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氏錦囊秘錄雜症大小合參卷六方脈耳病合參】
方脈耳病合參《經》云:耳者,腎之竅也。
腎主藏精者也。
故精脫者,則頰黑而耳聾。
耳者,宗脈之所聚也。
以竅言之,水也。
以聲言之,金也。
以經言之,手足少陽,俱會其中也。
有從內不能聽者,主也。
有從外不能入者,經也。
腎和則能聞五音矣。
又曰:耳聾少氣隘干者,肺虛也。
又曰:頭痛耳鳴,九竅不利,腸胃之所生也。
腸胃不足,故氣弱不充,傷寒及大病之後,多有此症,以補中益氣湯治之。
耳聾多恐者,肝虛也。
《經》云:肝虛則目KT KT 無所見,耳無所聞,善恐,治法用四物湯,加防風、羌活、柴胡、菖蒲、茯神主之。
耳聾皆屬於熱,然有左耳聾者,有右耳聾者,有左右耳俱聾者,不可不分經而治也。
左耳聾者,少陽火也,龍薈丸主之。
右耳聾者,太陽火也,六味丸主之。
左右耳俱聾者,陽明之火也,通聖散滾痰丸主之。
凡有所忿怒過度,則動少陽膽火,從左起,故使左耳聾也。
有所色欲過度,則動太陽膀胱相火,從右起,故使右耳聾也。
有所醇酒濃味過度,則動陽明胃火,從中起,故使左右耳俱聾也。
左耳聾者,婦人多有之,以其多忿怒也。
右耳聾者,男子多有之,以其多色欲也。
左右耳俱聾者,膏粱之家多有之,以其多肥甘也。
新聾多熱,少陽陽明火多故也。
舊聾多虛,腎常不足故也。
一宜散風清熱,一宜滋腎通竅。
故大病後耳聾,須用補陰降火,然在病後,則氣血俱虛,必診兩手之脈,孰勝而為之治。
若脈大無力,或右手細小沉弱者,陽氣大虛也,宜甘溫之劑,仿陽生陰長之義,少加血藥佐之。
若純視為陰虛,而用滋陰降火之劑,則陽氣愈弱、非惟耳聾不痊,反增惡心胸滿泄瀉之患矣。
《經》曰:腎開竅於耳。
夫腎之為臟,水臟也。
天一生水,故有生之初,先生二腎,而一陰藏焉。
又有相火存乎命門之中,每挾君火之勢,而侮所不勝,《經》所謂一水不能勝二火也。
況又嗜欲無節,勞役過度,或中年之後,大病之余,腎水枯涸,陰火上炎,故耳癢耳鳴,無日不作也。
《經》曰:陽氣萬物,盛上而躍,故耳鳴也。
是以鳴甚如蟬,或左或右,或時閉塞,然有作腎虛治而不效者,何也?此有痰火上升,鬱於耳中而為鳴,鬱甚則壅閉矣。
凡遇此疾,若平昔飲酒濃味,上焦素有痰火者,只作清痰降火治之,多因先有痰火在上。
又感惱怒而得,怒則氣上,少陽之火,客於耳也。
若是腎虛而鳴者,亦是膀胱相火上引,故鳴必不甚,其人必多欲,當兼見勞怯之症。
有氣逆而聾者,所屬有二。
凡手太陽氣厥而耳聾者,其候聾而耳內氣滿也。
手少陽氣厥而耳聾者,其候耳內渾渾烹烹,此皆氣逆而聾也。
治法宜四物湯,加降火通氣之藥。
然臟氣逆而為厥聾,必有眩昏之症,風聾必有頭痛之症。
勞役傷其氣血,淫欲耗其精元,昏昏 是謂勞聾也。
必有虛損之症,其聲嘈嘈眼見黑花,此乃虛聾症也。
凡耳聾因濕熱痰及氣實者,並宜檳郎丸,或神芎丸下之。
如耳濕腫痛者,用涼膈散,加(酒炒)大黃、黃芩(酒浸),防風、荊芥、羌活主之。
耳者,雖足少陰之所主,然人身十二經絡,除足太陽,手厥陰,其余十經絡,皆入於耳,惟腎開竅於耳,故治耳者,以腎為主。
然心亦開竅於耳,何也?蓋心竅本在舌,以舌無孔竅,因寄於耳,腎為耳竅之主,心為耳竅之客,腎治內之陰,心治外之陽,清淨精明之氣,上走空竅,而聽斯聰矣。
若二經不調,陰陽不和,皆令暴聾,然五臟開於五部,分陰陽言之,在腎肝居陰,故耳目二臟,陰精主之。
在心脾肺居陽,故口鼻舌三竅,陽精主之。
是以五臟不和,則七竅不通。
凡一經一絡有虛實之氣入於耳者,皆足以亂其聰明,此言暴病者也。
若夫久聾者,於腎亦有虛實之異,左腎為陰,主精,右腎為陽,主氣,精不足,氣有餘,則聾為虛。
若瘦而色黑,筋骨健壯,此精氣俱有餘,固臟閉塞是聾為實,乃高壽之兆,二者,皆稟受所致也。
若耳聾頰黑者,為脫精腎憊,用安腎八味蓯蓉等丸選而用之。
若腎經虛火,面赤口乾,痰盛內熱者;六味丸主之,此論陰虛者也。
至於陽虛者,亦有耳聾,《經》曰:清陽出上竅,胃氣者,清氣元氣春升之氣,同出而異名也。
今人飲食勞倦,脾胃之氣一虛,不能上升,而下流於腎肝,故陽氣閉塞,地氣冒明,邪害空竅,令人耳目不明,此陽虛耳聾,須用東垣補中益氣湯主之。
有因心氣虛實不調,虛則不能治其陽,下與陰交,實則恃陽強而與陰絕, 《經》曰:至陰虛天氣絕是也,宜以補心丸加減主之。
更有地氣冒明者,或憂愁不解,陰氣閉塞,不與陽通,或內外濕飲痞膈,其氣不得升降,而耳中赤渾渾烹烹者,宜以升陽除濕之劑主之。
然以陰精陽氣而論,則耳目二竅,陰精主之。
陰精主者,貴清涼而惡煩熱。
陽氣主者,貴溫暖而惡寒涼。
潔古老人嘗有是論,信乎耳目之不可以溫補也! 《仁齋直指》云:腎通於耳。
所主者精,精氣調和,腎氣充足,則耳得聽斯聰矣。
故能調養得所,氣血和平,則其聾漸輕。
若不知自節,日執勞煩,不禁欲,不戒性,不戒酒,乃爆炙濃味,雖服藥無效也。
又有耳痛,耳鳴、耳癢、耳膿、耳瘡,亦當從少陰正竅,分寒熱虛實而治之,不可專作火與外邪。
凡耳鳴以手按之而不鳴,或少減者,真虛也。
手按之而愈鳴者,火實也。
昔王萬裡時患耳痛,魏文靖公,勸以服青鹽鹿茸,煎雄附為劑,且言此藥,非為君虛損服之,易不觀易之,坎為耳痛,坎水藏在腎,開竅於耳,在志為恐,恐則傷腎,故耳痛。
氣陽運動常顯血陰流行常幽,血在形,如水在天地之間,故坎為血卦,是經中已著病症矣,競餌之而愈。
人身有九竅,陽竅七,耳目口鼻是也。
陰竅二,前後二陰是也。
陽氣走上竅,若下入陰位,則有溺泄腹鳴之候;陰氣走下竅,若上八陽位,則有窒塞耳鳴之候。
高年之人,腎水已竭,真火易露,故腎中之氣易出難收,浮趙上竅,竅內有聲如蛙鼓蚊鑼,是以外入之聲,與內聲相混,聽之不清,至年邁陰氣內竭,不能上通,而失聽斯聰矣。
非若少壯之人,濁陰遮蔽其竅,外聲不得內人,故用菖蒲、麝香,透氣導達為事也。
故治高年逆上之氣,全以磁石為主,取其重能達下,性主下吸,兼用地黃龜膠群陰之藥佐之,更助五味子山茱之酸收之,令陰氣自旺於本宮,而不上觸於陽竅,由是空曠無礙,耳之受聲,猶穀之受響,故耳之妙用,全在虛而能受也。
引用http://jicheng.sabi.tw/jcw/book/%E9%A6%AE%E6%B0%8F%E9%8C%A6%E5%9B%8A%E7%A7%98%E9%8C%84/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