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518|回復: 1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針灸學概說】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作者
發表於 2012-9-1 23:17:18 | 只看該作者 |只看大圖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針灸學概說

 

【2008年09月08日】第一部分一、中國醫藥針灸自古如何發展而來神州,上天選取了這個廣闊的大地,讓這裡的「神的子民們」維持生命、維持生活,給他們各種維生技巧和方法,包括治病,都是必然的。


傳統中醫治病方法很多,像砭石、針刺、灸法、用藥、按摩等。

 

在明朝,已經將醫學分為十三科。


它們都是怎樣發展而來的?

 

《黃帝內經》中,黃帝問岐伯,醫生治病時,一種病可以用各種不同方式治療,而都可以取得療效,那是什麼原因呢?

 

岐伯的對話中就說是因為不同的地方,地勢不同,所以可以發展出各種不同的醫療方法。

 

歸納起來,中國有東方、西方、南方、北方和中央,它們都發展了不同的醫藥方法。

 

(表一)(注一)各地都有各地的特性,例如東方處在海邊,魚、鹽是主要食物來源,人們的病情就多屬癰瘍,所以適用砭石治病,所以,東方就發展了「砭石」治病;

 

西方因為不同地域的關係,就發展了「毒藥」;

 

北方也有特別的發展,出現了「灸爇」(艾灸);

 

南方也有不同,他們發展了「九針」;

 

中央之地卻發展了更不同的「導引按蹻」。


表一:五方發展五種醫療方法

東方 砭石
南方 九針
西方 毒藥
北方 灸爇
中央 導引按蹻


(《素問.異法方宜論》)


黃帝問曰:「醫之治病也,一病而治各不同,皆愈何也?」


岐伯對曰:「地勢使然也。」


《史記》扁鵲見虢國太子「屍厥」,命弟子磨礪針石,施針而有起死回生之效。

 

因此,也可以想像《標幽賦》所云:「拯救之法,妙用者針」;《通玄指要賦》云:「必欲治病,莫如用針」。

 

古人講的「一針、二灸、三服藥」,用扎針的方式治病是那麼的受重視。

 


二、刺禁、灸禁


扎針,就是使用金針、銀針或其它金屬材質的針,刺入人身體的穴位,起到治療病症作用的方式。

 

艾灸就是使用捏好了的艾絨,置放在穴點的皮膚上,點燃後用它灼熱溫的特性,起治療病的效果。

既然是使用針具刺入人身體,這種屬於侵入性的治療,它就一定會有一些對皮膚或血管神經的傷害性,因此當用針時,必須非常小心。

 

艾灸也是一樣,因為它要用以燒灼皮膚穴點,能發生一些傷痛或氣血的變化,也是必須很小心的。

 

我將「禁針」、「禁灸」放在第一部分,就是用以提醒學習針灸醫術的同行。


《標幽賦》云:「不窮經絡陰陽,多逢刺禁」。

 

意思說的是,一個施針的人,如果不能很清楚經絡、陰陽的理,常會犯到針灸的禁忌而不自知,以致傷了人。


針刺的時候,針病在淺層的,不要傷到深層的身體結構(《素問.刺要論篇第五十》:

 

刺毫毛腠理無傷皮,刺皮無傷肉,刺肉無傷脈,刺脈無傷筋,刺筋無傷骨,刺骨無傷髓。);

 

針病在深層的,不要傷害到淺層的結構(《素問.刺齊論篇第五十一》:

 

刺骨者無傷筋,刺筋者無傷肉,刺肉者無傷脈,刺脈者無傷皮,刺皮者無傷肉,刺肉者無傷筋,刺筋者無傷骨。)。

 

否則就會讓病人生其它病了。

 

(《素問.刺要論篇第五十》:病有浮沉,刺有淺深,各至其理,無過其道,過之則內傷,不及則生外壅,壅則邪從之,淺深不得,反為大賊,內動五藏,後生大病。)


《素問.刺禁論篇第五十二》還提出很多的警告:

 

如果真的不能謹記針刺的禁忌在心,治病時仍然不小心,就可能發生更大的不幸,刺中五臟(藏有要害,不可不察,……

 

從之有福,逆之有咎。

 

刺中心,一日死。

 

刺中肝,五日死。

 

刺中腎,六日死。

 

刺中肺,三日死。

 

刺中脾,十日死。

 

刺中膽,一日半死。)、

 

動脈(刺跗上,中大脈,血出不止死。

 

刺面,中溜脈,不幸為盲。

 

刺頭,中腦戶,入腦立死。

 

刺舌下,中脈太過,血出不止為瘖。

 

刺足下布絡中脈,血不出為腫。

 

刺卻中大脈,令人僕脫色。

 

刺氣街中脈,血不出為腫,鼠僕。)、

 

骨髓(刺脊間中髓,為傴。)

 

有很多其它地方(刺乳上,中乳房,為腫,根蝕。

 

刺缺盆中內陷,氣洩,令人喘咳逆。

 

刺手魚腹內陷,為腫。),都不好辦。


醫生必須告知病人,要他們絕對謹守正常的生活習慣;

 

否則,醫生應該拒絕施針治療,如飲酒、發怒、過度勞動、過度饑飽渴都是禁忌:

 

「無刺大醉,令人氣亂。

 

無刺大怒,令人氣逆。

 

無刺大勞人,無刺新飽人,無刺大饑人,無刺大渴人,無刺大驚人。」


後世醫家也常根據這樣的要求,將一些在五臟、動脈、骨髓、神經、脊椎、關節上的危險穴道,紀錄下來,例如明朝楊繼洲先生《針灸大成》的《禁針穴歌》、《禁灸穴歌》,算是比較全面的歌訣。

現抄錄《針灸大成》中的《禁針穴歌》和《禁灸穴歌》如下:

腦戶囟會及神庭。玉枕絡卻到承靈。


顱息角孫承泣穴。神道靈台膻中明。


水分神闕會陰上。橫骨氣沖針莫行。


箕門承筋手五里。三陽絡穴到青靈。


孕婦不宜針合谷。三陰交內亦通論。


石門針灸應須忌。女子終身孕不威。


外有雲門並鳩尾。缺盆主客深暈生。


肩井深時亦暈倒。急補三里人還平。


刺中五臟膽皆死。沖陽血出投幽冥。


海泉顴□乳頭上。脊間中髓傴僂形。


手魚腹陷陰股內。膝臏筋會及腎經。

 


腋股之下各三寸。目眶關節皆通評。
《禁灸穴歌》:

啞門風府天柱擎。承光臨泣頭維平。


絲竹攢竹睛明穴。素□禾□迎香程。


顴□下關人迎去。天牖天府到周榮。


淵液乳中鳩尾下。腹哀臂後尋肩貞。


陽池中沖少商穴。魚際經渠一順行。


地五陽關脊中主。隱白漏谷通陰陵。


條口犢鼻上陰市。伏兔髀關申脈迎。


委中殷門承扶上。白環心俞同一經。


灸而勿針針勿灸。針經火此當叮嚀。


庸醫針灸一齊用。徒使患者炮烙刑。

 

注一:《素問.異法方宜論》


故東方之域,天地之所始生也,魚鹽之地,海濱傍水,其民食魚而嗜鹹,皆安其處,美其食,魚者使人熱中,鹽者勝血,故其民皆黑色疏理,其病皆為癰瘍,其治宜砭石,故砭石者,亦從東方來。


西方者,金玉之域,沙石之處,天地之所收引也,其民陵居而多風,水土剛強,其民不衣而褐薦,其民華食而脂肥,故邪不能傷其形體,其病生於內,其治宜毒藥,故毒藥者,亦從西方來。


北方者,天地所閉藏之域也,其地高陵居,風寒冰冽,其民樂野處而乳食,藏寒生滿病,其治宜灸爇,故灸爇者,亦從北方來。


南方者,天地所長養,陽之所盛處也,其地下,水土弱,霧露之所聚也,其民嗜酸而食胕,故其民皆致理而赤色,其病攣痺,其治宜微針,故九針者,亦從南方來。


中央者,其地平以濕,天地所以生萬物也眾,其民食雜而不勞,故其病多痿厥寒熱,其治宜導引按蹻,故導引按蹻者,亦從中央出也。

評分

參與人數 1銀幣 +1 收起 理由
巨門 心得分享,值得鼓勵。

查看全部評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
 樓主| 發表於 2012-9-1 23:20:31 | 只看該作者

【2008年09月30日】第二部分三、什麼是針、什麼是灸


針灸,指的是「針」和「灸」兩件事。


「針」,從字面上看,就有使用金屬刺入皮膚中的意思。


「灸」,從字面上就可以看出,它就有使用火燒灼之意。

 

還有「久」這個字的字形,也很像堆積的草的樣子,當使用「灸」的時候,就是以艾絨堆積成小堆樣,再用火點燃它。


針灸,自古就是很有效的治病、療病方式。

 

所以古人有一針、二灸、三用藥之說。

 

先考慮使用針、灸,最後才考慮用藥。


《黃帝內經》有:「今世之人,必齊毒藥攻其中,鑱石針艾治其外」。

 

認為治病的方法,就是「針刺治其外,湯液毒藥治其內」。

 

因為人的放縱自己,所謂的「以酒為漿,以妄為常,縱欲以竭其精,多慮以散其真,不知持滿,不解御神,務快其心,過於逸樂,起居無節,寒暑不避」,故《針灸大成》云:「病多從內生,外邪亦易中也」。

 

現代的病為什麼那麼難治?

 

就是在內有內生之病,在外有邪氣叢生的外感之病。

 

病已經在內了,沒有湯藥如何能治?

 

這就是後世愈來愈注重湯藥的使用,而針灸之道也愈來愈少人知道了,所以一般人對中醫的概念就只有吃藥的治病方法了。


《內經》中就云「南方者……,其治宜微針,故九針者,亦從南方來」。

 

針的種類,九種。

 

為甚麼九種呢?

 

也有一定的理。

 

原因是,中國的醫學本來就不是用人的思維方式去理解的。

 

如果能用更高的理解方式,原來天地人都是互相相應的。


《靈樞九針篇》云九針:「天地之大數也,始於一終於九。

 

一法天,二法地,三法人,四法時,五法音,六法律,七法星,八法風,九法野。

 

九針者,聖人起天地之數,始於一而終於九。

 

九而九之,九九八十一,以起黃鐘之數。

 

針之數應之,人之身形亦應之。

 

皮應天,肉應地,血脈應人,筋應時,聲應音,陰陽應律,齒面目應星,氣應風,九竅三百六十五絡應九野。

 

此天人相通之道也;故一針皮,二針肉,三針脈,四針筋,五針骨,六針調陰陽,七針益精,八針除風,九針通九竅,除三百六十五節氣,各有所主也。」


1)九針:就是鑱針(1)、圓針(2)、鍉針(3)、鋒針(4)、鈹針(5)、圓利針(6)、毫針(7)、長針(8)、火針(一名燔針)(9)。圖一可以見到九種針的款式,序號1就是鑱針、序號2就是圓針,依次類推。


i)「鑱針」:它針頭似箭,用以治療頭、身、皮膚的邪熱病,只要將皮肉的邪氣治了,而不要深入而瀉了陽氣,這樣,自然邪正相安、榮衛之氣平衡、平和,病也好了。

 

它的長度一寸六分,針尖鋒的部分很小,針柄卻有一寸半,用意就是淺刺。


ii)「員針」:員針的尖鋒部分是圓的,主治邪氣侵入「分肉」,用這種圓鋒來利導分肉,不會傷到肌肉的正氣,自然,病在分肉之間的邪氣會平復。


iii)「鍉針」: 鍉針的尖端不很尖,像黍粟那樣圓,是因為病情只在「脈」,只要把脈中邪氣排出即可,不要它深入而傷了肌肉。


iv)「鋒針」:這種針,現在用的很多,尖峰呈三稜之刃,有三個角形,似三稜形排成,現在就叫它「三稜針」,主要用以治療「時氣」、「溫熱」、「瘤邪」,凡是發在經絡,而壅痼不解的,以這種針刺出血來,將熱瀉出,榮衛就通了。


v)「鈹針」:鈹針的鋒末如劍鋒,四寸長,二分半寬,有開通之效。主要用以治療因為「寒熱相搏」而致之癰膿之病,一旦將大膿瀉出,病情就好。

 

外科瘡瘍之類的病情,如果長膿,是滿痛的,現代醫學的方式,就是撒消炎抗生素類藥物;只要將膿盡擠出,保持乾燥很快就痊癒,這種針的作用就是這個目的。


vi)「員利針」:員利針的針末形尖如氂,它的末端稍大,而其身小些,長度一寸六分。

 

能使經絡流通而將虛邪祛除,用以治療因在經絡的虛邪所致之暴痺和走注形式的歷節風痛病。


vii)「毫針」:毫針的針尖有如蚊虻的嘴喙,長度一寸六分,扎針時,有微細徐緩的效用。

 

主要作用是可以蠲除那些存在於經絡的,比較輕而淺的客邪。

 

可以針刺患有正氣不足的病,久而久之能逐漸散去邪氣,寒邪病痺浮淺在絡的病皆可平復。


iix)「長針」:長針,顧名思義,它是很長的針,長達七寸,而它的鋒末很尖。

 

主治內捨於骨縫關節皮膚腠理的虛陽邪,能深入除邪去深遠之痺病。


ix)「大針」:大針和「鋒針」類似,四寸長,尖鋒有點圓,粗而且大,可以瀉通關節,主治因為風、水等淫邪流溢於肌體所致之週身病,關節瀉通了,氣也通了。

 



圖一(九針式)2)艾灸:使用「艾絨」,捻成很小的椎狀艾炷(圖二)置放於穴道上方,用火點燃,可以讓火的熱力從穴道傳輸進入體內,達到治病的效果。

 

艾絨就是用乾燥且置放很久的艾葉(叫作「陳艾」),去掉其中的葉脈而做成的。

 

後來的發展,使用各種灸法,有前述的直接「艾粒灸」(圖二),也有間接的「隔物(例如隔姜、隔鹽、隔蒜、隔藥……)灸」

 

(圖二),也有利用搓成條狀的艾絨,隔開一個空間,在穴道的上方向穴道加熱刺激的灸法,稱為「艾條灸」

 

(圖三)。


灸法:

i)艾炷灸


又分為直接灸、間接灸二大類:


直接灸,又分為瘢痕灸、無瘢痕灸兩種。


間接灸,又分為隔姜灸、隔鹽灸、隔蒜灸等。

 

常用的間接灸法舉例:


隔姜灸,以姜切薄片,安艾炷於薄片上灸之。

 

明.楊繼洲《針灸大成》云:「灸法用生薑切片如錢厚,搭於舌上穴中,然後灸之」。

 

張介賓《類經圖翼》治療痔疾:「單用生薑切薄片,放痔痛處,用艾炷於姜上灸三壯,黃水即出,自消散矣」。

 

之後,因為取材的方便性,使用這種灸法的作者也相當的多。


隔蒜灸,以獨頭蒜切薄片,安艾炷於薄片上灸之。晉.葛洪《肘後備急方》已經見到這種灸法,宋.陳自明《外科精要》稱其為「隔蒜灸」。

 

這種灸法,主要用於治療癰疽,先找到癰疽的頭,以濕紙覆於癰疽上,紙先干之處即是「結癰頭」,再以大蒜切成片,安於其上,用大艾炷灸三壯即換一蒜,痛者灸至不痛,不痛者灸至痛時方住。

 

也有另一種叫「隔蒜泥餅灸」,其法:「若十數作一處者,即用大蒜研成膏作薄餅舖頭上,聚艾於餅上灸之」。

 



圖二(直接間接灸)ii)艾條灸,將艾絨混合藥物,捲成條狀外覆以薄棉紙,於使用時點燃吹滅,以微微的艾火在穴位上,取得溫穴的目的。舉例「雷火針法」:


雷火針法,又稱為「雷火神針」,雖然名為「針」,其實是艾灸條。

 

歷代有很多的配方,大意為除了艾絨之外,還加上一些走竄、溫暖之藥混合,外面包覆棉紙,呈條狀,用時在穴位上方,以溫熱穴位的方式治病。

 

明.《本草綱目》:「雷火神針法:用熟蘄艾末一兩,乳香、沒藥、穿山甲、硫黃、雄黃草烏頭、川烏頭、桃樹皮末各一錢,麝香五分為末,拌艾。

 

以厚紙裁成條,舖藥艾於內,緊捲如指大,長三四寸,收貯瓶內,埋地中七七日,取出。

 

用時於燈上點著,吹滅,隔紙十層,乘熱針於患處,熱氣直入病處。」

 

明朝《針灸大成》中對這種針法描述更詳細。

 



圖三(艾條灸)插在這裡iii)溫針,是在針上加艾灸。

 

在已經插入穴道的針柄上面,置一小團艾絨,點燃艾絨,取得在針上溫熱穴位的作用。

 

這種方法,在《針灸大成》中有描述它的具體使用法,卻對其功效沒有正面的說法,只說或許可能有效。

 

略述之:「其法,針穴上,以香白芷作圓餅,套針上,以艾灸之,多以取效。……

 

此法行於山野貧賤之人,經絡受風寒者,或有效」。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1-26 05:07 , Processed in 0.109373 second(s), 2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