必甚,此因隔而崩者也。
當預服四物,八珍之類以調之,否則恐其鬱久而決,則為患滋大也。
若其既崩之後,則當辨其有火無火。
有火者,因火逼血,宜保陰煎主之。
無火者,因隔而決,或其有滯,當去其故而養其新,宜調經飲先以理之,然後各因其宜,可養則養,用小營煎;可固則固,用固陰煎之類主之。
●王叔和曰:五崩何等?曰:白帶者,形如涕;赤崩者,形如絳津;黃崩者,形如爛瓜;青崩者,形如藍色;黑崩者,形如衃血也。
●立齋曰:前證治法因脾胃虧損不能攝血歸源者,用六君加芎,歸,柴胡。
若因肝經之火而血下行,用奇效四物湯,或四物加柴,梔,苓,朮。
若肝經風熱而血妄行,用加味逍遙散,或小柴胡加梔,芍,丹皮。
若怒動肝火而血沸騰,亦用前藥。
若脾經鬱結而血不歸經,用歸脾加柴,梔,丹皮。
若悲傷胞絡而血下崩,用四君加柴,梔,升麻。
●附按:大尹王天成之內久患崩,自服四物涼血之劑,或作或徹。
因怒發熱,其血不止,服前藥不應,乃主降火,更加腹大痛,手足俱冷。
余曰:此脾胃虛寒所致。
先用附子理中湯,熱退痛止,又用[濟生]歸脾湯,補中益氣湯,崩血頓愈。
若泥痛無補法,則誤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