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注意力不足過動症】
前言:醫生,他常常注意力不集中,作事情超會拖,不知道有沒有什麼問題?
老師說他上課跑來跑去,靜不下來,想來檢查看看。
兒童青少年精神科門診中,常常聽到家長談到孩子的注意力跟行為的問題,有些是家長們自行帶來看,也有些是在老師發現後,建議前來檢查。
這些注意力跟行為問題,對於孩童的學習以及社會互動上會有一些負面的衝擊。
因此,越早發現,越早治療越好。
不過,並不是每個不專心的孩子就是注意力不足過動症,但若非經過專家的評估,隨便就貼上過動症的標籤,對孩子來講,並非好事。
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簡稱ADHD)是兒童青少年精神科門診常見的診斷之一。
根據社區的調查研究發現,有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特徵的學童大約佔3-7%左右。
這個診斷最早是在1902年由英國的學者所提出來,在1950年以前研究者稱這個診斷為微細腦傷。
在當時人們認為這是因為腦部有受傷導致注意力無法集中,並出現了過動的現象。
1950年以後,研究上並沒辦法發現腦部曾經受到明顯的創傷的證據,所以改名為過動症候群。
後來,在1994年診斷準則的修訂則考量到注意力缺失的部分,而將此診斷改名為注意力不足過動症。
並將這個疾病細分為注意力不足為主,過動為主,混合型等三種類型。
這三類中,以混合型最多,佔80%,其次為注意力不足型,占10-15%,以女生較常見,過動型則占5%左右。
造成ADHD原因,到今天為止仍還沒有一個明確的定論。
但可能跟腦中以多巴胺或正腎上腺素為神經傳導媒介的前額葉皮質區以及部分基底核出了問題有關。
前額葉皮質區是大腦的命令中樞,而後者則是接受其他部位的指示,做出動作。
由於這些區域出了問題,導致孩童做事缺乏組織性,並有衝動的情形發生。
在門診上,ADHD孩童常常發現有一些行為特徵:
過動:坐不住,就算坐下來,一陣子後就會在椅子上扭來扭去。
不專心:容易分心,東張西望,常做白日夢,沒有聽大人在講。
缺乏耐性:很容易逃避困難的事情,做事有始無終。
學習困難:ADHD的孩童,由於注意力無法集中,缺乏耐性,造成學習時無法抓住重點,又不喜歡事後練習,以致於記憶不好,學習效率比較差。
人際關係不好:衝動、缺乏計畫的能力、在班上不容易與同學有良好的互動,難以融入團體。
情緒問題:情緒起伏大,遇到喜歡的事情非常專心,但遇到挫折,情緒就無法控制。
如果有這些特徵,就要懷疑有注意力不足過動症。
目前,人類的情緒行為問題仍然沒有儀器可以精確的測量出來。
多數的醫師都是根據第四版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修訂版(DSM-IVTR)來做診斷。
根據診斷標準,如果孩童出現了表一、表二中九項中的六項以上,且症狀持續超過半年以上,孩童因症狀造成在社交、學業或工作上有所損害,並排除其他例如自閉、精神病、焦慮症等等所造成的可能,才可以診斷為ADHD。
有一些ADHD孩童,除了ADHD以外,還有合併情緒障礙或學習困難的情形發生。
大概有一半ADHD的孩子容易出現有品行問題或對立反抗的情形。
出現有這類問題的孩童,到了青少年或成年期後,有比較多反社會行為、攻擊、暴力、物質或藥物濫用的情形發生,是屬於比較嚴重的患者。
在ADHD的治療上,針對ADHD的核心症狀治療,藥物治療的效果最佳。
第一線使用的藥物為利他能之類的藥物。
這類藥物主要是藉由抑制神經突觸間正腎上腺素跟多巴胺的再吸收,以活化腦幹覺醒系統以及大腦皮質而發揮其興奮作用。
研究顯示大約七成的孩童服用利他能之類的藥物會有明顯的改善。
此外,近年來透過選擇性正腎上腺素阻斷劑來提升腦中正腎上腺濃度的藥物也使用來治療ADHD的孩童。
非藥物治療上,一般最常使用的就是行為治療。
行為治療的重點是先具體列出要改進的項目,設定合理的目標,採用適合的行為管理策略來引導孩童,並根據策略實施後孩童的反應,來調整策略,引導孩子出現正向行為。
一般而言,ADHD是一種持續且長期的疾病。
隨著孩童年齡的增加,大腦的發展,會使外顯行為問題逐漸減少,轉而呈現出因內在的不專心等較不容易看出的隱性功能缺損。
對於診斷為ADHD的孩童,早期發現,早期介入,注意力不足症狀採用規律的藥物治療以及行為輔導,可減少因注意力不足過動所導致的學習不利、情緒問題,同時家長也應引導孩童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發展正確的社交技巧,以利未來人格的健全發展。
引用:http://tw.myblog.yahoo.com/jw!lDjsPA6WEQCT7jlaTY9Msm5G/article?mid=6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