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岳全書-卷之二十明集雜證謨嘔吐虛嘔證治共三條】
1.凡胃虛作嘔者,其證不一,當知所辨。
若胃脘不脹者,非實邪也。
胸膈不痛者,非氣逆也。
內無熱躁者,非火證也。
外無寒熱者,非表邪也。
無食無火而忽為嘔吐者,胃虛也;嘔吐無常而時作時止者,胃虛也;食無所停而聞食則嘔者,胃虛也;氣無所逆而聞氣則嘔者,胃虛也;或身背,或食飲,微寒即嘔者,胃虛也;或吞酸,或噯腐,時若惡心兀兀然,泛泛然,冷嚥靡寧者,胃虛也;或因病誤治,妄用克伐寒涼,本無嘔而致嘔者,胃虛也;或朝食暮吐,暮食朝吐,食入中焦而不化者,胃虛也;食入下焦而不化者,土母無陽,命門虛也。
凡此虛證,必皆宜補,是固然矣。
然胃本屬土,非火不生,非暖不化,是土寒者,即土虛也,土虛者,即火虛也。
故曰,脾喜暖而惡寒,土惡濕而喜燥。
所以東垣[脾胃論]特著溫補之法,蓋特為胃氣而設也,庸可忽哉。
第在河間,則言嘔因胃火,是火多實也。
茲余言嘔因胃寒,是寒多虛也。
一熱一寒,若皆失中和之論,不知嘔因火者,余非言其必無,但因火而嘔者少,因寒而嘔者多耳;因胃實而嘔者少,因胃虛而嘔者多耳。
不得不有此辨。
2.虛嘔之治,但當以溫胃補脾為主,宜人參理中湯為正治。
或溫胃飲,聖朮煎,參薑飲之類,亦可酌用。
或黃芽丸尤為最妙。
若胃口寒甚者,宜附子理中湯,或四味回陽飲,或一丹主之。
若虛在陰分,水泛為痰而嘔吐者,宜金水六君煎。
虛甚者宜理陰煎,或六味回陽飲。
若久病胃虛不能納穀者,俱當以前法酌治之。
若胃氣微虛而兼痰者,宜六君子湯主之。
3.凡中毒而吐者,當察其所中者何物。
蓋中熱毒而吐者,宜解以苦寒之劑;中陰寒之毒而吐瀉不止者,宜解以溫熱之劑;若因吐瀉而脾腎致虛者,非大加溫補不可。
此證有中寒毒吐瀉治按在後,當并閱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