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學認為色欲過度,傷人之精、氣、神。
而精、氣、神是人之三寶。
因為精能生氣,氣能生神,要想養生,先應保其精,精滿則氣壯,氣壯則神旺,神旺則身健,身健而少病。
內則五臟敷華,外則肌膚潤澤,容顏光彩,耳目聰明,老當益壯。
因此,養生家以精氣神為三寶,而尤其以精為寶。
而以精為寶,首先要戒色欲傷。
在這一方面,前人有許多論述和實踐經驗,亦簡介如下:
(一)性生活不可絕
性生活是人的正常本性,正常的性生活,使男歡女暢,陰陽調和,有益身心健康。
《遵生八箋》云:黃帝曰一陰一陽之謂道,偏陰偏陽之謂疾,陰陽不和,若春無秋,若冬無夏,因而和之,是調聖度。
至人不絕合之道,但安於閉密以守天真也。
就是說男女之間性生活是正常的生理現象。
獨身生活(即偏陰偏伯陽),會使人情緒惡劣,甚而產生各種疾病。
善生之道不在於男女不交媾,而在於不過度,以免精氣妄泄,以保甯天真之氣。
(二)性生活不可過早
我國古代大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曾說過:"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
根據《素問·上古天真論》對人的生長發育的生理過程及腎的重要作用的論述,男子到了八歲,腎氣開始充實,十六歲時腎氣旺盛,以腎精為物質基礎,促進生殖機能的天癸產生,精氣滿溢而能外泄,兩性交合,就能生育子女。
但是如此時倚仗血氣盛,而性交過早,甚至性生活無度,就會損傷精、氣。
猶如園中之花,早發必先枯萎。
因此,《萬氏家傳養生四要》中就指出:"今之男子,方其少也,未及二八而禦女,以通其精,則精未滿而先瀉,五臟有不滿之處,他日有難形狀之疾",並指出"腎之精不足,則取給於臟腑,臟腑之精不足,取給於骨髓,故臟腑之精竭,則小便淋痛,大便乾澀,髓竭則頭傾足軟,腰脊疼痛。……其能久乎"。
說明性交過早,影響其他臟腑之生長發育,甚至發生種種疾病。
我國宋代著名婦科專著《婦人大全良方》中說:"男雖十六而精通,必三十而娶;女子雖十四而天癸(月經)至,必二十而嫁","陰陽完實,然後交而孕,孕而育,育而其子必堅壯長壽……。"
從優生優育的角度提出了性交不可過早,以及晚婚的年齡和晚婚的好處。
這和我國《婚姻法》規定的結婚年齡,男子不得早於22歲、女子不得早於20歲的規定的精神是一致的。
(三)性生活不可放縱過度
我國許多養生文獻都強調性生活不可放縱過度這一問題。如《三元參贊延壽書》云:"愁多則損精,人可寶者命,可惜者身。
可重者精。
肝精不固,目眩無光;肺精不充,肌肉消瘦;腎精不固,神氣減少;脾精不堅,齒發浮疼。
若耗散真精不已,疾病隨至,死亡隨至"。指出了性生活放縱過度對身體、臟腑的危害性。
書中還指出:"陰陽之道,精液為空,謹而寧之,後天不老"。
認為保養精氣,是延年益壽的重要措施之一。
(四)性生活當有所避忌
古人認為,大醉、過他、忿怒、恐懼、金瘡未愈、新病等之後入房,都能損傷身體,甚至引起各種疾患,因而應當有所避忌。
如《三元參贊延壽書》曰:"大醉入房,氣竭肝傷,丈夫則精液衰少,陽痿不起,女子則月事衰微,惡血淹留,生惡瘡"、
"飽食過房室,勞損血氣,流溢滲入大腸,時便血、腹痛,病名腸僻",
"忿怒中盡力房事,精虛氣竭,發為癰疽;恐懼中入房,陰陽偏虛,發厥自汗、盜汗,積而成勞",
"遠行疲乏入房,為五勞虛損"、"金瘡未差而交會,動于血氣,金瘡敗壞",
"忍小便入房者,得淋疾,莖中疼痛,面失血色,或致胞轉,臍下急痛死"。
《傷寒論》中也指出:"大病新差,血氣未複,餘熱未盡,強合陰陽,待病者名曰陰陽易"。
以上這些記載,有的至今仍有實踐意義,如大醉入房、恐懼後入房往往是發生陽痿的病因。
總之性生活有所避忌,可以預防多種性功能障礙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