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579|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馮氏錦囊秘錄雜症大小合參卷四幼科發熱證論】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作者
發表於 2012-9-2 22:33:25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馮氏錦囊秘錄雜症大小合參卷四幼科發熱證論

 

幼科發熱證論

 

小兒氣稟純陽血氣壅實,故臟腑稍乖,陰陽氣變,即壅盛於內,熏蒸於外,乃發熱矣。

 

蓋陰不能以配陽,血不能以配氣,故凡疾作,屬火俱多,肝熱則頰赤目直,手尋衣領,拘攣善驚,兩眼赤痛。

 

心熱則煩叫唇鮮,上竄切牙,虛痛志亂,口內生瘡,小便赤腫,肺熱則喘急不息,大便秘結,手捏眉口,鼻塞毛焦。

 

脾熱則口流涎沫,目黃肚大,HT 齒好嗔。

 

心脾合熱,則重舌木舌。

 

胃熱則口氣作臭。

 

腎熱則停耳多膿,流臭不已,下竄畏明,五臟蘊蓄風熱毒瓦斯,則面赤如緋,五心煩熱,四肢溫壯,目澀多渴。

 

若上衝咽喉,則與血氣相搏,結聚壅盛,而成喉閉腮腫。

 

若壅熱不散,留滯胸膈,熱則生風生悸矣。

 

然發熱者,輕重不同,有所謂翕翕發熱者。

 

若合羽所覆,明其熱在外而屬表,乃風寒客於皮膚,陽氣怫鬱所致,宜汗而散之。

 

所謂蒸蒸發熱者,似熏蒸之蒸,明其熱在內,而屬裡,乃陽氣下陷而入陰中也,當下以清之。

 

是經汗下而熱不除者,此是表裡俱虛,氣不歸元,陽浮於外也。

 

不可再用涼藥,及再汗下,當和胃氣,使陽氣收斂於內,其熱自止。

 

若表症未罷,而邪復得聚,是謂兩感,則舉按脈實,面黃頰赤,唇燥口乾,口鼻氣熱,小便赤澀,大便堅硬,是表裡俱熱也。

 

故發熱惡寒者,是發於陽也。

 

無熱惡寒者,是發於陰也。

 

有表而熱者,謂之表熱。

 

非表而熱者,謂之裡熱。

 

然諸熱屬心,火之象也。

 

小熱之氣,涼以和之:大熱之氣,寒以折之;甚熱之氣則汗發之,發之不去,則逆制之,制之不盡,求其屬以衰之。

 

苦者,以治五臟,五腑屬陰而居於內;辛者,以治六腑,六腑屬陽,而在於外。

 

內者下之,外者發之,次宜養血益陰,其熱自愈。

 

然古有八十種之分,不可具載。

 

總之,諸病無不熱者,其熱總是本身之火發現,必求其所因以調之,切勿徒事寒冷,益令傷此身中陽氣也。

 

有發早晚兩度者,諸之驚熱,世呼為潮熱,此是榮衛壅實,五臟生熱,熏發於外,故曰日晡朝熱者,陽明實熱也。

 

實者,邪氣實,當利大便。

 

然久則為虛,非補土以藏陽,即滋陰而退火。

 

有成於傷寒之後,余熱不解者,有因痞氣有塊,陰傷不均者,有因 瘕,並食冷成滯,脾胃不和者;有因臟腑虛怯,陰陽不和,或胃暑濕脾疳者:有因瘡疹未出,及余毒不解者。

 

然因積食等症而熱者,則必肚熱如火而腳冷,宜急下之。

 

若形瘦多渴,骨蒸盜汗,頭瘡發穗,飧泥食炭,五心長熱,吃食不長肌肉者,謂之疳熱。

 

若因心脯有熱,當風解脫,是以風邪傷於皮毛,入於臟腑,而目澀頭昏,胸膈煩悶,惡風壯熱有汗者,謂之風熱。

 

若面赤頭痛,唇焦咽疼,舌腫目赤,頰下結硬,口內生瘡,痰實不利,涕唾稠黏,睡臥不安,譫語狂妄,謂之膈熱。

 

若在胎母服熱藥,及糟酒爆炙,熱毒入胞,兒生之後,身體黃赤,眼閉呻吟,面赤身熱,口熱如湯,或生瘡疥,謂之胎熱。

 

夜熱則夕發旦止;客熱則來去不定,寒熱則發和瘧狀;血熱則辰己發熱,驚熱則癲叫恍惚,食熱則肚背先熱;積熱則頰赤口瘡而頻渴煩熱,則焦躁不安而善啼,虛熱則困倦無力,癖熱則涎嗽飲水。

 

熱而實者,必面赤氣粗,口熱煩渴,唇腫便難,掀揭衣被,煩啼躁叫。

 

熱而虛者,必面色青白,身則微熱,口中氣冷,兩便皆利,手足心皆冷,恍惚神慢,噓氣軟弱,虛汗自出。

 

然虛熱不可峻攻,蓋熱去則寒易起。

 

又不可太補,蓋余熱得補,則熱復作,必求其屬以衰之,所謂不求其屬投之不入。

 

更有因邪熱在心,心本屬火,又為其熱所乘,故乃炎上而焦,哭啼時有汗,面紅便赤,口氣亦熱,仰身煩啼,畏見燈火,如見麻痘之狀者。

 

然凡欲出麻痘而熱者,必中指鼻尖及耳皆冷,乳食不貪,目澀眼赤,常如睡狀,或時寒熱,困亂心煩,耳後紅絲纏繞是也。

 

其候最似傷寒,但傷寒是從表入裡,瘡疹是從裡出表耳,更有驚風熱者,必咬乳流涎,仰視驚啼而入候症見,更有疫毒熱者,因感冒四時不正之氣,頭痛壯熱,與傷寒相似,但一時所行之症人人相類是也。

 

夜熱有三,有因血熱,有因宿食,有因疳勞者。

 

更有溫壯熱者,是由臟腑不調,或內有伏熱,或內挾宿寒,搏於胃氣,故令不和。

 

血氣壅塞,蘊積體熱,名曰溫壯。

 

若大便黃而臭者,伏熱也。

 

若大便白而酸臭者,挾宿寒也。

 

又曰:修灶缺唇,食薑余指。

 

有因小兒在胎,其母好食薑竦,薑性至熱,攻入血脈,傳入經絡,輕則令兒遍體生丹發疥,或頭額生核,重則令兒發大癰癤,潰爛肌肉,十死一生,此謂之榮熱。

 

有小兒在胎母傷和氣,或飢飽勞役,或憂愁思慮,是以動之真氣,乘襲虛邪,干亂神魂,流入胎臟,兒乃受之。

 

既生之後,兒常昏困,腹急氣粗,重則喘急,睡思不穩,狂啼煩哭,肌肉不滋,亦生瘡疾,熱發早晚,此謂之衛熱。

 

爰有病久則皿氣虛,氣虛則發厥,血虛則發熱,氣血俱虛,是以手足厥而身發熱者,然凡病熱而左臉先赤,是肝受熱也。

 

右臉先赤,是肺受熱也。

 

額上先赤,是心受熱也。

 

頤間先赤,是腎受熱也。

 

鼻上先赤,是脾受熱也。

 

有發熱而吐酸口穢,頭仰不臥,上熱下冷額汗胸脹,氣逆多啼,掌心倍熱,人迎脈實,頭痛脈數者,此傷食也。

 

若發熱身重體疼而黃者,是濕也。

 

若增寒發熱,惡風自汗,脈浮胸痞者,是痰也。

 

若寸口脈微,則陽不足,故陰氣上入陽中,而惡寒。

 

若尺部脈弱,則陰不足,故陽氣下入陰中而發熱,若失治焉,則陰陽不歸其分,以致寒熱交爭而不已。

 

蓋陽盛則熱,虛則寒,陰盛則寒,虛則熱,總之陰陽相勝也。

 

然寒為陰,熱為陽,表為陽,裡為陰。

 

若邪客於表,則與陽爭而為寒,邪入於裡,則與陰爭而為熱,邪在半表半裡,則外與陽爭為寒,內與陰爭為熱也。

 

若晝靜夜熱,是陽氣下陷入陰,晝熱夜靜,是陽氣旺於陽分,晝夜俱熱者,是重陽無陰也。

 

宜亟瀉其陽,而峻補其陰,故晝病則在氣,夜病則在血也。

 

若身熱而脈弦數,戰栗而不惡寒者,是癉瘧也。

 

若發熱惡寒,而脈浮數者,是溫病也。

 

若四肢發熱,口苦咽乾,煩躁悶亂者,是火乘土位,濕熱相合,故煩躁悶亂也。

 

身體沉重,走注疼痛,乃濕熱相搏,風熱鬱而不得伸也。

 

若發熱惡寒,大渴不止,煩躁肌熱,不欲近衣,厥脈洪大,按之無力,或兼鼻干目痛者,是陰血虛發燥熱也,治當補血。

 

若不能食,身熱自汗者,是氣虛也,治宜補氣。

 

若滑泄頻頻,唇干咽燥者,是虛陽上浮也。

 

尺寸脈俱滿者,為重實,尺寸脈俱弱者,為重虛,脈洪大,或緩而滑,或數而鼓,此熱甚拒陰,雖形症似寒,實非寒也。

 

熱而脈數按之不鼓,此寒盛格陽,雖形症似熱,實非熱也。

 

如大熱而以手久按,重按之不甚熱者,此皮毛之熱,而熱在表也。

 

若重按久按之而愈熱,輕安之而不甚熱者,此筋骨之熱,而熱在裡也。

 

若不輕不重,按之而熱者,此肌肉之熱,而熱在半表半裡也。

 

更凡壯熱而惡風寒者,乃元氣不足,是表之虛熱也。

 

若壯熱而不惡風寒者,乃外邪所客,是表之實熱也。

 

若壯熱而好飲湯者,是津液短少裡之虛熱也。

 

若壯熱而好飲水者,是內火消爍裡之實熱也。

 

更凡掌中熱者,腹中熱:掌中寒者,腹中寒;時所獨熱者,腰以上熱;手所獨熱者,腰以下熱;肘前獨熱者,胸前熱;肘後獨熱者,肩背熱;臂中獨熱者,腰腹熱;肘後以下三四寸熱者,腸中有蟲。

 

又胃居臍上,胃熱則臍以上熱;腸居臍下,腸熱則臍以下熱;肝膽居脅,肝膽熱則脅亦熱;脯居胸背,脯熱則胸背亦熱;腎居腰,腎熱則腰亦熱,可類推也。

 

然凡重陽必陰,重陰必陽,陽主熱,陰主寒,寒甚則熱,熱甚則寒,故曰:寒生熱,熱生寒。

 

此陰陽之變,是以治寒者,須防熱,治熱者,尤須防寒也。

 

凡諸熱症,皆忌飲酒,否則抱薪救火,終於無功。

 

若脈陰陽俱虛而熱不止,及下痢發熱,或熱不為汗衰,或汗後復熱,而脈躁及狂言不能食者,皆為凶候也。

 

引用http://jicheng.sabi.tw/jcw/book/%E9%A6%AE%E6%B0%8F%E9%8C%A6%E5%9B%8A%E7%A7%98%E9%8C%84/11

評分

參與人數 1金幣 +1 龍幣 +1 收起 理由
文昌 感謝發帖!

查看全部評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1-1 07:56 , Processed in 0.125003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