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岳全書-卷之二十三心集雜證謨嘔吐論治共十一條】
1.經曰:堅者削之,留者攻之,結者散之,客者除之,上之下之,摩之浴之,薄之劫之,開之發之,適事為故。
2.凡積聚之治,如經之云者,亦既盡矣。
然欲總其要,不過四法,曰攻,曰消,曰散,曰補,四者而已,詳列如左。
3.凡積堅氣實者,非攻不能去,如[秘方]化滯丸,化鐵丹,遇仙丹,感應丸,大硝石丸,三花神祐丸,赤金豆,百順丸之類,皆攻劑之峻者也。
又如三稜丸,勝紅丸,阿魏丸,助氣丸,紅丸子,溫白丸之屬,皆攻劑之次者也。
4.凡不堪攻擊,止宜消導漸磨者,如和中丸,草豆蔻丸,保和丸,大小和中飲之類是也。
若積聚下之不退,而元氣未虧者,但當以行氣開滯等劑,融化而潛消之。
5.無形氣聚,宜散而愈者,如排氣飲,神香散,[指迷]七氣湯,十香丸,四磨飲之屬是也。
6.凡積痞勢緩而攻補俱有未便者,當專以調理脾胃為主,如潔古之枳朮丸乃其宜也。
余復因其方而推廣之,近製芍藥枳朮丸,兼肝脾以消膨脹,除積聚,止腹痛,進飲食,用收緩功,其效殊勝於彼。
再如大健脾丸,木香人參生薑枳朮丸,皆調補脾胃之妙劑,所當擇用者也。
7.凡脾腎不足,及虛弱失調之人,多有積聚之病。
蓋脾虛則中焦不運,腎虛則下焦不化,正氣不行,則邪滯得以居之。
若此輩者,無論其有形無形,但當察其緩急,皆以正氣為主。
凡虛在脾胃者,宜五味異功散,或養中煎,溫胃飲,歸脾湯之類主之。
虛在肝腎者,宜理陰煎,腎氣丸,煖肝煎之類酌而用之。
此所謂養正積自除也。
其或虛中有滯者,則不妨少加佐使。
8.治積之要,在知攻補之宜,而攻補之宜,當於孰緩孰急中辨之。
凡積聚未久而元氣未損者,治不宜緩,蓋緩之則養成其勢,反以難制,此其所急在積,速攻可也。
若積聚漸久,元氣日虛,此而攻之,則積氣本遠,攻不易及,胃氣切近,先受其傷,愈攻愈虛,則不死於積而死於攻矣。
此其所重在命,不在乎病,所當察也。
故凡治虛邪者,當從緩治,只宜專培脾胃以固其本,或灸或膏,以疏其經,但使主氣日強,經氣日通,則積痞自消。
斯緩急之機,即萬全之策也,不獨治積,諸病亦然。
9.凡堅硬之積,必在腸胃之外,募原之間,原非藥力所能猝至,宜用阿魏膏,琥珀膏,或水紅花膏。
三聖膏之類以攻其外,再用長桑君鍼法以攻其內。
然此堅頑之積,非用火攻,終難消散,故莫妙於灸。
余在燕都,嘗治愈痞塊在左者數人,則皆以灸法收功也。
10.積久成疳,乃其經絡壅滯,致動肝脾陽明之火,故為頰腫,口糜,牙齦臭爛之證。
此其在外當用膏藥,艾火以破堅頑,在內當用蘆薈等丸以清疳熱。
11.婦人血癥氣聚論治,詳婦人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