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端運算風暴來襲】
不景氣的年代,企業如何節省成本、提升效率?
雲端風暴是下一個你不能不知道的新概念。
它背後潛藏的龐大商機,吸引Google、微軟等大廠積極搶進;
它所引發的強力風暴,更加速產業鏈的成形,讓企業減少資訊架構的投資,同時卻享有更強力的運算資源;它的巨大影響力,讓個人到企業均身陷其中。
撰文=張玉琦
「雲端,是我們不得不發展出來的技術,」趨勢科技台灣區資深技術顧問戴燊說。
約莫是五年前,趨勢科技開始覺得在跟病毒永無止盡的對抗中,漸居下風。
批次更新的病毒碼,不僅檔案越變越大,更無法追上新病毒產生的速度(平均每四秒就有一個新病毒)。
趨勢認知到,與網路上流竄的病毒對抗,得要找到新方法。
趨勢因應之道,是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網路來的病毒,就得在網路上解決。
具體作法,就是在網路上架一朵「防毒雲」,使用者不用像過去,得要把病毒碼下載到自己的電腦更新,只要透過網路連上防毒雲,就能即時在網路上偵測病毒,既節省硬碟空間,也可縮短因應病毒爆發的處理時間。
對趨勢來說,不用像過去要一一通知用戶有新病毒出現,得進行病毒碼更新,只需要把最新的防毒碼放在雲上,用戶連上網路就能自動偵測,網頁瀏覽過程中,在使用者的電腦上,會直接詢問雲網頁是否安全,與病毒的作戰可因此爭取更多預防時間,大幅降低病毒爆發的機會。
趨勢科技董事長張明正在今年趨勢二十週年記者會上這麼說:「雲端運算時代已經來臨。」因為雲端運算徹底改變與用戶往來的方式,過去是趨勢一一面對每位用戶,現在則是趨勢與用戶之間,透過雲溝通往來。
雲端運算最簡單的意涵,就是將運算能力提供出來作為一種服務,企業或個人可以透過網路取得。使用者所需的資料,不用儲存在個人電腦上,而是放在網路的「雲」上面,在任何可以使用網路的地方就可以使用。
雲代表了規模龐大的運算能力,由服務供應商建造大型機房,提供各種軟體應用,讓用戶隨時使用媲美超級電腦的運算能力與最新應用軟體,同時間卻不曉得伺服器的位置或資料的所在,就像是天上的雲一般,虛無飄渺又抬頭即見。
不景氣下的新省錢術
在不景氣的年代,使用雲端運算可直接幫企業節省成本、提升效率。
根據Gartner研究指出,企業每十元的IT投資中,約有八元是用在既有系統的維修,而非更新升級,若能將企業內部的IT架構,交給雲端運算的服務供應商,就可把這八○%的維護費用大幅降低,將資金投資在研發、行銷等企業更核心的領域。
雲端運算已經被視為繼Web 2.0之後,下一波科技產業的重要商機。
根據美林證券估計,未來五年全球雲端運算市場規模將達到九百五十億美元,占全世界軟體市場的一二%。
Gartner的報告則認為,至二○一二年有八○%《財星》五百大企業會使用各式不同的雲端運算服務。
雲端運算背後龐大的商機潛力,使Google、微軟、Amazon、IBM、甲骨文(Oracle)、惠普、戴爾、昇陽(Sun)等各種科技大廠,都在今年大舉跨入雲端運算領域,搶占先機。
雲端運算在近來刮起大風暴,關鍵原因在於網路就像水、電一樣,是無所不在的生活必需品,不只有在書房、辦公室才需要。
一方面,根據Jupiter Research估計,全球上網人口至二○一一年將達二十億,另一方面,則是行動裝置快速成長,難以計數的可連網裝置從電腦、手機一直到汽車、家電甚至相機。
使用者在電腦上的資料,也需要在手機上使用,最好的方式就是把資料放到網路上,上網就能取得,不用把同一份資料在不同上網工具中轉來轉去。
和Web 2.0類似的,雲端服務也是從消費者先行,再逐步發展出商業模式。
許多人可能不知道,當你開啟Gmail帳戶、在MSN分享空間撰寫部落格、在Flickr分享照片的同時,你已經進入了雲端。
資料的儲存與取得都透過網路來進行,消費者本身並不知道資料確實的所在地,也不負責軟硬體的更新,一切都由雲主動處理。
雲端運算不僅止給消費者使用,就企業端來說,電力、空間與資訊設備維修費用的高漲,加上對系統效率與效能的要求,是將企業推往雲端服務的主要因素。
接下來的雲端服務就像電力一樣隨插即用。
六○年代的大企業需要在工廠附近自備發電機,因為擔心公用電力不穩定。
「現在大家對電力的信賴,未來也會成為對雲端服務的信賴,」Google在台大力推動雲端計畫的軟體工程師葉平說。
Google、微軟積極推動
葉平表示,過去新技術的推廣是沿著學界、政府、業界這條線發展,最後才是個人,現在個人反而變成新技術的最新採用者。
積極推廣雲端服務的Google,也是從消費者開始,逐漸往企業端發展。
漸次成形的Google Apps就是網路辦公室軟體,包括信箱、文件、投影片等。
但Google並不因此而滿足,今年才上線的Google App Engine,更是一個網路平台,讓開發者可自行建立網路應用程式。
Google之外,微軟是另外一家積極推動雲端運算的大廠。微軟的策略是軟體+服務,強調產品的彈性化。
十月微軟將發表最新的消費者產品線live與企業版Online動態,打算針對每一種現有的軟體,發展出相應的雲端服務。
舉例來說,Exchange就會有對應的Exchange Online,CRM軟體也會有CRM Online。
美國《商業週刊》引用高盛調查指出,有九%的受訪者打算除了現有軟體,額外使用更多微軟的雲端服務。
台灣微軟開發工具暨平台推廣處副總經理劉念臻說:「這就像交通工具的演進,不會因為有了飛機,大家都只坐飛機,而是依據不同的需求選擇。」
除了Google與微軟結合自己的優勢,提供軟體與網路平台作為雲端服務外,還有更多其他領域的廠商,透過網路提供運算資源。
具體內容包括伺服器、網路連接點、線上儲存空間,適用於IT預算有限的中小企業,可因此享有與大企業同等的資訊架構,用戶取得服務如水、電、瓦斯般,用多少算多少。
最著名的例子就是網路零售業龍頭亞馬遜的「亞馬遜網路服務」(Amazon Web Service),把自己架設好的IT架構與資源開放給其他公司。
《經濟學人》指出,亞馬遜跨入雲端運算領域,有可能成為下一波網路龍頭。
在基礎架構方面,IBM也推出藍雲(Blue Cloud)計畫,建立大型商用數據中心,第一座在中國無錫。其他像是微軟、昇陽、惠普等也都有類似打算。
中小企業緊接受惠
雲端的具體代表物,就是一望無際的大機房,難以計數的伺服器,需要更好的監控與調節系統,擁有相關技術的廠商也因而受惠。
包含思科、VMware與思杰(Citrix,剛購併XenSource)等都備受矚目。
思杰即將於十月發表的思杰雲中心(Citrix Cloud Center , C3),就是專為雲端服務供應商所打造,包含虛擬化平台以及穩定安全的基礎架構。思杰資深副總裁華森(Wes Wasson)表示,包括微軟、亞馬遜、Google與Salesforce.com等雲端服務的大廠,都是思杰的用戶。
中小企業極有可能是雲端服務的下一波受惠者。
在預算不足的情況下,雲端可以有效降低成本與控管風險。
思杰應用網路事業群產品行銷副總裁阿波爾(Sanjay Uppal)認為,最重要的是雲端運算的規模與彈性,因為它可大可小又依照用量收費,中小企業不會閒置資源,也不用預估開銷,還能夠享受規模經濟的利益。
雲端技術並非全無隱憂。ATT全球商業服務策略解決行銷副總裁偉曼(Joe Weinman)指出,目前雲和雲之間並無共同標準,也就是說企業用戶難以從一家服務供應商轉換到另外一家,降低了服務轉移的彈性。
此外,雖然大廠商的穩定度高,但不管是亞馬遜或Salesforce.com,都有過當機事件,造成企業用戶的營運風險,如何讓企業用戶放心把內部的資料放到雲上,所延伸的資安疑慮,則是雲端運算能否起飛的另一個關鍵原因。
在這場集合眾多科技大廠參與的雲端風暴中,將更進一步改變我們使用網路的方式,網路也因此將更無所不在、無所不用。
**雲端運算的前世與今生**
1.網格運算(Grid Computing):運用平行運算,著重企業間或跨企業的資源充分運用,共同解決困難的運算任務。
2.公用運算(Utility Computing):提倡一種理想的資訊架構,認為IT服務應該像水、電一樣透過公共服務提供。
3.軟體即服務(Software as a Service):從網路上提供軟體服務,用戶以訂閱取代購買的商業模式。
4.雲端運算(Cloud Computing):透過遠端,將運算能力變成任何時間、任何地點都能存取的服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