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岳全書-卷之十九明集雜證謨欬嗽辨古】
●河間曰:欬謂無痰而有聲,肺氣傷而不清也。
嗽是無聲而有痰,脾濕動而為痰也。
欬嗽謂有痰而有聲,蓋因傷於肺氣,動于脾濕,欬而為嗽也。
脾濕者,秋傷於濕,積于脾也。
故經曰:秋傷於濕,冬必欬嗽。
大抵素秋之氣宜清肅,而反動之,氣必上沖為欬嗽,甚則動于濕而為痰也。
假令濕在肝,經謂之風痰;濕在心,經謂之熱痰;濕在脾,經謂之濕痰,濕在腎,經謂之寒痰。
宜隨證而治之。
若欬而無痰者,以辛甘潤其肺,如蜜煎生薑湯,蜜煎橘皮湯之屬是也。
若欬而嗽者,當以治痰為先。
治痰者,必以順氣為主,是以南星,半夏勝其痰而欬嗽自愈;枳殼,陳皮利其氣而痰自下。
痰而能食者,大承氣湯微下之;痰而不能食者,厚朴湯疏導之,此治法之大體也。
●愚觀河間此說,謂治嗽當先治痰,因以南星,半夏之屬為主,似得治嗽之法矣。
此其意謂嗽必因痰,故勝其痰而嗽自愈,則理有不然也。
蓋外感之嗽,必因風寒,風寒在肺,則肺氣不清,所以動嗽,動嗽然後動痰,此風邪痰嗽之本,本於外感,非外感本於痰也。
又如內傷之嗽,必因陰虛,陰虛則水涸金枯,所以動嗽;脾虛腎敗,所以化痰。
此陰虛痰嗽之本,本於內傷,非內傷本於痰也。
今日治嗽當先治痰,豈求本之道乎?
然治外感之嗽者,誠惟二陳之屬為最效,又何故也?
蓋南星,半夏,生薑,陳皮,枳殼之類,其味皆辛,辛能入肺,辛能散寒,寒邪散則痰嗽自愈,此正所以治本,而實非以治痰也。
若內傷陰虛之嗽,則大忌辛燥,此輩豈堪輕用哉?
經曰:肺欲辛,以辛瀉之,此肺實者之宜辛也。
又曰:辛走氣,氣病無多食辛,此肺虛者之忌辛也。
氣味宜否之理,<內經>妙用如此,河間何以不察?
而謂南星,半夏之屬,但能治痰。
豈果治痰之標,便能治嗽之本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