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岳全書-卷之十八理集雜證謨三消乾渴述古共六條】
1.<巢氏病源>曰:夫消渴者,渴不止,小便多者是也。
由少年服五石諸丸散,積經年歲,石氣結於腎中,使人下焦虛熱,及至年衰血氣減少,不能復制於石,石勢獨盛,則腎為之燥,故上為飲水,下為小便不禁也。
其病變多發癰疽,此因熱氣留於經絡,血澀不行故成癰膿。
2.陳無擇曰:消渴屬心,故煩心,致心火散漫,渴而引飲,諸脈軟散,皆氣實血虛也。
消中屬脾,癉熱減則為消中。
消中復有三:有因寒中,陰勝陽鬱,久必為熱中。
經云:脈洪大,陰不足,陽有餘,則為熱中。
多食數溺為消中。
陰狂興盛,不交精泄,則為強中。
病至強中,不亦危矣。
消腎屬腎,壯盛之時不謹,而縱慾房勞,年長腎衰,多服金石,真氣既喪,口乾精溢自泄,不飲而利。
經云:不渴而小便自利,名曰腎消,亦曰內消。
3.潔古老人曰:能食能渴者,白虎加人參湯。
不能食而渴者,錢氏白朮散倍加乾葛治之,上中既平,不復傳下消矣。
前人用藥,厥有旨哉。
4.東垣曰:高消者,舌上赤裂,大渴引飲。
逆調論云:心移熱於肺,傳為膈消者是也。
以白虎加人參湯治之。
中消者,善食而瘦,自汗,大便硬,小便數。
叔和所謂口乾飲水多,食饑,虛癉成消中是也,以調胃承氣湯,三黃丸治之。
下消者,煩躁引飲,耳輪焦,溺如膏,所謂焦煩水易虧,此腎消也,以六味地黃丸治之。
<總錄>所謂未傳能食者,必發癰疽背瘡,不能食者,必傳中膈鼓脹,皆謂不治之證。
5.丹溪曰:消渴宜養肺降火生血為主。
三消者,多屬不生津液,宜四物湯為主。
上消者,本方加五味子,人參,麥門冬,天花粉,煎入生藕汁,生地黃汁,人乳。
飲酒人加生葛汁。
中消者,本方加知母,石膏,滑石以降胃火。
下消者,本方加黃檗,知母,熟地黃,五味子之類,以滋腎水,當飲澡絲湯代茶。
天花粉,消渴神藥也。
三焦皆禁用半夏,血虛亦忌用,口乾咽燥大便難者亦不宜用,汗多者不可用,不已,必用薑監制之。
6.徐東皋曰:消渴雖有數者之不同,其為病之肇端,則皆膏梁肥甘之變,酒色勞傷之過,皆富貴人病之,而貧賤者鮮有也。
凡初覺燥渴,便當清心寡慾,薄滋味,減思慮,則治可瘳。
若有一毫不謹,總有名醫良劑,必不能有生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