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岳全書-卷之二十三心集雜證謨嘔吐經義】
●百病始生篇岐伯曰:風雨寒熱,不得虛邪,不能獨傷人。
卒然遇疾風暴雨而不病者,蓋無虛,故邪不能獨傷人,此必因虛邪之風,與其身形,兩虛相得,乃客其形。
是故虛邪之中人也,留而不去,傳舍於腸胃之外,募原之間,留著於脈,稽留而不去,息而成積。
或著孫脈,或著絡脈,或著經脈,或著輸脈,或著於伏衝之脈,或著於膂筋,或著於腸胃之募原,上達於緩筋,邪氣淫泆,不可勝論。
其著孫絡之脈而成積者,其積往來上下,臂手孫絡之居也,浮而緩,不能句積而止之,故往來移行腸胃之間,水湊滲注灌,濯濯有音,有寒則脹滿雷引,故時切痛。
其著於陽明之經,則挾臍而居,飽食則益大,饑則益小。
其著於緩筋也,似陽明之積,飽食則痛,饑則安。
其著於腸胃之募原也,痛而外連於緩筋,飽食則安,饑則痛。
其著於伏衝之脈者,揣之應手而動,發手則熱氣下於兩股,如湯沃之狀。
其著於膂筋在腸後者,饑則積見,飽則積不見,按之不得。
其著於輸之脈者,閉塞不通,津液不下,孔竅乾壅。
帝曰:積之始生,至其已成奈何?
岐伯曰:積之始生,得寒乃生,厥乃成積也。
帝曰:其成積奈何?
岐伯曰:厥氣生足悗,悗生脛寒,脛寒則血脈凝澀,血脈凝澀則寒氣上入於腸胃,入於腸胃則脹,脹則腸外之汁沫迫聚不得散,日以成積。
卒然多食飲則腸滿,起居不節,用力過度,則絡腸傷,陽絡傷則血外溢,血外溢則血,陰絡傷則血內溢,血內溢則後血。
腸胃之絡傷,則血溢於腸外,腸外有寒汁沫與血相搏,則并合凝聚不得散而積成矣。
卒然外中於寒,若內傷於憂怒,則氣上逆,氣上逆則六輸不通,溫氣不行,凝血蘊裏而不散,津液澀滲,著而不去,而積皆成矣。
●奇病論帝曰:病下滿氣逆,二三歲不已,是為何病?
岐伯曰:病名息積,此不妨於食,不可灸刺,積為導引服藥,藥不能獨治也。
●邪氣藏府病形篇曰:心脈微緩為伏梁,在心下。
肝脈微急為肥氣,在下若覆杯。
腎脈微急為奔豚。
●五藏生成論曰:赤脈之至也,喘而堅,診曰有積氣在中,時害於食,名曰心痺,得之外疾,思慮而心虛,故邪從之。
白脈之至也,喘而浮,上虛下實,驚,有積氣在胸中,喘而虛,名曰肺痺,寒熱,得之醉而使內也。
青脈之至也,長而左右彈,有積氣在心下支胠,名曰肝痺,得之寒濕,與疝同法。
黃脈之至也,大而虛,有積氣在腹中,有厥氣,名曰厥疝,女子同法,得之疾使四肢,汗出當風。
黑脈之至也,上堅而大,有積氣在小腹與陰,名曰腎痺,得之沐浴清水而臥。
●平人氣象論曰:寸口脈沉而橫,曰下有積,腹中有橫積痛。
胃之大絡,名曰虛里,貫膈絡肺,出於左乳下,其動應衣,脈宗氣也。
結而橫,有積矣。
●大奇論曰:腎脈小急,肝脈小急,心脈小急,不鼓皆為瘕。
三陽急為瘕。
●刺熱篇曰:頰下迎顴為大瘕。
●氣厥論曰:小腸移熱於大腸,為虙瘕。
●骨空論曰:任脈為病,女子帶下瘕聚。
●衛氣篇曰:新積,痛可移者,易已也;積不痛,難已也。
●腹中論帝曰:病有少腹盛,上下左右皆有根,此為何病?可治不?
岐伯曰:病名伏梁,裹大膿血,居腸胃之外,不可治,治之每切按之致死。
帝曰:何以然?
岐伯曰:此下則因陰,必下膿血,上則迫胃脘,生膈,俠胃脘內癰,此久病也,難治。
居齊上為逆,居齊下為從,勿動亟奪。
帝曰:人有身體髀股胻皆腫,環齊而痛,是為何病?
岐伯曰:病名伏梁,此風根也。
其氣溢於大腸而著於肓,肓之原在齊下,故環齊而痛也,不可動之,動之為水溺澀之病。
●六元正紀大論帝曰:婦人重身,毒之何如?
岐伯曰:有故無殞,亦無殞也。
大積大聚,其可犯也,衰其大半而止,過者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