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風 初期好發於肝脾經循行腳拇趾】
更新日期:2009/09/22 00:07 【記者李叔霖/台北報導】
普林代謝出現障礙,促使尿酸過度累積而引起的疾病即為痛風。中醫師吳建東表示,傳統中醫認為,先天稟賦不足、脾腎功能失調將容易引起痛風,若後天經常飲食勞倦,人體內便會釀生濕濁。
當濕濁流注肌肉、關節、骨骼等部位時,就會造成氣血不暢進而產生痺痛,若病久不癒,則會損傷脾腎,甚至導致脾腎陽虛。
吳醫師指出,痛風的臨床症狀表現,主要為反覆發作的單一關節炎,局部常可見到關節腫脹、疼痛發炎、色紅或暗紅等症狀,以足部關節最常受影響,包括大拇趾關節及踝關節,病程日久將產生痛風石,為一種尿酸鈉鹽的沉積,可沉積在任何部位,包括人的關節、心臟、腎臟等地方,並產生不同的症狀。
痛風臨床分期包括無症狀的單純高尿酸血症、急性發作期、間歇期、痛風石性痛風關節炎等四期;好發位置初期多在肝脾二經循行的足拇趾。
傳統中醫十分注重痛風間歇期的治療,主要是去瘀通絡、調補氣血及調理脾胃為主要治則,同時搭配飲食調理,將可達到不錯的治療效果。
吳醫師指出,中醫認為關節炎的處理在急性期多表現濕熱型,慢性期多屬於瘀阻型,可見關節變形,治療上首重調理脾胃,其實調理脾胃為中醫的特色,例如僅表現高尿酸血症可著重調補脾胃,並升清泌濁。
近代中醫曾有人針對痛風患者做舌苔的統計分析,發現黃膩苔多屬急性期,而緩解或無症狀時期多屬白膩苔,這樣的統計結果跟中醫辨證結果剛好不謀而合。
根據研究指出,山慈姑、虎杖、秦皮、萆薢等中藥可增加尿酸的排泄,同時五加皮含水楊酸醛,具有鎮痛、抗熱、解熱的作用,可用於止痹痛、袪風濕;痛風患者若有血尿酸升高、尿酸排泄增多等症狀時,可利用滑石、山慈姑等具有鹼化尿液作用的藥物來治療。
事實上,治療痛風及減輕發作時的不舒服,無論對中醫或西醫來講,都是臨床上相當重要的課題,中醫療法對發炎的控制、情緒壓力的調節及延長緩解期,都具有相當好的療效,再搭配飲食宜忌調理,可更妥善控制病情。
引用:http://tw.myblog.yahoo.com/jw!1uH4_mGeGVpB8tysx6HLbQ--/article?mid=8079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