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聯合話(溶)結石-膽結石】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
膽結石是國人重要的消化道疾病之一,不論有無症狀,都不能輕忽。
現代人飲食西化,高油高熱量食物攝取過多,使得膽固醇結石發生率增加。膽結石就像是個不定時炸彈,痛起來真要命。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林森院區消化內科主任吳炳燁表示,膽結石主要成分有以膽固醇為主的【膽固醇結石】,及以膽色素鈣為主的【膽色素結石】。
前者與膽汁中膽固醇濃度過高有關,後者則與體質及溶血性貧血有關。
歐美國家以膽固醇結石為主,發生率較高,東方人則是以色素結石較多。
較易發生膽結石的族群包含女性、懷孕、肥胖、快速減肥、服用女性賀爾蒙、糖尿病患者。
吳炳燁說,膽結石可以毫無症狀,病患常常是在體檢時意外發現。膽結石由於是可移動,當它往前滑動,阻擋膽囊出口時,會引起膽汁無法排出,此時就會有右上腹疼痛感,這種疼痛常發生在飯後或是夜間,疼痛程度會越來越強,持續1-2個小時後緩解。
如果結石卡住出口時間太久,就會引起急性膽囊炎、甚至腹膜炎、胰臟炎等,危險性極高。
此外膽結石若排出至腸道,有時卡住腸道也有可能引起腸阻塞。
目前以腹部超音波檢查為主要診斷方式。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林森院區中醫科醫師黃伯瑜指出,古代沒有超音波檢查,因此要從臨床表現來推論。
古人觀察到有些人吃東西容易脹氣、胃口不好或消化不良、右上腹常感悶脹不適,嚴重時會疼痛。
這些人多半是飲食不節制,或者常常生氣、情緒壓抑的人。
因此中醫認為飲食不節、情志不暢會引起肝膽疏泄不利,脾胃運化失調,導致津液不正常運行而成濕濁,鬱久化熱,薰蒸煎熬而成膽石。
黃伯瑜建議,患者飲食以清淡少油為主。
對於已經併發急性膽囊炎或是反覆膽囊疼痛患者,應施行腹腔鏡手術進行膽囊切除術。
若是合併有膽囊息肉、或是膽管異常患者,即使沒有症狀也應該進行預防性膽囊切除術。
針對糖尿病患者,若是有症狀應即早進行手術,因為糖尿病患者一旦發生急性膽囊炎,其嚴重度及危險性都較高。
藥物治療可以幫助因開刀風險過大無法開刀的患者、或是症狀輕微者。
針對結石小於一公分、膽囊排空良好、且為膽固醇結石的患者,可以考慮以藥物治療,治療一至兩年,大約有三到四成患者膽結石可以溶解或排出。
黃伯瑜表示,中醫治療原則是「疏肝利膽,健脾化濁,清熱活血」。
其作用可能使膽管與膽囊平滑肌收縮穩定,使膽固醇與膽色素分泌正常,並且減輕局部發炎反應。
因此同時併用中醫方藥與西藥利膽劑並不衝突,還可能有相輔相成之效,或是降低復發機會。
一般會依據不同表現而選用柴胡舒肝散、加味逍遙散、龍膽瀉肝湯、大柴胡湯等複方,再加用雞內金、鬱金、金錢草等單方,經中醫師診斷後才能開立適當處方。
由於膽結石時常會復發,患者仍應定期追蹤,透過中醫師與西醫師合作,從診斷、治療到追蹤,可以提供更為全面性的醫療服務。
引用:http://tw.myblog.yahoo.com/jw!lDjsPA6WEQCT7jlaTY9Msm5G/article?mid=655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