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經 卷三十一 會通類 十二、疾病(上)365】
會通十二類,惟疾病一類浩繁難悉,今所采者,或摘其要,或總其題,觀者仍當於各類細求之。
陽者,天氣也,主外;陰者,地氣也,主內。
故陽道實,陰道虛。
故犯賊風虛邪者,陽受之;飲食不節、起居不時者,陰受之。
陽受之則入六腑,陰受之則入五臟。
陽受風氣,陰受濕氣。
陽病者上行極而下,陰病者下行極而上。
(見疾病類十三。)
天不足西北,故西北方陰也,而人右耳目不如左明也;地不滿東南,故東南方陽也,而人左手足不如右強也。
故俱感於邪,其在上則右甚,在下則左甚,此天地陰陽所不能全也,故邪居之。
(陰陽三。)
帝曰︰法陰陽奈何?岐伯曰︰陽勝則身熱,腠理閉,喘粗為之俯仰,汗不出而熱,齒干以煩冤腹滿死,能冬不能夏。
陰勝則身寒汗出,身常清,數栗而寒,寒則厥,厥則腹滿死,能夏不能冬。
此陰陽更勝之變,病之形能也。
帝曰︰調此二者奈何?岐伯曰︰能知七損八益,則二者可調,不知用此,則早衰之節也。
年四十而陰氣自半也,起居衰矣。
年五十,體重,耳目不聰明矣。
年六十,陰萎,氣大衰,九竅不利,下虛上實,涕泣俱出矣。
(陰陽二。)
病在陽者命曰風,病在陰者命曰痺,陰陽俱病命曰風痺。
病有形而不痛者,陽之類也;無形而痛者,陰之類也。
無形而痛者,其陽完而陰傷之也,急治其陰,無攻其陽;有形而不痛者,其陰完而陽傷之也,急治其陽,無攻其陰。
陰陽俱動,乍有形,乍無形,加以煩心,命曰陰勝其陽,此為不表不裡,其形不久。
(針刺三十一。)
陰病發於骨,陽病發於血,陰病發於肉,陽病發於冬,陰病發於夏,是謂五發。
邪入於陽則狂,邪入於陰則痺,搏陽則為巔疾,搏陰則為喑,陽入之陰則靜,陰出之陽則怒,是謂五亂。
(疾病二十五。)
陽虛則外寒,陰虛則內熱;陽盛則外熱,陰盛則內寒。
(疾病二十。)
陽並於陰,則陰實而陽虛。
陽盛則外熱,陰虛則內熱。
(疾病四十八。)
清陽出上竅,濁陰出下竅;清陽發腠理,濁陰走五臟;清陽實四肢,濁陰歸六腑。
(陰陽一。)
邪之生於陽者,得之風雨寒暑;生於陰者,得之飲食居處,陰陽喜怒。
(疾病十九。)
陽氣者,煩勞則張。
陽氣者,精則養神,柔則養筋。
開闔不得,寒氣從之,乃生大僂。
(疾病五。)
陰氣者,靜則神藏,躁則消亡,飲食自倍,腸胃乃傷。
(疾病六十七。)
陰勝則陽病,陽勝則陰病。
陽勝則熱,陰勝則寒。
(陰陽一。)
重陰必陽,重陽必陰。
(陰陽一。
脈色三十三。)
別於陽者,知病從來;別於陰者,知死生之期。
(藏象二十四。
脈色二十六。)
陰氣太盛,則陽氣不能榮也,故曰關。
陽氣太盛,則陰氣弗能榮也,故曰格。
陰陽俱盛,不得相榮,故曰關格。
(經絡二十二。)
陰陽不相應,病名曰關格。
(脈色二十二。)
粗大者,陰不足,陽有餘,為熱中也。
諸浮不躁者皆在陽,則為熱;其有躁者在手。
諸細而沉者皆在陰,則為骨痛;其有靜者在足。
陽氣有餘,為身熱無汗;陰氣有餘,為多汗身寒;陰陽有餘,則無汗而寒。
(脈色二十一。)
陰氣少而陽氣勝,故熱而煩滿也。
陽氣少,陰氣多,故身寒如從水中出。
四肢者陽也,兩陽相得而陰氣虛少,少水不能滅盛火,而陽獨治,獨治者不能生長也。
(疾病四十五。)
陰陽如一者,病難治。
(針刺二十三。)
陰氣在下,陽氣在上,諸陽氣浮,無所依從,故嘔咳上氣喘也。
(疾病十一。)
陰虛者陽必湊之,故少氣時熱而汗出也。
(疾病三十一。)
陰陽虛,腸辟死。
陽加於陰謂之汗。
陰虛陽搏謂之崩。
(脈色二十九。)
陽急則反折,陰急則俯不伸。
(疾病六十九。)
病痛者陰也,痛而以手按之不得者陰也,深刺之。
病在上者陽也,病在下者陰也。
痒者陽也,淺刺之。
(針刺五十三。)
剛與剛,陽氣破散,陰氣乃消亡。
死陰之屬,不過三日而死;生陽之屬,不過四日而已。
結陽者,腫四肢。
結陰者,便血一升。
(疾病六。)
陰虛則無氣,無氣則死矣。
(藏象九。)
陽重脫者易狂,陰陽皆脫者,暴死不知人也。
(藏象三十。)
陽氣有餘,陰氣不足,則熱中善飢;陽氣不足,陰氣有餘,則寒中腸鳴腹痛。
(針刺二十五。)
天之邪氣,感則害人五臟;水穀之寒熱,感則害人六腑;地之濕氣,感則害人皮肉筋脈。
(見論治類八。)
百病之始生也,必先於皮毛,邪中之則腠理開,開則入客於絡脈,留而不去,傳入於經,留而不去,傳入於腑,廩於腸胃。
邪之始入於皮也, 然起毫毛,開腠理;其入於絡也,則絡脈盛色變;其入客於經也,則感虛乃陷下;其留於筋骨之間,寒多則筋攣骨痛,熱多則筋弛骨消,肉爍 破,毛直而敗。
邪客於皮則腠理開,開則邪入客於絡脈,絡脈滿則注於經脈,經脈滿則入舍於腑臟也。
(經絡三十一。)
邪之客於形也,必先舍於皮毛,留而不去,入舍於孫脈,留而不去,入舍於絡脈,留而不去,入舍於經脈,內連五臟,散於腸胃,陰陽俱感,五臟乃傷,此邪之從皮毛而入,極於五臟之次也。
(針刺三十。)
風雨之傷人也,先客於皮膚,傳入於孫絡,孫絡滿則傳入於絡脈,絡脈滿則輸於大經脈。
寒濕之中人也,皮膚不收,肌肉堅緊。
(疾病十九。)
天地溫和,則經水安靜;天寒地凍,則經水凝泣;天暑地熱,則經水沸溢;卒風暴起,則經水波涌而隴起。
夫邪之入於脈也,寒則血凝泣,暑則氣淖澤,虛邪因而入客,亦如經水之得風也,經之動脈,其至也亦時隴起。
(針刺十四。)
邪客於足少陰之絡,令人卒心痛暴脹,胸脅支滿。
邪客於手少陽之絡,令人喉痺舌卷,口乾心煩,臂外廉痛手,不及頭。
邪客於足厥陰之絡,令人卒疝暴痛。
邪客於足太陽之絡,令人頭項肩痛。
邪客於手陽明之絡,令人氣滿胸中,喘息而支 ,胸中熱。
邪客於掌臂之間,不可得屈。
邪客於足陽蹺之脈,令人目痛從內 始。
邪客於手陽明之絡,令人耳聾,時不聞音。
邪客於足陽明之絡,令人鼽衄上齒寒。
邪客於足少陽之絡,令人脅痛不得息,咳而汗出。
邪客於足少陰之絡,令人嗌痛不可內食,無故善怒,氣上走賁上。
邪客於足太陰之絡,令人腰痛,引少腹控 ,不可以仰息。
邪客於足太陽之絡,令人拘攣背急,引脅而痛。
邪客於足少陽之絡,令人留於樞中痛,髀不可舉。
邪客於五臟之間,其病也,脈引而痛,時來時止。
邪客於手足少陰太陰足陽明之絡,此五絡皆會於耳中,上絡左角,五絡俱竭,令人身脈皆動,而形無知也,其狀若尸,或曰尸厥。
(針刺三十。)
邪在肺,則病皮膚痛,寒熱,上氣喘,汗出,咳動肩背。
邪在肝,則兩脅中痛,寒中,惡血在內,行善掣節,時腳腫。
邪在脾胃,則病肌肉痛。
陽氣有餘,陰氣不足,則熱中善飢;陽氣不足,陰氣有餘,則寒中腸鳴腹痛。
陰陽俱有餘,若俱不足,則有寒有熱。
邪在腎,則病骨痛陰痺。
陰痺者,按之而不得,腹脹腰痛,大便難,肩背頸項痛,時眩。
邪在心,則病心痛善悲,時眩仆。
(針刺二十五。)
六腑之病︰面熱者足陽明病,魚絡血者手陽明病,兩跗之上脈豎陷者足陽明病,此胃脈也。
大腸病者,腸中切痛而鳴濯濯,冬月重感於寒即泄,當臍而痛,不能久立,與胃同候。
胃病者,腹 脹,胃脘當心而痛,上支兩脅,膈咽不通,食飲不下。
小腸病者,小腹痛,腰脊控睪而痛,時窘之後,當耳前熱,若寒甚,若獨肩上熱甚。
及手小指次指之間熱。
三焦病者,腹氣滿,小腹尤堅,不得小便,窘急,溢則水留即為脹。
膀胱病者,小便偏腫而痛,以手按之,即欲小便而不得,肩上熱若脈陷,及足小趾外廉及脛踝後皆熱。
膽病者,善太息,口苦,嘔宿汁,心下澹澹,恐人將捕之。
嗌中然,數唾。
(針刺二十四。)
喜樂不節,則傷臟,臟傷則病起於陰也;清濕襲虛,則病起於下;風雨襲虛,則病起於上。
憂思傷心;重寒傷肺;忿怒傷肝;醉以入房,汗出當風,傷脾;用力過度,若入房汗出浴,則傷腎。
(疾病二。)
五臟受氣於其所生,傳之於其所勝,氣舍於其所生,死於其所不勝。
五臟有病,則各傳其所勝。
不治,法三月若六月,若三日若六日,傳五臟而當死,是順傳所勝之次。
故曰別於陽者,知病從來;別於陰者,知死生之期。
(藏象二十四。)
風寒傷形,憂恐忿怒傷氣。
氣傷臟,乃病臟,寒傷形,乃應形;風傷筋脈,筋脈乃應。
(針刺三十一。)
風傷肝,燥勝風;熱傷氣,寒勝熱;濕傷肉,風勝濕;熱傷皮毛,寒勝熱;寒傷血,燥勝寒。
(藏象六。)
心為噫,肺為咳,肝為語,脾為吞,腎為欠為嚏,胃為氣逆為噦為恐,大腸小腸為泄,下焦溢為水,膀胱不利為癃,不約為遺溺,膽為怒。
(疾病二十五。)
憂愁思慮即傷心。
飲食勞倦即傷脾。
又遇飲食飽甚,汗出於胃,醉飽行房,汗出於脾。
久坐濕地,強力入水即傷腎。
恚怒,氣逆上而不下,即傷肝。
又遇疾走恐懼,汗出於肝。
(運氣四十四。
又疾病三略同。)
情傷五臟者,病死有時。
五臟主藏精者也,不可傷,傷則失守而陰虛,陰虛則無氣,無氣則死矣。
(藏象九。)
五臟六腑之津液,盡上滲於目,心悲氣並則心系急,心系急則肺舉,肺舉則液上溢,故咳而泣出矣。
(疾病五十八。)
肺病者,喘息鼻張;肝病者, 青;脾病者,唇黃;心病者,舌卷短,顴赤;腎病者,顴與顏黑。
(脈色類三十一。)
腹中常鳴,氣上沖胸,喘不能久立,邪在大腸也。
小腹控睪、引腰脊,上沖心,邪在小腸者,連睪系,屬於脊,貫肝肺,絡心系。
氣盛則厥逆,上沖腸胃,熏肝,散於肓,結於臍。
善嘔,嘔有苦,長太息,心中 ,恐人將捕之,邪在膽,逆在胃。
飲食不下,膈塞不通,邪在胃脘。
小腹痛腫,不得小便,邪在三焦約。
(針刺四十七。)
色起兩眉薄澤者,病在皮。
唇色青黃赤白黑者,病在肌肉。
營氣濡然者,病在血氣。
目色青黃赤白黑者,病在筋。
耳焦枯受塵垢,病在骨。
(針刺二十六。)
脈口浮滑者,病日進;人迎沉而滑者,病日損。
其脈口滑以沉者,病日進,在內;其人迎脈滑盛以浮者,其病日進,在外。
脈之浮沉及人迎與寸口氣小大等者,病難已。
病之在臟,沉而大者,易已,小為逆;病在腑,浮而大者,其病易已。
人迎盛堅者,傷於寒;氣口盛堅者,傷於食。
(脈色三十二。)
數則煩心,澀則心痛。
(脈色二十一。)
營之生病也,寒熱少氣,血上下行。
衛之生病也,氣痛時來時去,怫愾賁響,風寒客於腸胃之中。
寒痺之為病也,留而不去,時痛而皮不仁。
(針刺三十二。)
衛氣之留於腹中,蓄積不行,苑蘊不得常所,使人肢脅胃中滿,喘呼逆息。
(針刺二十六。)
審察衛氣,為百病母。
(針刺二十九。)
任脈為病,男子內結七疝,女子帶下瘕聚。
衝脈為病,逆氣裡急。
督脈為病,脊強反折。
此生病,從少腹上沖心而痛,不得前後,為沖疝。
其女子不孕,癃痔遺溺嗌乾。
(經絡二十七。)
足陽明,五臟六腑之海也,其脈大血多,氣盛熱壯。
(經絡三十三。)
五臟不和則七竅不通,六腑不和則留給為癰。
(經絡二十二。)
心肺有病,而鼻為之不利也。
(藏象十一。)
皮膚薄而不澤,肉不堅而淖澤,則腸胃惡,邪氣留止,大聚乃起。
(疾病七十六。)
谷入少而氣多者,邪在胃及與肺也。
(疾病二十一。)
經筋之病,寒則反折筋急,熱則筋弛縱不收,陰萎不用。
陽急則反折,陰急則俯不伸。
(疾病類六十九。)
氣上走賁上。
(針刺三十。)
五臟所惡。
五臟化液。
五臟所藏。
五臟所主。
(疾病二十五。)
肺布葉舉。
(疾病二十六。)
女子右為逆,左為從;男子左為逆,右為從。
(論治十四。)
男子發左,女子發右。
(脈色二十四。)
四時臟脈病有太過不及。
(脈色十。)
診尺論疾。
(脈色十八。)
五味之走,各有所病。
(氣味三。)
諸經根結病刺。
(經絡三十。)
本臟二十五變之病。
(藏象二十八。)
五臟異藏,虛實異病。
(藏象十。)
臟脈六變,病刺不同。
(脈色十九。)
十五別絡虛實病刺。
(經絡五。)
春傷於風,邪氣留連,乃為洞泄。
夏傷於暑,秋為 瘧。
秋傷於濕,上逆而咳,發為痿厥。
冬傷於寒,春必溫病。
四時之氣,更傷五臟。
(見疾病類五。)
冬傷於寒,春必溫病;春傷於風,夏生飧泄;夏傷於暑,秋必 瘧;秋傷於濕,冬生咳嗽。
(陰陽一。
脈色三十三略同。)
春氣者病在頭,夏氣者病在臟,秋氣者病在肩背,冬氣者病在四肢。
故春善病鼽衄,仲夏善病胸脅,長夏善病洞泄寒中,秋善病風瘧,冬善病痺厥。
故冬不按蹺,春不鼽衄,春不病頸項,仲夏不病胸脅,長夏不病洞泄寒中,秋不病風瘧,冬不病痺厥、飧泄而汗出也。
夫精者,身之本也。
故藏於精者,春不病溫。
夏暑汗不出者,秋成風瘧。
此平人脈法也。
(疾病二十七。)
春青風,夏陽風,秋涼風,冬寒風。
黃色薄皮弱肉者,不勝春之虛風;白色薄皮弱肉者,不勝夏之虛風;青色薄皮弱肉者,不勝秋之虛風;赤色薄皮弱肉者,不勝冬之虛風。
黑色皮薄而肉不堅、色不一者,長夏至而有虛風者病矣。
(藏象二十一。)
清氣大來,燥之勝也,風木受邪,肝病生焉;熱氣大來,火之勝也,金燥受邪,肺病生焉;寒氣大來,水之勝也,火熱受邪,心病生焉;濕氣大來,土之勝也,寒水受邪,腎病生焉;風氣大來,木之勝也,土濕受邪,脾病生焉;所謂感邪而生病也。
乘年之虛,則邪甚也。
失時之和,亦邪甚也。
遇月之空,亦邪甚也。
重感於邪,則病危矣。
有勝之氣,其必來復也。
(運氣三十一。)
是故邪氣者,常隨四時之氣血而入客也,至其變化,不可為度。
(針刺十九。)
五臟各以其時受病,非其時各傳以與之。
人與天地相參,故五臟各以治時感於寒則受病,微則為咳,甚則為泄為痛。
乘秋則肺先受邪,乘春則肝先受之,乘夏則心先受之,乘至陰則脾先受之,乘冬則腎先受之。
(疾病五十二。)
逆春氣則傷肝,夏為寒變,奉長者少。
逆夏氣則傷心,秋為 瘧,奉收者少。
逆秋氣則傷肺,冬為飧泄,奉藏者少。
逆冬氣則傷腎,春為痿厥,奉生者少。
(攝生四。)
逆春氣,則少陽不生,肝氣內變。
逆夏氣,則太陽不長,心氣內洞。
逆秋氣,則太陰不收,肺氣焦滿。
逆冬氣,則少陰不藏,腎氣獨沉。
(攝生六。)
東方青色,入通於肝,其病發驚駭。
南方赤色,入通於心,故病在五臟。
中央黃色,入通於脾,故病在舌本。
西方白色,入通於肺,故病在背。
北方黑色,入通於腎,故病在溪。
(藏象四。)
厥陰所至為裡急,為支痛,為 戾,為脅痛嘔泄。
少陰所至為瘍疹身熱,為驚惑惡寒戰栗譫妄,為悲妄衄 ,為語笑。
太陰所至為積飲痞隔,為 滿,為中滿霍亂吐下,為重 腫。
少陽所至為嚏嘔,為瘡瘍,為驚躁瞀昧暴病,為喉痺耳鳴嘔涌,為暴注 暴死。
陽明所至為浮虛,為尻陰股膝髀 足病,為脅痛皴揭,為鼽嚏。
太陽所至為屈伸不利,為腰痛,為寢汗痙,為流泄禁止。
故風勝則動,熱勝則腫,燥勝則干,寒勝則浮,濕勝則濡泄,甚則水閉 腫,隨氣所在,以言其變耳。
(運氣二十一。)
氣之不襲,是謂非常,非常則變矣。
變至則病,所勝則微,所不勝則甚,因而重感於邪,則死矣。
(運氣二。)
氣相得則和,不相得則病。
帝曰︰氣相得而病者何也?岐伯曰︰以下臨上,不當位也。
(運氣四。)
中執法者,其病速而危;中行令者,其病徐而持;中貴人者,其病暴而死。
君位臣則順,臣位君則逆。
逆則其病近,其害速;順則其病遠,其害微。
所謂二火也。
太過不及,皆曰天符,而變行有多少,病形有微甚,生死有早晏耳。
(運氣類七。)
太過者暴,不及者徐,暴者為病甚,徐者為病持。
(運氣二十三。)
月滿則海水西盛,人血氣積,雖遇賊風,其入淺不深。
至其月郭空,則海水東盛,人氣血虛,遇賊風則其入深。
三虛者,乘年之衰,逢月之空,失時之和,因為賊風所傷,是謂三虛。
三實者,逢年之盛,遇月之滿,得時之和,雖有賊風邪氣,不能危之也。
(運氣三十六。)
邪之所湊,其氣必虛,陰虛者陽必湊之。
(見疾病類三十一。)
氣之所並為血虛,血之所並為氣虛。
故氣並則無血,血並則無氣。
(疾病十九。)
肝氣虛則恐,實則怒;脾氣虛則四肢不用,五臟不安,實則腹脹經溲不利;心氣虛則悲,實則笑不休;肺氣虛則鼻塞不利少氣,實則喘喝胸盈仰息;腎氣虛則厥,實則脹。
(藏象十。)
手太陰實則手銳掌熱,虛則欠KT ,小便遺數。
手少陰實則支膈,虛則不能言。
手心主實則心痛,虛則為頭強。
手太陽實則節弛肘廢,虛則生疣,小者如指痂疥。
手陽明實則齲聾,虛則齒寒痺隔。
手少陽實則肘攣,虛則不收。
足太陽實則鼽窒頭臂痛,虛則鼽衄。
足少陽實則厥,虛則痿 ,坐不能起。
足陽明實則狂癲,虛則足不收脛枯。
足太陰實則腸中切痛,虛則鼓脹。
足少陰實則閉癃,虛則腰痛。
足厥陰實則挺長,虛則暴痒。
任脈實則腹皮痛,虛則痒搔。
督脈實則脊強,虛則頭重高搖之。
脾之大絡實則身盡痛,虛則百節盡皆縱。
(經絡五。)
五臟主藏精者也,不可傷,傷則失守而陰虛,陰虛則無氣,無氣則死矣。
(藏象九。)
勇者氣行則已,怯者則著而為病。
(疾病五十三。)
實者,氣入也。
虛者,氣出也。
(疾病二十一。)
邪之所在,皆為不足。
故上氣不足,腦為之不滿,耳為之苦鳴,頭為之苦傾,目為之苦眩;中氣不足,溲便為之變,腸為之苦鳴;下氣不足,則乃為痿厥心 。
(疾病七十九。)
營氣虛則不仁,衛氣虛則不用,營衛俱虛,則不仁且不用,肉如故也,人身與志不相有,曰死。
(疾病四十五。)
氣海有餘者,氣滿胸中, 息面赤;氣海不足,則氣少不足以言。
血海有餘,則常想其身大,怫然不知其所病;血海不足,亦常想其身小,狹然不知其所病。
水穀之海有餘,則腹滿;水穀之海不足,則飢不受谷食。
髓海有餘,則輕勁多力,自過其度;髓海不足,則腦轉耳鳴,脛 眩冒,目無所見,懈怠安臥。
(經絡三十二。)
下虛則厥,下盛則熱,上虛則眩,上盛則熱痛。
(經絡十二。)
三焦者,太陽之別也,並太陽之正,入絡膀胱,約下焦,實則閉癃,虛則遺溺。
(經絡十六。)
寒則真氣去,去則虛,虛則寒搏於皮膚之間。
(疾病四。)
陰氣盛,陽氣虛,故為振寒。
胃不實則諸脈虛,諸脈虛則筋脈懈惰,筋脈懈惰則行陰用力,氣不能復,故為 。
(疾病七十九。)
肝虛腎虛脾虛,皆令人體重煩冤。
怯然少氣者,是水道不行,形氣消索也。
(疾病九。)
髓液皆減而下,下過度則虛,虛故腰背痛而脛 。
(疾病五十八。)
內奪而厥,則為喑俳,此腎虛也。
(疾病十一。)
八正之虛邪,而避之勿犯也。
以身之虛,而逢天之虛,兩虛相感,其氣至骨,入則傷五臟,工候救之,弗能傷也,故曰︰天忌不可不知也。
虛邪者,八正之虛邪氣也。
正邪者,身形若用力汗出,腠理開,逢虛風,其中人也微。
(針刺十三。)
三虛者,其死暴疾也;得三實者,邪不能傷人也。
乘年之衰,逢月之空,失時之和,因為賊風所傷,是為三虛。
帝曰︰願聞三實。
少師曰︰逢年之盛,遇月之滿,得時之和,雖有賊風邪氣,不能危之也。
(運氣三十六。)
精、氣、津、液、血、脈脫者之病。
(藏象二十五。)
五有餘、二不足者,死不治。
(疾病三十六。)
人神失守,邪鬼外干。
(運氣四十三。)
形肉已奪,是一奪也;大奪血之後,是二奪也;大汗出之後,是三奪也;大泄之後,是四奪也;新產及大血之後,是五奪也。
此皆不可瀉。
(針刺五十八。)
清氣在陰,濁氣在陽,營氣順脈,衛氣逆行,清濁相干,亂於胸中,是為大 。
故氣亂於心,則煩心密嘿,俯首靜伏;亂於肺,則俯仰喘喝,接手以呼;亂於腸胃,則為霍亂;亂於臂脛,則為四厥;亂於頭,則為厥逆,頭重眩仆。
(見針刺類二十七。)
寒氣生濁,熱氣生清。
清氣在下,則生飧泄;濁氣在上,則生 脹。
壯火之氣衰,少火之氣壯。
壯火食氣,氣食少火。
壯火散氣,少火生氣。
(陰陽一。)
足陽明,其病氣逆則喉痺瘁喑。
足太陰,厥氣上逆則霍亂。
足少陰,其病氣逆則煩悶。
足厥陰,其病氣逆則睪腫卒疝。
(經絡五。)
長則氣治,短則氣病,上盛則氣高,下盛則氣脹,代則氣衰,細則氣少。
數動一代者,病在陽之脈也,泄及便膿血。
(脈色二十一。)
大驚卒恐,則血氣分離。
(疾病七十九。)
五氣入鼻,藏於心肺,心肺有病,而鼻為之不利也。
(藏象十一。)
乳之下其動應衣,宗氣泄也。
(脈色十一。)
一呼脈一動,一吸脈一動,曰少氣。
(脈色三。)
脈小者,尺之皮膚亦減而少氣。
(脈色十七。)
因於氣,為腫,四維相代,陽氣乃竭。
(疾病五。)
一陽發病,少氣。
(疾病六。)
言而微,終日乃復言者,此奪氣也。
(疾病九十一。)
精脫者,耳聾;氣脫者,目不明;津脫者,腠理開,汗大泄;液脫者,骨屬屈伸不利,色夭,腦髓消,脛 ,耳數鳴;血脫者,色白,夭然不澤。
(藏象二十五。)
衝脈為病,逆氣裡急。
(經絡二十七。)
怒則氣逆,甚則嘔血。
(疾病二十六。)
谷入多而氣少者,得之有所脫血。
脈小血多者,飲中熱也。
脈大血少者,脈有風氣,水漿不入也。
(疾病二十一。)
少陰所謂咳則有血者,陽脈傷也,陽氣未盛於上而脈滿,滿則咳,故血見於鼻也。
(疾病十一。)
脾移熱於肝,則為驚衄。
(疾病四十六。)
肺脈搏堅而長,當病唾血。
肝脈若搏,因血在脅下,令人喘逆。
脾脈搏堅而長,其色黃,當病少氣。
腎脈軟而散者,當病少血。
(脈色二十。)
臂多青脈,曰脫血。
安臥脈盛,謂之脫血。
(脈色十六。)
結陰者,便血一升,再結二升,三結三升。
(疾病六。)
悲哀太甚則胞絡絕,胞絡絕則陽氣內動,發則心下崩,數溲血也。
(疾病七十一。)
陽絡傷則血外溢,血外溢則衄血,陰絡傷則血內溢,血內溢則後血。
(疾病二。)
血泄者,脈急血無所行也。
(疾病九。)
孫絡外溢,則經有留血。
(疾病十八。)
心脈微澀為血溢。
肺脈微急為肺寒熱,怠惰,咳唾血。
肺脈微滑為上下出血,澀甚為嘔血。
腎脈微澀為不月。
(脈色十九。)
血氣者,喜溫而惡寒,寒則泣不能流,溫則消而去之。
(疾病十九。)
陰虛陽搏謂之崩。
(脈色二十九。)
白血出者死。
(運氣三十陽明司天下。)
月事不來者,胞脈閉也,胞脈者屬心而絡於胞中,今氣上迫肺,心氣不得下通,故月事不來也。
(疾病三十一。)
婦人之生,有餘於氣,不足於血,以其數脫血也。
(藏象十七。)
志意者,所以御精神,收魂魄,適寒溫,和喜怒者也。
志意和則精神專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臟不受邪矣。
(見藏象類二十八。)
天有四時五行,以生長收藏,以生寒暑燥濕風。
人有五臟,化五氣,以生喜怒悲憂恐。
故喜怒傷氣,寒暑傷形。
暴怒傷陰,暴喜傷陽。
厥氣上行,脈滿去形。
喜怒不節,寒暑過度,生乃不固。
(陰陽一。
《天元紀大論》作喜怒思憂恐,見運氣三。
暴怒傷陰以下四句,又見論治十八。)
東方生風,在聲為呼,在變動為握,在志為怒。
怒傷肝,悲勝怒。
南方生熱,在聲為笑,在變動為憂,在志為喜。
喜傷心,恐勝喜。
中央生濕,在聲為歌,在變動為噦,在志為思。
思傷脾,怒勝思。
西方生燥,在聲為哭,在變動為咳,在志為憂。
憂傷肺,喜勝憂。
北方生寒,在聲為呻,在變動為栗,在志為恐。
恐傷腎,思勝恐。
(藏象五。)
東方色青,入通於肝,其病發驚駭。
(藏象四。)
夫百病之始生也,皆生於風雨寒暑,陰陽喜怒,飲食居處,大驚卒恐。
則血氣分離,陰陽破散,經絡厥絕,脈道不通,陰陽相逆,衛氣稽留,經脈虛空,血氣不次,乃失其常。
(疾病七十九。)
憂恐悲喜怒,令不得以其次,故令人有大病矣。
因而喜大虛則腎氣乘矣,怒則肝氣乘矣,悲則肺氣乘矣,恐則脾氣乘矣,憂則心氣乘矣。
(疾病二十九。)
怵惕思慮者則傷神,神傷則恐懼流淫而不止。
悲哀動中者,竭絕而失主。
喜樂者,神憚散而不藏。
愁憂者,氣閉塞而不行。
盛怒者,迷惑而不治。
恐懼者,神蕩憚而不收。
心怵惕思慮則傷神,神傷則恐懼自失,破 脫肉。
脾憂愁而不解則傷意,意傷則 亂,四肢不舉。
肝悲哀動中則傷魂,魂傷則狂忘不精,當人陰縮而攣筋,兩脅骨不舉。
肺喜樂無極則傷魄,魄傷則狂,皮革焦。
腎盛怒而不止則傷志,志傷則喜忘其前言,腰脊不可以俯仰屈伸;恐懼而不解則傷精,精傷則骨 痿厥,精時自下。
(藏象九。)
血並於上,氣並於下,心煩惋善怒。
血並於下,氣並於上,亂而喜忘。
喜怒不節則陰氣上逆,上逆則下虛,下虛則陽氣走之,故曰實矣。
喜則氣下,悲則氣消,消則脈虛空,因寒飲食,寒氣熏滿,則血泣氣去,故曰虛矣。
(疾病十九。)
胃為氣逆為噦為恐。
膽為怒。
精氣並於心則喜,並於肺則悲,並於肝則憂,並於脾則畏,並於腎則恐。
陽入之陰則靜,陰出之陽則怒。
(疾病二十五。)
悲哀太甚則胞絡絕,胞絡絕則陽氣內動,發則心下崩、數溲血也。
思想無窮,所願不得,意淫於外,入房太甚,宗筋弛縱,發為筋痿,及為白淫。
(疾病七十一。)
憂愁思慮即傷心。
恚怒氣逆上而不下即傷肝。
(運氣四十四。)
神有餘則笑不休,神不足則悲。
血有餘則怒,不足則恐。
(疾病十八。)
多陽者多喜,多陰者多怒。
(針刺二十二。)
水之精為志,火之精為神,水火相感,神志俱悲,是以目之水生也。
故諺言曰︰心悲名曰志悲。
(疾病八十。)
肝藏血,血舍魂,肝氣虛則恐,實則怒。
脾藏營,營舍意。
心藏脈,脈舍神,心氣虛則悲,實則笑不休。
肺藏氣,氣舍魄。
腎藏精,精舍志。
(藏象十。)
愁憂恐懼則傷心,形寒寒飲則傷肺。
(疾病三。)
悲哀愁憂則心動,心動則五臟六腑皆搖。
(疾病七十九。)
憂恐忿怒傷氣。
氣傷臟,乃病臟。
(針刺三十一。)
春脈太過,則令人善怒。
(脈色十。)
陽明所謂甚則厥,惡人與火,聞木音則惕然而驚者,陽氣與陰氣相搏,水火相惡,故惕然而驚也。
所謂欲獨閉戶而處者,陰陽相搏也,陽盡而陰盛,故欲獨閉戶牖而居。
所謂病至則欲乘高而歌,棄衣而走者,陰陽復爭,而外並於陽,故使之棄衣而走也。
少陰所謂恐如人將捕之者,秋氣萬物未有畢去,陰氣少,陽氣入,陰陽相搏,故恐也。
肝氣當治而未得,故善怒,善怒者名曰煎厥。
所謂惡聞食臭者,胃無氣,故惡聞食臭也。
(疾病十一。)
厥陰為闔,闔折則氣絕而喜悲。
(經絡二十。)
邪客於足少陰之絡,令人無故善怒,氣上走賁上。
(針刺三十。)
形樂志苦,病生於脈;形樂志樂,病生於肉;形苦志樂,病生於筋;形苦志苦,病生於咽嗌;形數驚恐,經絡不通,病生於不仁。
(論治十。)
嘗貴後賤,雖不中邪,病從內生,名曰脫營。
嘗富後貧,名曰失精。
五氣留連,病有所並。
暴樂暴苦,始樂後苦,皆傷精氣,精氣竭絕,形體毀沮。
暴怒傷陰,暴喜傷陽,厥逆上行,滿脈去形。
愚醫治之,不知補瀉,不知病情,精華日脫,邪氣乃並。
故貴脫勢,雖不中邪,精神內傷,身必敗亡。
始富後貧,雖不傷邪,皮焦筋屈,痿 為攣。
(論治十八。)
陽氣者,大怒則形氣絕,而血菀於上,使人薄厥。
俞氣化薄,傳為善畏,及為驚駭。
(疾病五。)
目堅固以深者,長沖直揚,其心剛,剛則多怒,怒則氣上逆。
(疾病七十六。)
心痺者,脈不通,厥氣上則恐。
(疾病六十七。)
隔則閉絕,上下不通,則暴憂之病也。
(疾病七十八。)
飲食不節,喜怒不時,津液內溢,乃下留於睪。
(針刺三十三。)
頭痛巔疾,下虛上實,過在足少陰巨陽。
(見疾病類十四。)
來疾去徐,上實下虛,為厥巔疾。
推而下之,下而不上,頭項痛也。
(脈色二十一。)
上氣不足,腦為之不滿,頭為之苦傾。
(疾病七十九。)
陽明並於上,上者則其孫絡太陰也,故頭痛鼻鼽腹腫也。
(疾病十一。)
寸口之脈中手短者,曰頭痛。
(脈色十六。)
厥成為巔疾。
(疾病七十七。)
春脈太過則令人善怒,忽忽眩冒而巔疾。
(脈色類十。)
浮而散者為 仆。
(脈色二十一。)
厥頭痛。
真頭痛。
(針刺四十三。)
五臟不和則七竅不通。
(見經絡類二十二。)
陽不勝其陰,則五臟氣爭,九竅不通。
(疾病五。)
失之則內閉九竅,外壅肌肉。
(疾病五。)
脾不及,則令人九竅不通,名曰重強。
(脈色十。)
二陽一陰,陽明主病,不勝一陰,脈軟而動,九竅皆沉。
(疾病七。)
蹺脈氣不榮則目不合。
(經絡二十八。)
太陽之脈,其終也戴眼。
(疾病九十七。)
診目痛,赤脈從上下者,太陽病;從下上者,陽明病;從外走內者,少陽病。
(脈色三十三。)
泣不止則液竭,液竭則精不灌,精不灌則目無所見矣,故命曰奪精。
上氣不足,耳為之苦鳴,目為之眩。
(疾病七十九。)
精銳者,耳聾。
液脫者,耳數鳴。
氣脫者,目不明。
(藏象二十五。)
膀胱移熱於小腸,上為口糜。
膽移熱於腦,則辛 鼻淵,鼻淵者,濁涕下不止也。
傳為衄 瞑目。
(疾病四十六。)
太陽所謂耳鳴者,陽氣萬物盛上而躍,故耳鳴也。
所謂浮為聾者,皆在氣也。
所謂入中為喑者,陽盛已衰,故為喑也。
內奪而厥,則為喑俳,此腎虛也。
少陰所謂不能久立久坐,起則目KT KT 無所見也。
厥陰所謂甚則嗌乾熱中者,陰陽相搏而熱,故嗌乾也。
(疾病十一。)
歲太陰在泉,民病耳聾渾渾 。
(運氣二十五。)
足陽明之筋,引缺盆及頰,卒口僻,急者目不合,熱則筋縱,目不開。
頰筋有寒則急,引頰移口;有熱則筋弛縱緩不勝收,故僻。
(疾病六十九。)
督脈為病,嗌乾。
(經絡二十七。)
一陰一陽結,謂之喉痺。
(疾病六。)
手陽明少陽厥逆,發喉痺嗌腫。
(疾病三十五。)
手少陰,虛則不能言。
手陽明,實則齲聾。
足太陽,實則鼽窒,虛則鼽衄。
足陽明,氣逆則喉痺瘁喑。
(經絡五。)
人有重身,九月而喑,此為何也?岐伯曰︰胞之絡脈絕也。
胞絡者系於腎,少陰之脈貫腎系舌本,故不能言。
(疾病六十一。)
男子發左,女子發右,不喑舌轉,可治,三十日起;其從者喑,三歲起;年不滿二十者,三歲死。
(脈色二十四。)
人之鼻洞涕出不收者,頏顙不開,分氣失也。
人卒然無音者,寒氣客於厭,則厭不能發,發不能下,至其開闔不致,故無音。
(針刺四十五。)
不得臥而息有音者,是陽明之逆也。
(疾病八十二。)
心脈搏堅而長,當病舌卷不能言。
(脈色二十。)
肝脈騖暴,有所驚駭,脈不至若喑,不治自已。
(脈色二十四。)
蒙招尤,目冥耳聾,下實上虛,過在足少陽、厥陰。
(疾病十四。)
搏陰則為喑。
(疾病二十五。)
灸之則陽氣入陰,入則喑。
(疾病三十八。)
五氣入鼻,藏於心肺,心肺有病,而鼻為之不利也。
(藏象十一。)
太陽所謂腫腰 痛者,正月陽氣出在上而陰氣盛,陽未得自次也,故腫腰 痛也。
所謂強上引背者,陽氣大上而爭,故強上也。
少陽所謂心脅痛者,言少陽盛也,九月陽氣盡而陰氣盛,故心脅痛也。
陽明所謂胸痛少氣者,水氣在臟腑也,水者陰氣也,陰氣在中,故胸痛少氣也。
少陰所謂腰痛者,少陰者腎也,十月萬物陽氣皆傷,故腰痛也。
厥陰所謂腰脊痛不可以俯仰者,三月一振,榮華萬物,一俯而不仰也。
(疾病十一。)
督脈為病,脊強反折。
(經絡二十七。)
春脈不及,則令人胸痛引背,下則兩脅 滿。
秋脈太過,則令人逆氣而背痛。
冬脈不及,則令人 中清,脊脈痛。
(脈色十。)
督脈搏堅而長,其色黃而赤者,當病折腰。
(脈色二十。)
髓液皆減而下,下過度則虛,虛故腰背痛而脛 .(疾病五十八。)
腹滿 脹,支膈 脅,下厥上冒。
過在足太陰、陽明。
心煩頭痛,病在膈中,過在手巨陽、少陰。
(疾病十四。)
腎志傷,則腰脊不可俯仰屈伸。
(藏象九。)
督脈緩甚為折脊。
(脈色十九。)
寸口脈中手促上擊者,曰肩背痛。
(脈色十六。)
顴後為脅痛。
(疾病四十四。)
虛邪之中人也,洒淅動形,起毫毛而發腠理。
其入深,內搏於骨,則為骨痺。
搏於筋,則為筋攣。
虛邪之入於身也深,寒勝其熱,則骨疼肉枯,熱勝其寒,則爛肉腐肌為膿,內傷骨,為骨蝕。
有所疾前筋,發為筋溜。
以手按之堅,骨與氣並,日以益大,則為骨疽。
有所結,中於肉,無熱則為肉疽。
(見疾病類四。)
心脈急甚為螈 。
肝脈微澀為 攣筋痺。
脾脈急甚為螈 。
(脈色十九。)
手屈而不伸者,其病在筋;伸而不屈者,其病在骨。
(針刺五十一。)
少陽司天,客勝內為螈 。
厥陰在泉,客勝則大關節不利,內為痙強拘 ;主勝則筋骨繇並。
(運氣三十。)
液脫者,骨屬屈伸不利,色夭,腦髓消,脛 。
(藏象二十五。)
少陽為樞,樞折即骨繇而不安於地。
骨繇者,節緩而不收也。
(經絡三十。)
腎傳之心,病筋脈相引而急,病名曰螈。
(疾病類二十九。)
三陽為病,其傳為索澤。
(疾病六。)
因而強力,腎氣乃傷,高骨乃壞,(疾病五。)
皮 肉苛。
(運氣十四。)
嬰兒病,其頭毛皆逆上者,必死。
(脈色三十三。)
地之濕氣,感則害人皮肉筋脈。
(論治八。)
三陽三陰發病,為偏枯痿易,四肢不舉。
陰爭於內,陽擾於外,魄汗未藏,四逆而起。
結陽者,腫四肢。
(見疾病類六。)
虛邪偏容於身半,其入深,內居榮衛,榮衛稍衰,則真氣去,邪氣獨留,發為偏枯。
其邪氣淺者,脈偏痛。
(疾病四。)
有傷於筋,縱,其若不容,汗出偏沮,使人偏枯。
(疾病五。)
胃脈沉鼓澀,胃外鼓大,心脈小堅急,皆膈偏枯,男子發左,女子發右,不喑舌轉,可治,三十日起;其從者喑,三歲起;年不滿二十者,三歲死。
(脈色二十四。)
胃脈搏堅而長,其色赤,當病折髀。
脾脈軟而散、色不澤者,當病足 腫,若水狀也。
(脈色二十。)
太陽所謂偏虛者,冬寒頗有不足者,故偏虛為跛也。
內奪而厥,則為喑俳,此腎虛也。
陽明所謂脛腫而股不收者,是五月盛陽之陰也,陽者衰於五月,而一陰氣上,與陽始爭,故脛腫而股不收也。
(疾病十一。)
脾脈太過,則令人四肢不舉。
(脈色十。)
四肢解墮,此脾精之不行也。
(疾病九。)
意傷則 亂,四肢不舉。
(藏象九。)
寸口脈中手長者,曰足脛痛。
(脈色十六。)
推而上之,上而不下,腰足清也。
(脈色二十一。)
跛,風寒濕之病也。
(疾病七十八。)
倉廩不藏,是門戶不要也。
水泉不止,是膀胱不藏也。
得守者生,失守者死。
(見疾病類九十一。)
手太陰,虛則小便遺數。
足少陰,實則閉癃。
足厥陰,結於莖。
氣逆則睪腫卒疝,實則挺長,虛則暴痒。
(經絡五。)
厥陰之厥,腹脹涇溲不利,陰縮腫。
厥陰厥逆,虛滿前閉。
(疾病三十五。)
脾傳之腎,病名曰疝瘕,少腹冤熱而痛,出白,一名曰蠱。
(疾病二十九。)
肝悲哀動中則傷魂,當人陰縮而攣筋,兩脅骨不舉。
恐懼而不解則傷精,精傷則骨 痿厥,精時自下。
(藏象九。)
思想無窮,所願不得,意淫於外,入房太甚,宗筋弛縱,發為筋痿,及為白淫。
陽明虛則宗筋縱。
(疾病七十一。)
中氣不足,溲便為之變。
(疾病七十九。)
陰陽不和,則使液溢而下流於陰,髓液皆減而下,下過度則虛,虛故腰背痛而脛 。
(疾病類五十八。)
膀胱不利為癃,不約為遺溺。
(疾病二十五。)
胞移熱於膀胱,則癃溺血。
膀胱移熱於小腸,膈腸不便。
(疾病四十六。)
肺消者飲一溲二,死不治。
(疾病四十六。)
肝脈搏堅而長,色不青,當病墜。
(脈色二十。)
腎脈微急為不得前後。
腎脈大甚為陰痿,微澀為不月沉痔。
(脈色十九。)
有癃者,一日數十溲,此不足也。
(疾病三十六。)
足太陰之筋病,陰器紐痛,下引臍。
足厥陰之筋病,陰器不用,傷於內則不起,傷於寒則縮入,傷於熱則縱挺不收。
(疾病六十九。)
任脈為病,女子帶下。
督脈為病,癃痔遺溺。
(經絡二十七。)
肝所生病者,遺溺閉癃。
(疾病十。)
小腸病者,小腹痛,腰脊控睪而痛,時窘之後。
(針刺二十四。)
太陽之勝,陰中乃瘍,隱曲不利,互引陰股。
(運氣二十七。)
小便黃者,少腹中有熱也。
(疾病三十一。)
冬脈不及,則令人少腹滿,小便變。
(脈色十。)
淫氣遺溺,痺聚在腎。
(疾病六十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