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1803|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友漁齋醫話 一覽延齡一卷 天地之氣05】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作者
發表於 2012-8-31 23:22:16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友漁齋醫話 一覽延齡一卷 天地之氣05

 

 

天地之氣,不升則不降,不出則不入。

 

虛管溉滿,捻上懸之,水固不泄,為無升氣而不能降也;空瓶小口,頓溉不久,為氣不出而不能入也。

 

養生者能存其神,則氣自裕;神之所至,氣亦隨之而往焉。

 

盈天地間皆氣也。

 

長生久視之術,其要在此。

 

人顧損精以耗其氣何哉? 養生以不傷為本,此要言也。

 

且才所不逮而困思之,傷也;力所不勝而強為之,傷也;悲哀憔悴,傷也;喜樂過差,傷也;寢息失時,傷也;汲汲所欲,傷也;戚戚所患,傷也;久談多笑,傷也;沉醉嘔吐,傷也;飽食即臥,傷也;急行喘促,傷也;善怒勃,傷也。

 

積陽至極早亡,早亡非道。

 

是以養性之方,唾不及遠。

 

行不疾步,耳不極聽,目不極視,坐不極久,臥不及疲,先寒而衣,先熱而解;不欲極飢而食,食不可過飽;不欲極渴而飲,飲不可過多。

 

凡食多則致積聚,飲多則成痰癖也。

 

不欲甚勞甚逸,不欲起晚,不欲汗流,不欲多睡,不欲多啖生冷,不欲飲酒當風,不欲數數沐浴,不欲遠願廣志,不欲規造異功。

 

冬不欲極溫,夏不欲過涼;及露坐星夜,眠不動扇;大寒大熱,大風大霧,皆不欲冒之。

 

五味入口,不欲偏勝。

 

凡言傷者,亦不便覺也,久則損壽耳。

 

《養生要訣》曰︰一人之身,一國之象。

 

胸臆之設,猶宮室也;肢體之位,猶郊境也;骨節之分,猶百川也;腠理之間,猶四衢也。

 

神猶君也,血猶臣也,氣猶民也。

 

故至人能理其身,亦猶明君能治其國。

 

夫愛其民,所以安其國;愛其氣,所以全其身。

 

民弊則國亡,氣衰則身謝。

 

又曰︰多思則神散,多念則心勞,多笑則臟腑上翻,多言則氣海虛脫,多喜則膀胱不實,多怒則腠理血逆,多樂則心神蕩閑,多愁則面目焦枯,多好則智慮潰溢,多惡則肺爽奔騰,多事則筋脈干急,多機則智慮沉逆。

 

此乃伐人之生,甚於斧斤;蝕人之性,猛於豺虎。

 

又曰︰心內澄則真人守其位,氣內定則邪物去其身;行欺詐則神悲,行爭競則神沮;輕侮於人則減算,殺害於物必傷年;行一善則魂神嘆,行一惡則魄神喜。

 

魂神欲人生,魄神欲人死。

 

常欲寬泰自居,恬淡自守,則形神安靜,災病不生矣。

 

長生之道,莊子一段,亦自好看。

 

如云︰黃帝問廣成子,治身奈何而可以長久?廣成子曰︰善哉問﹗至道之精,窈窈冥冥;至道之極,昏昏默默。

 

無視無聽,抱神以靜,形將自正。

 

必靜必清,無勞爾形,無搖爾精,乃可長生。

 

慎內閉外,多知為敗,我守其一,以處其和,故千二百歲而形未嘗衰。

 

人果能無勞爾形,無搖爾精,長生之道,可以無俟外覓。

 

眼者,神之牖;鼻者,氣之戶;尾閭者,精之路。

 

人多視則神耗,多息則氣虛,(氣急之謂。)

 

頻好內則精竭。

 

務須時時閉目以養神,日逐調息以養氣,緊閉下元以養精。

 

精充則氣裕,氣裕則神完,道家謂之三寶,又謂之大藥。

 

此非惑於異端之教,實吾儒養生之常理耳。

 

精存於目,則其視明;精存於耳,則其聽聰;精留於口則其言當;精集於心,則其慮通。

 

故閉四關,則終身無患。

 

又口中欲不出謂之扃,外邪不入謂之閉。

 

中扃外閉,何事不節;外閉中扃,何事不成。

 

合文子之二語觀之,人何可不愛精而遠欲耶﹗ 人生類以眠臥為宴息,飲食為頤養。

 

不知睡臥最不可嗜,禪家以為六欲之首,最損神氣。

 

飲食亦不可過多,最能抑塞陽氣。

 

升降失度,將以養生,實以殘生也。

 

君子夙同夜寐,常使清明在躬,淡餐素食,當使腸胃清虛,則神氣周流,陰陽得位。

 

此最養生之道,若肆志茵褥,恣啖濃鮮,殊非調護所宜也。

 

男子八歲而陽精生,十六歲而陽精泄,八八六十四而陽精竭。

 

女子七歲而癸水生,十四歲而癸水降,七七四十九而癸水竭。

 

予嘗驗之,男子之壽多阻於六十四歲之外,稍有不謹,多生腫脹風痺諸疾,而損壽元。

 

故曰人生七十古來稀。

 

女子之壽,多阻於四十九歲之外,稍有不謹,則多生崩淋中脘諸疾,亦多損壽元。

 

故知命者,於此耗竭之時,尤宜加謹,此真人鬼關捩也。

 

邢和叔言︰吾曹常須愛養精力,精力稍不足,則倦所臨事,皆勉強而無誠意,接賓客言語尚可見,況臨大事乎?大抵能慎保始終者,卻疾延年,老當益壯。

 

雖有貧富之異,而營衛沖融,四時若春,比之抱病而富且貴,已為霄壤之隔矣。

 

況能進進不已,則非常人所可知也。

 

青州錄事參軍麻希慧年九十餘致仕,唐太宗問攝生術。

 

對曰︰臣無他術,惟是少情寡欲,節聲色,薄滋味而已。

 

唐柳公度年八十,有強力。

 

人問其術。

 

對曰︰平生未嘗以脾胃熟生物,暖冷物,以元氣佐喜怒。

 

宋呂許公為相,問服食之法於任恭惠公。

 

公曰︰不曉養生之術,但中年因讀文選有悟耳。

 

謂︰石蘊玉而山輝,水含珠而川媚,許公深以為然。

 

觀此三說,則養生之道,可以懸解,若夫煉服食以冀長生。

 

此則方士之妄談,高明之士,慎勿惑焉﹗ 唐同州刺吏孟銑致仕歸伊芳陽,年雖晚暮,志力如壯。

 

嘗謂所親曰︰若能保身養性者,常須善言莫離口,良藥莫離手。

 

竊謂︰善言莫離口,則德崇而福濃;良藥不離手,則病去而身康,固長久之術也。

 

然口有善言,又當身行善事;物療身病,又當法療心病,不尤為愈哉﹗ 前明道林蔣先生偶抱疾病,歲乙亥病益甚,噦血幾不起。

 

先生乃醫藥借寓道林寺一室,只以一力自隨,閉目趺足,默坐澄心,常達晝夜,不就枕席。

 

一日忽香津滿頰,一片虛白,炯炯見前,猛然有省之間,而沉已霍然去體矣。

 

先生嘗曰︰某讀關洛諸書,見得萬物一體,未敢自信。

 

直到三十二三歲,因病去寺中靜坐,將怕死與戀老母念頭一齊斷卻,如此者半年餘。

 

一旦,忽覺此心洞然,宇宙渾屬一身,呼吸痛癢,全無間隔。

 

宋晁文元公名迥,字明遠。

 

天資純至,年過四十,登第始娶。

 

得煉氣服形之法,謝事燕居,獨處道院,不治他務。

 

戒家人無輒有請,惟二膳以時而進,既畢即徹,若祭享然。

 

其言曰︰辯不如訥,語不如默,動不如靜,忙不如間。

 

又云︰清勝於濁,靜勝於動,忘勝於思,默勝於語,性勝於情,五勝習熟,乃入道之漸門也。

 

晚年耳中聞聲,自言如樂中簧,以為學道靈應之驗,享年八十四而卒。

 

世言眉毫不如耳毫,耳毫不如老饕,此言老人饕餮嗜飲食,為永年之相也。

 

此語未必然。

 

飽食胃氣不展,多生疾患,藜藿次之,膏粱為甚;冬春次之,夏秋為甚。

 

四分律載比邱有病,先斷飲食,亦一法也。

 

猶憶先大父文相公,體中稍有不適,即禁飲食;年九十二卒,終身無臥床之病。

 

胃氣運動故也。

 

更見曹慈山先生,食精而少,不用晚餐,壽近百歲。

 

傳聞大學士張公玉書,早飯一盞,食物無幾,至暮惟服凍米湯一碗,年近期頤。

 

蓋食取補氣,不飢即已,飽是眾疾;至用藥物消導,尤傷和也。

 

蘇公每與客食,未飽已舍七箸。

 

予有五節一篇,其節食曰︰美味雖悅口,脾弱運化難,老饕且任彼,負腹自安。

 

亦從閱歷而得。

 

稽康《養生論》曰︰神農上藥養命,中藥養性。

 

誠知性命之理,因輔養以通也。

 

而世人不察,惟五穀是見,聲色是耽,目眩元黃,耳務淫哇;滋味煎其腑臟,醴醪鬻其腸胃。

 

芳香腐其骨髓,喜怒悖其正氣,思慮消其精神,哀樂殃其平粹。

 

夫以蕞爾之軀,而攻者非一塗;易竭之身,而內外受敵〉體非木石,其能久乎? 《抱朴子》曰︰凡養生者,欲令多聞廣見,而擇善焉〉偏修一事,不足賴也。

 

又患好事之徒,各挾其所長;知元素之術者,則曰︰知房中之術,可以度世矣;明吐納之道者,則曰︰惟行氣足以延壽矣;知屈伸之法者,惟導引可以難老矣;知草木之方者,則曰惟奇藥可以無病矣。

 

學道之不能成就,由乎偏枯之若此也﹗ 文中子曰︰善養生者,先寢食而後醫藥。

 

此言簡而有味。

 

孫真人《衛生歌》︰天地之間人為貴,頭象天兮足象地,父母遺體能寶之,洪范五福確為最。

 

衛生切要知三戒,大怒大欲並大醉,三者若還有一焉,須防損失真元氣。

 

次求長生須戒性,火不出兮心自定,木還去火不生灰,人能戒性還延命。

 

貪欲無窮忘卻精,用心不已失元神,勞形散盡中和氣,更仗何因保此身。

 

心若太費費則勞,形若太勞勞則怯,神若太傷傷則虛,氣若太損損則絕。

 

世人欲識衛生道,喜樂有常嗔怒少,心誠意正思慮除,順理修身去煩惱。

 

春噓明目夏呵心,秋冬嘻○肺腎寧,四季常呼脾化食,三焦嘻出熱難停。

 

發宜多梳氣宜煉,齒宜數叩津宜咽。

 

子欲不死修昆侖,雙手揩磨常在面。

 

春月少酸宜食甘,冬月宜苦不宜鹹,夏月增辛聊減苦,秋來辛減少加酸。

 

季月大寒甘略戒,自然五臟保平安,若能全減身康健,滋味能調少病纏。

 

春寒莫使錦衣薄,夏月汗多須換著,秋冬覺冷漸加添,莫待病生才入藥。

 

惟有夏月難調理,伏陰在內忌冰水;瓜桃生冷宜少餐,免至秋來成瘧痢。

 

心旺腎衰色宜避,養精固腎當節製,常令腎實不空虛。

 

日食須知忌油膩,太飽傷神飢傷胃,太渴傷血多傷氣;飢餐渴飲莫太過,免至膨○損心肺。

 

醉後強飲飽強食,去此二者不生疾。

 

人資飲食以養生,去其甚者自安逸。

 

食後徐行百步多,手摩臍腹食消磨;夜半靈根灌清水,丹田濁氣切須呵。

 

飲酒可以陶情性,劇飲過多防百病。

 

肺為華蓋倘受傷,咳嗽勞神能傷命。

 

慎忽將鹽去點茶,分明引賊入人家;下焦虛冷令人瘦,傷腎傷脾防病加。

 

坐臥防風吹腦後,腦後受風人不壽;更兼醉飽臥風中,風入五內成災咎。

 

雁有序兮犬有義,黑魚朝北知臣禮;人無禮義反食之,天地鬼神俱不喜。

 

養體須當節五辛,五辛不節反傷身;莫教引動虛陽發,精竭容枯百病侵。

 

不問住家或住外,若遇迅雷風雨大,急宜端肅畏天威,靜坐澄心須謹戒。

 

思愛牽纏不自由,利名縈絆幾時休,放寬些子留餘福,免致中年早白頭。

 

頂天立地非容易,飽食暖衣寧不愧,思量難報罔極恩,朝夕焚香拜天地。

 

身安壽永事如何?胸次平夷積善多,惜命惜身更惜氣 ,請君熟玩衛生歌。

 

《本草衍義》總序曰︰夫未聞道者,放逸其心,逆於生藥。

 

以精神徇智巧,以憂患徇得失,以勞苦徇禮節,以身世徇財利。

 

四徇不置,心為之病矣。

 

極力勞形,噪暴氣逆;當風縱酒,餐嗜辛酸,肝為之病矣。

 

飲食生冷,溫涼失度;久坐久臥,大飽大飢,脾為之病矣。

 

呼叫過當,辯爭倍答;冒犯寒暄,恣食鹹苦,肺為之病矣。

 

久處濕地,強力入水;縱欲勞形,三田漏溢,腎為之病矣。

 

五病既作,故未老而羸,未羸而病;病至則重,重則必斃。

 

嗚呼﹗此皆不思而自取之也。

 

寵辱不驚,肝木自寧;動靜以敬,心火自平;飲食有節,脾土不泄;調息寡言,肺金自全;恬然無欲,腎水自足。

 

此皆吾生藥石,人當請事斯語。

 

人知惜生,每逢節氣,皆宜保養,而二至尤為緊要。

 

夏至欲宜節,冬至欲宜絕。

 

蓋二至陰陽消長之際,損人更甚。

 

當一陽初生,其氣甚微,如草木萌生,易於傷伐,易稱至日閉關。

 

《內經》︰“冬不藏精者,春必病溫”。

 

故保養精氣,為來春發生之本,退遠帷幕,較夏至為尤要也。

 

《養氣訓》︰一少思慮養心氣,二莫嗔怒養肝氣,三薄滋味養胃氣,四少言語養肺氣,五節房室養腎氣。

 

人能留心五養,長壽永年無難也。

 

譙國華元化善養性,弟子廣陵吳普、彭城樊阿授術於元化。

 

嘗語普等曰︰人體欲得勞動,但不當極耳。

 

人體常搖動,則穀氣消,血脈通,病不生,譬猶戶樞不朽是也。

 

因馬念車,因車念蓋;趑趄囁嚅而未決,寤寐驚悸而不安。

 

夫二五之精,妙合而凝;兩腎中間,白膜之內,一點動氣,大如筋頭,鼓舞變化,開合周身,熏蒸三焦,消化水穀,外御六淫。

 

內應萬慮,晝夜無停,八面受敵。

 

由是神隨物化,氣逐神消,營衛告衰,七竅反常矣﹗噫﹗業識茫然,安有止極,是在人知足知止耳﹗ 人之始生,其氣日向上升。

 

故齒毀復出,髮剃再生,志慮聰明日長;及真精既溢之後,其氣日漸下降。

 

初則便溺處毫毛,次則兩脅下毫毛,精神已虧於體矣;又次則兩頰生髭髯,精神已虧於首矣。

 

然猶有精血充滿,髭髯毫毛尚黑;迨至中年,則精血不能充滿,而頤頰皓素,霜雪滿顛,齒落不生,髮落不出矣。

 

君子見其征,則知其內;驗其符,則省其中。

 

而頤體養精,惜氣存神,雖若逐亡,猶恐不及,況縱欲以戕生,損身以促命乎? 血肉之軀,未嘗無病。

 

鳥獸亦血肉也,巢居穴處,飽而後己,何以無病?馬牛鷹鷂,亦鳥獸也。

 

乃亦有病何也?以鳥獸未嘗受羈,而馬牛鷹鷂,則轡縶任人故耳。

 

夫人,勞心勞力,為治人事人之所役,使安得不為諸疾之所侵。

 

君子見其始,即知其終。

 

善為心主,不為形役,病安從生? 宣和中,一兵偶為車傷,蹩不能行。

 

遇一道人,敷以少藥,步履如初。

 

兵大感激,遍游天下,訪求其人,少致謝悃。

 

一日復遇諸途,哭泣拜謝。

 

道人曰︰吾施恩於人多矣,誰如子者,授以秘訣,兵遂得道。

 

文子聞之,詣兵問道,兵曰︰清靜是道,簡易為上。

 

文子頓若有省。

 

噫﹗知清靜之為道,與簡易之為道,何俟他求﹗ 黃退庵動靜說︰世間物龜靜而壽,蟾蜍亦靜而壽;鹿動而壽,猿亦動而壽。

 

蓋龜與蟾蜍能服氣,鹿與猿得良草美果,更逍遙於山林,故皆獲永年也。

 

如牛馬亦一靜一動,不能長年者,為系役於人者也。

 

前人多稱人能靜默必長壽,其理果然。

 

有好動者,亦長壽。

 

要知動靜於人,不可勉強。

 

喜靜則靜,喜動則動,動中思靜,靜中思動,皆人之常情也。

 

更如靜中亦動觀書,動中亦靜垂釣,無論動靜,總歸於自然。

 

心情開曠,則謂之養生也可。

 

若心情不開曠,靜亦不是,動亦不是。

 

最靜之人,食後亦宜散步,以舒調氣血;好動之人,亦宜默坐片時,以凝形神。

 

如此雖不服氣,不居山林,亦往往能至大年。

 

養生家每講導引,如抱昆侖,鳴天鼓,撼天柱,暖心腎,摩足心,漱津叩齒諸法,更有般運演五禽等術。

 

人能久習常行,亦去宿疾,身強耐老。

 

非不願習焉,奈余心疏野,必欲依時合刻而行,反覺為難。

 

舊有自述詩︰衛生有術翻嫌苦,固齒無方悔嗜甜一聊,正謂此也。

 

但於五更叩齒,晨起用冷水漱口,亦能固齒。

 

夜間設遇心火上炎,臥不能寐,漱津滿口,作三次咽,如是數行,所謂華池之水,能降浮火。

 

蓋叩齒漱津,亦不可廢。

 

餘皆非予所知,故概不錄。

 

修煉家有黃芽白雪,嬰兒女,金童木母,鉛汞龍虎諸名,不過人之五臟氣血別號耳。

 

更以精氣神為三寶,為大藥,其法回環顛倒,順受逆行。

 

故《參同契》單說易象,蓋易亦逆數也,非有傳授,雖魏伯陽復生,亦不能從事於其間。

 

予不解修煉之術,而於五臟氣血,亦可粗述。

 

心為一身之主,使寂然不著一念,我未見其人,亦難到此境;先賢主敬之說,亦不過不使放逸,收此心在腔子裡。

 

有事即應,如鏡照物;過後便無,常活潑潑地,養個歡喜神。

 

能如是,於心為不負矣。

 

肝主木,應風,應東方,應春令;木喜條達,喜滋養。

 

能無怒無,逍遙自得,則於肝為無負矣。

 

脾主土,應中央,應長夏,喜香燥,喜動靜有節。

 

能不過勞,節飲食,則於脾為無負矣。

 

肺主金,主氣,應西方,應秋令,為嬌藏,畏冷畏熱,畏憂思。

 

能未寒先衣未熱先解,不飲過熱之酒,少言語事,怡情悅志,則於肺為無負矣。

 

腎主水,應北方,應冬令,喜潤惡燥,畏窮思極想,畏色欲損精。

 

能恬淡寡欲,少飲火酒,並金石之藥,則於腎為無負矣。

 

人能留心五負,雖不燒丹煉汞,其去長生久視之法不遠矣﹗ 嘗閱養生之說,惟天隱子所著八篇,包括妙秘,簡而易行,長生久視,無出是書。

 

自伯陽以來,此為最矣。

 

其曰神倦,人稟靈氣,精明通悟,學無滯塞,則謂之神,宅神於內,遺照於外,自然異於俗人,則謂之神仙。

 

故神仙亦人也,在於修我靈氣,勿為世俗所淪折;遂我自然,勿為邪見所凝滯,則成功矣。

 

又曰︰天地之道,易簡者也,天地在我首之上,足之下,開目盡見,無假繁巧。

 

故曰易簡,神仙之德也。

 

(至道不繁,至德無為。)

 

然則以何道求之? 曰︰無求不能知,無道不能成。

 

凡學神仙,先知易簡,苟言涉奇詭適。

 

足使人執迷,無所歸本,此非言學也。

 

又曰︰易有漸卦,老氏有漸門。

 

人之修真達性,不能頓悟,必漸而進之,安而行之,故設漸門。

 

一曰齋戒,二曰安處,三曰存想,四曰坐忘,五曰神解。

 

何謂齋戒? 曰︰澡身虛心。

 

澡身者,非湯沐去垢而已。

 

蓋其法在節食調中,摩擦暢外者也。

 

齋戒者,齋乃潔淨之務;戒乃節約之稱,有飢即食,食勿令飽;百物未成熟勿食,五味太多勿食,敗腐閉氣難化之物勿食,此所謂調中也。

 

手掌摩擦皮膚溫熱去冷氣,此所謂暢外也。

 

久坐久立久勞役,皆宜戒也。

 

此是形骸調理之法,形堅則氣全,是以齋戒為漸門之首。

 

何謂安處?非華亭邃宇,重廣塌之謂也。

 

在乎南向而坐,東首而寢;屋宜陰陽適中,明暗相半。

 

吾所居室,四邊皆窗戶,遇風即闔,風息即開;前帘後屏,太明則下帘以和其內映,太暗則卷帘以通其外曜。

 

內以安心,外以安目,心目俱安,則身亦安矣。

 

明暗尚然,況天地之氣,有亢陽之攻肌,淫陰之侵體,豈不傷哉﹗太多情欲,太多事慮,豈能安其內外哉?故學道以安處為次。

 

何謂存想?曰︰存謂存我之神,想為想我之身。

 

閉目即見自己之目,收心即見自己之心。

 

心與目皆不離我身,不傷我神,則存想之漸也。

 

凡人終日視他物,故心亦逐外走;終日接他事,故目亦逐外瞻。

 

營營浮光,未嘗內照,奈何不病且夭耶?是以歸根曰靜,靜曰復命。

 

成性存神,眾妙之門,此存想之漸,學道之功半矣。

 

坐忘者,目存而忘也,行道而不見其行,非坐之義乎?有見而不知其見,非忘之義乎?何謂不行?曰心不動故何謂不見,曰形都泯故。

 

或問︰何由得心不動?天隱子默而不答。

 

又曰︰何由得形都泯?天隱子瞑而不視。

 

問者有悟而退。

 

曰︰道果在我矣﹗我果何人哉?天隱子果何人也?於是彼我兩忘,了無所照。

 

齋戒謂之信解,(言無信心即不能解。)

 

安處謂之間解。

 

(言無間心即不能解。)

 

存想謂之慧解,(言無慧心即不能解。)

 

坐忘謂之定解。

 

(言無定心即不能解。)

 

信間慧定,四門通神,謂之身解。

 

故神之為義,不行而至,不疾而速;陰陽變通,天地長久,兼三才而言謂之易。

 

(易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

 

齋萬物而言,謂之道德。

 

(老子《道德經》是也。)

 

本一性而言,謂之真如。

 

(涅盤法︰華楞岩皆一性。)

 

入四真如,歸於無為。

 

(《圓覺經》云︰佛身有為,至於無為。)

 

故天隱子生乎易中,死乎易中;動因萬物,靜因萬物;邪由一性,真由一性,是以生死動靜,邪真物我,皆以神而解之。

 

在人謂之仙,在天曰天仙,在地曰地仙,故神仙之道,五歸一門。

 

(謂五歸於漸、終同仙矣。)

 

按︰天隱子,即唐時天台司馬承禎也。

 

意者,不欲自顯其名耶﹗ 稽叔夜云︰服藥求汗,或有未獲愧情一生,渙然流漓,情發於中,而形於外,則知七情之傷,人顯而易見。

 

故心不撓者神不疲,神不疲則氣不亂,氣不亂則身泰壽延矣。

 

此段亦說得明確可聽。

 

《保生要錄》曰︰衣服濃薄,欲得隨時合度。

 

是以暑月不可全薄,寒時不可極濃;盛熱夜臥,大伏亦必著單;冬月綿衣,莫令甚濃,寒則頻添數層。

 

如此則令人不驟寒驟熱也。

 

故寒時而熱則減,則不傷於溫;熱時而寒則加,則不傷於寒。

 

寒熱不時,妄自脫著,則傷於寒熱矣。

 

寒欲漸著,熱欲漸脫,腰腹下至足脛,寧使略溫為得;胸上至頭,不妨稍涼。

 

涼不至凍,溫不至燥。

 

衣為汗濕即易,薰衣火氣未歇,不可便著。

 

夫寒熱均平,形體適中,則疾疚不生,壽年自永。

 

補寒月之被,或綿或絮,不可過濃,亦宜逐層添蓋;至春漸暖漸減,被須四五床,方能隨時應用;濃被綿絮不可過五斤,薄以一斤為止。

 

初春天驟暖,仍蓋濃被,必至傷溫。

 

否則手足舒露,反致受寒,故被須濃薄隨時,寒暖消息,乃為善養生也。

 

又曰︰飲食所以資養人之血氣。

 

血則榮華形體,氣則榮衛四肢,不可極飢而食,極飽而徹。

 

凡食太熱則傷骨,太冷則傷筋;雖熱不得灼唇,雖冷不得凍齒。

 

凡食熱勝冷,少勝多,熟勝生,淡勝鹽。

 

凡食汗出,勿令洗面,令人少顏色。

 

夏月飲酒,切莫當風,最易受病。

 

醉飽之後,切忌便臥,此非病尋人,人自尋病也。

 

又人家自造米面團餅多傷脾胃,最難消化,老人切不可以飢腹多食,以快一時之口。

 

春季攝生。

 

遇風日融和,當從園林亭閣虛敞之處,憑欄凝眺,用濾滯懷,以暢生氣不可默坐,以生他

 

天氣寒暖不一,不可頓去棉衣。

 

老人氣弱骨疏,體怯,風冷易傷腠理。

 

備夾衣遇暖易之,一重漸減一重,不可暴去。

 

夏季攝生。

 

夏至後伏陰在內,雖大熱不宜吃冷淘冰雪、蜜水涼粉、冷粥,飽腹受寒,必起霍亂。

 

宜從虛堂靜室,水亭木陰,潔淨空敞之處,遠卻賊風,自然清涼,心宜恬淡,冰雪胸懷,不可以熱為熱,輒生熱惱。

 

其於肥膩當戒,不得坐臥星下,睡著使人扇風,取涼一時,風入腠理,漸迫臟腑,其患不測。

 

秋季攝生。

 

近年天氣遲緩,往往早春多寒,早秋多熱;晚春尚寒,晚秋尚熱。

 

時過中秋,尚有裸體洗浴者。

 

故早中二秋,調攝與夏同。

 

諺云︰人過七月半,可稱鐵羅漢。

 

蓋謂三伏炎蒸,啖生冷,愛風涼,表學受傷。

 

當秋風束縛之時,汗孔閉塞,伏邪欲泄,或瘧或痢作焉。

 

攝生之士,能謹於夏,再謹於夏秋,可無瘧痢之患矣。

 

然石成金改;人過八月半,方為鐵羅漢。

 

蓋謂七月中至八月中三十日,尚有流金爍石,庚金亢伏之候,正宜留心保養,有深意在焉。

 

冬季攝生。

 

冬三月天地閉藏,水冰地坼,無擾乎陽,早臥晚起,以待日光。

 

設遇早起,須飲溫酒一杯,食物少許,既冒大風霧露,亦不致中傷,胃實肌充故也。

 

大寒之時,宜處密室,多燒香爐,以藉暖氣,不得用大火烘炙,損人。

 

手足應心,不可以火炙;手引火入心,令人煩躁。

 

冬月陽氣在內,陰氣在外。

 

老人多有上熱下冷之患,不宜沐浴。

 

陽氣內蘊之時,若加湯火所逼,必出大汗。

 

高年骨節疏薄,易於感動,多生外疾。

 

雖壯盛之年,宜遠房帷,維持陽氣,以為來春發生之本。

 

黃退庵曰︰前賢往哲之言,切於人之養生保命者。

 

已采錄若干條,若能探求不懈,亦足以永年益算矣。

 

但世人屏棄俗緣,形如槁木,心若死灰者,千萬人之中,恐無一人也。

 

今以平居自處之境錄一通,與違生明理之君子觀之,或有取乎凡人。

 

總宜平明即起,今日應行之事,於卯後午前,逐件料理定當;午後仍可讀書靜坐,澆花掃地,稍勞其體。

 

仲春至仲秋,可早息,余或稍遲;冬夜雖長,不宜至更深。

 

少壯之年,於二至大寒大暑,雷雨月蝕之宵,醉飽勞動之,憂未能釋,怒未能解之時,房室切宜遠也。

 

飲酒所以謀歡,若至嘔吐委頓,則失矣。

 

食物量腹而受,寧少無多;夏月尤宜淡泊,使臟腑清虛,不致生疾。

 

力不能為之事,莫放心中,應事必使割藤,則心無所系。

 

偶有所失,勿戚戚於心;非理之來,當平心恕過好言慰之,或量力周濟,自然變怒為悅而去矣。

 

千謀萬算,須知總由乎天。

 

不如守吾之拙,為人之美,莫大乎孝與不淫不殺;不食牛肉,更能存心利人利物。

 

不但自己福大壽長,子孫定為良善保家也。

 

言雖淺陋,然於為人之道,養生之功,亦有小補云爾。

評分

參與人數 1銀幣 +1 金幣 +1 收起 理由
文昌 感謝發帖!

查看全部評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1-26 18:16 , Processed in 0.093752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