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406|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景岳全書-卷之二十五心集雜證謨心腹痛論證共四條】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作者
發表於 2012-9-2 22:53:41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景岳全書-卷之二十五心集雜證謨心腹痛論證共四條

 

 

•凡病心腹痛者,有上中下三焦之別。

 

上焦者,痛在膈上,此即胃脘痛也,[內經]曰胃脘當心而痛者即此。

 

時人以此為心痛,不知心不可痛也,若病真心痛者,必手足冷至節,爪甲青,旦發夕死,夕發旦死,不可治也。

 

中焦痛者,在中脘,脾胃間病也。

 

下焦痛者,在臍下,肝腎大小腸膀胱病也。

 

凡此三者,皆有虛實寒熱之不同,宜詳察而治之。

 

•痛有虛實,凡三焦痛證,惟食滯,寒滯,氣滯者最多,其有因蟲,因火,因痰,因血者,皆能作痛。

 

大都暴痛者多有前三證,漸痛者多由後四證。

 

但蟲痛,痰痛多在中焦,火痛則三焦俱有之,血痛則多在下焦,然惟婦人則常有血證,而男子則少也。

 

諸如此類,但察其多滯多逆者方是實證,如無滯逆,則不得以實論也。

 

辨之之法,但當察其可按者為虛,拒按者為實。

 

久痛者多虛,暴痛者多實。

 

得食稍可者為虛,脹滿畏食者為實。

 

痛徐而緩,莫得其處者多虛,痛劇而堅,一定不移者為實。

 

痛在腸臟中,有物有滯者多實,痛在腔經絡,不干中臟,而牽連腰背,無脹無滯者多虛。

 

脈與證參,虛實自辨。

 

微實者,宜調不宜攻;大實者,或上或下,非攻不可;純虛者,或氣或血,非大補不可。

 

•痛證有寒熱,誤認之則為害不小。

 

蓋三焦痛證,因寒者常居八九,因熱者十惟一二,觀[內經‧舉痛]等論,義可知矣。

 

蓋寒則凝滯,凝滯則氣逆,氣逆則痛脹由生,而熱則流通,多不然也。

 

雖熱證亦常有痛,然熱者必有明辨,如[內經]所言腸中痛而癉熱焦渴,則堅乾不得出,閉而不通者,此因燥結熱閉,故能作痛,然必有煩熱等證,乃因於火,最易見也。

 

今之醫家,但見心腹痛證,無問有無寒熱,便云諸痛皆屬於火,多用寒涼,不知此說出自何典?

 

而彼此訛傳,無墨無根,妄亦甚矣。

 

又見丹溪治法云:凡心腹痛者,必用溫散,此是鬱結不行,但氣不運,故痛也。

 

此說誠是也,然又引原病式云:若欲行溫散,寧無助火添病也。

 

由是古方多以山梔為主,加熱藥為向導,或用二陳湯加川芎,蒼朮,倍加梔子煎服,痛甚者,加炒乾薑反佐之,若此議論治法,余則大有不服。

 

夫致病之由,熱者自熱,寒者自寒,病因火邪,清利自愈,固不必反佐也;病因寒滯,溫散自愈,又何為反助火耶?

 

蓋寒者熱之,熱者寒之,此自正治之正理,豈可不論經權,不分從逆,既宜梔子,又宜乾薑,概用反佐而治寒犯寒,治熱犯熱乎?

 

因致後代醫流,凡有見不真者,每每借此為成法,而藉口反佐,誤人於疑似之中者不少矣。

 

故余特為反佐論在前二卷中,以盡其義,宜均察也。

 

•痛證當辨有形無形。

 

無形者痛在氣分,凡氣病而為脹為痛者,必或脹或止而痛無常處,氣聚則痛而見形,氣散則平而無跡,此無形之痛也,但宜順氣,氣順則痛自愈矣。

 

有形者痛在血分,或為食積。

 

凡血癥食積而為脹痛者,必痛有常所,而脹無休息,不往不來,不離其處者,是有形之痛也。

 

然或食或血,察得所因,乃可攻而去之,此二者之當辨也。

評分

參與人數 1金幣 +5 學習 +5 收起 理由
文昌 值得鼓勵。

查看全部評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2-25 07:32 , Processed in 0.265627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