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741|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生活中學本事】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作者
發表於 2012-8-31 22:18:38 | 只看該作者 |只看大圖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本帖最後由 楊籍富 於 2012-8-31 22:21 編輯

生活中學本事

 

【文╱李藹芬】

 

從孩子最有興趣的開始

 

孩子三歲前,最好的學習教室就是「日常生活」!

 

只要父母願意讓bobo親身感受,很多事都會讓他覺得新鮮有趣,甚至在與父母頻繁的互動中,激發出令人驚豔的火花!

 

教養專家游乾桂曾說過,「父母陪著孩子玩,宛如讓自己再過一次童年生活」,此刻就好好享受第二次童年吧!

 

究竟要讓幼兒學什麼?父母大概各有不同的想法,實際上,生活就是幼兒最佳的學習殿堂,日常生活的大小事,不管家裡或戶外,都有值得他學習的「本事」,而他也充滿高度學習興趣。

 

不過,提醒愛子心切的父母,幼兒學習本來是件快樂的事,千萬不要因為操之過急,而澆熄了孩子的熱情!

 


(攝影/江建勳;演出/陳采甄;圖片/bobo小天才雜誌提供)
 

過與不及間的拿捏

 

雖然在引導孩子學習的過程中,除了具體的動作之外,適時加上語言說明亦是不可或缺的,但王加恩心理師分享了一個臨床案例,說明在過與不及間,需要謹慎拿捏。

 

波波的父母都是博士,阿嬤也是老師,對孩子的教養自然不會掉以輕心。

 

媽媽會把握每個機會進行教育,如看到房子,媽媽就會對波波說:

 

「你要說『房子』」;

 

可是一歲八個月的波波卻看也不看一眼,更不會跟著說「房子」,甚至只要聽到媽媽一開口說話就跑掉。老師退休的阿嬤也讓波波充滿壓力,常常對他說「你要跟╳╳╳一樣努力」。

 

波波年紀雖小,卻已備感壓力,一不如意,就朝牆壁大力撞頭,幾次下來,心疼孩子的媽媽覺得不妥,主動帶著波波求助心智科醫師。

 

負責評估的王加恩心理師進行評估時,先讓波波自己玩積木房子,她則坐在一旁靜靜觀察,她看到波波東摸摸、西瞧瞧,手沿著積木塊摸到尖尖的屋頂,摸了一下,又摸了第二下,王加恩心理師察覺波波對尖尖的屋頂頗感興趣,於是問了一句「尖尖的在哪裡?」

 

讓他指認位置,波波爽快的指出正確位置,就這樣一個簡單的問題打開了波波的心防,就在你來我往的問答中,完成了評估。

 

末了,波波跟王加恩心理師說了一句「我們家的玩具都好難!」

 


(攝影/江建勳;演出/陳采甄;圖片/bobo小天才雜誌提供)
 

過度給予造成壓力

 

波波沒問題,問題在媽媽「過度給予」的教養態度,給了太多的「配音」、給了不是波波感到有趣的玩具、給了太多期待,這些都讓波波覺得很煩而以「不予理會」的態度面對。

 

王加恩心理師說,令孩子充滿興趣的事物,他學起來才有意思,但什麼才是孩子要的呢?

 

她說,這就需要父母費心「觀察」,讓他從有興趣的事物開始,由他主導,等到玩出興致時,再適時把你想給孩子的慢慢加進去。

 

親子互動,需要鋪陳,避免單刀直入,這樣才不會讓孩子拒絕你,而你也贏得孩子的心!


《教養好好玩》作者彭菊仙原是忙碌的職業婦女,在老二兩歲半時決定離開職場,回家做專職媽媽,然後又生了老三,她戲稱三個兒子(翔翔、凱凱、鈞鈞)是「三隻小豬」。

 

在與三隻小豬互動的過程中,她體驗到孩子的個性差異、喜好不同,所以,父母應適性而教,「每個孩子應有如形狀互有差異的手工餅乾,而非一模一樣的機器餅乾。」

 

她說,父母有如導遊,孩子則有如客人,只不過是來自外星球的客人,需要耐心對待,並認真的走進他的世界,這就是「教養」。

 

彭菊仙覺得孩子完全新奇的想法,不僅讓她大開眼界,也為自己找到重新學習的力量。

 

她說,「不論孩子的長項是什麼,只要給時間,給空間,給素材,就能醞釀出火花。」

 

本文將分享她在不同情境中與孩子的互動點滴,只要爸媽願意,也能體會到教養的樂趣。


(攝影/江建勳;演出/陳采甄;圖片/bobo小天才雜誌提供)
 

家中篇 日常物品就是好素材

 

素素一直深信「家中即教室」,於是買了很多有益智玩具回家給兒子柏霖玩,可是她總覺得柏霖好像不捧場,每樣玩具玩不了多久,就擱到一邊。

 

先生只要一埋怨她買太多了,素素就會回他「小妤媽媽說這個玩具很棒,對孩子的╳╳很有幫助,你要了解的話就不會這樣說……」

 

幾次以後,先生不再提此話題,但柏霖依舊對琳瑯滿目的玩具感到意興闌珊。

 

當柏霖一歲多正努力學說話時,素素積極的買各式認知卡帶著柏霖認識物品,剛開始,柏霖還很喜歡坐在媽媽的腿上,用不清楚的聲調跟著素素念,但幾次後,素素發現柏霖的興趣愈來愈低,坐不了多久就開始扭動身軀,一副急著想離開的樣子。

 

本來素素會強迫柏霖「乖乖坐好」,繼續玩認知卡,只是才認兩張,柏霖就放聲大哭,先生不忍孩子哭太久,就從書房出來一把抱走柏霖,哄了哄他,帶他進書房玩,隨手拿了很久不用的鍵盤讓柏霖坐在地上玩,自己則繼續上網。

 

大概十來分鐘後,素素因為聽不到柏霖的聲音,就去書房一探究竟,先生依舊在上網,不過,柏霖正聚精會神的用兩隻小手在鍵盤上面敲呀敲,有時候用這個指頭,有時候又用另一個指頭,因為鍵盤老舊,有的鍵按下去不會立刻彈起來,柏霖就一直按到鍵跳起來為止,她估算柏霖這麼玩約十來分鐘了,立刻驚覺家中那麼多玩具,竟然沒有一樣能像這個老鍵盤讓柏霖玩這麼久,素素意識到柏霖有興趣的應該不是那些她認為極富教育意義的玩具。

 

之後,素素盡量利用家中即有的物品進行「教學」,不光是告訴他名稱,也告訴他可以怎麼用,如「冰箱放很多吃的東西」、「要吃東西,先打開冰箱門」……

 

至於不具危險性的物品則成了柏霖現成的玩具,很快地,素素驚訝兒子的表現,光在語彙上的數量,增加的速度好像比之前用認知卡來得有效果;

 

而常玩那個老鍵盤最大的成果,就是柏霖已經能依照素素念的數字指出正確位置,也可指認幾個他常按的字母鍵;

 

請他幫忙拿衛生紙、水果、餅乾,都能正確從擺放的位置拿給素素;素素摺衣服時,柏霖還能幫忙把自己的小衣、小褲、小襪從衣服堆挑出來分開擺好,然後學起媽媽摺衣服的樣子……

 

素素充滿成就感地跟先生說起柏霖的表現,先生笑她「柏霖替我們省錢,早知道就不用買那麼多玩具了。」


 


(攝影/江建勳;演出/陳采甄;圖片/bobo小天才雜誌提供)
 

專家說

 

王加恩心理師表示:孩子有興趣的東西,就是最佳的學習素材,有時只是家中的鍋碗瓢盆,都能讓他玩上好久。

 

對零到兩歲處在感覺動作期的孩子而言,必須透過動作加視覺及簡化的語言,才能讓他理解及學習。

 

因此,實物與實際動手作的經驗中,是此階段幼兒在學習過程中不可或缺的要件。

 

認知概念涵蓋廣泛,但都可利用家中日常物品和例行事項,王加恩心理師舉例:

 

1.換穿衣物時,可說「這件上衣是藍色的」、「紅紅的褲子好漂亮」,可隨機教育認識衣服上的顏色。並可藉由買不同顏色的衣服,讓他認識多一點的顏色。

 

2.如要喝「ㄋㄟ ㄋㄟ」時,可請他去拿「奶瓶」;要「喝水」,請他拿「杯子」;

 

「穿上那件紅色的外套再去公園玩」,看他是否能把你講的指令與物品做正確連結。

 

3.買不同顏色的襪子,可依顏色不同玩分類遊戲;或把積木打散,依形狀分類。

 

4.吃餅乾時,可認不同形狀的餅乾;或故意折成一塊大一塊小(需有明顯差異),問孩子「哪一塊比較大?」

 

「你要吃哪一塊?」

 

隨著視覺能力提升,可逐漸縮短差距(相比時,要用屬性相同的物品)。

 

5.「聽完這個故事,你就要睡覺了」、「天亮了,要起床了」讓孩子了解因果關係,培養他計畫事情的能力。

 

王加恩心理師提醒,在互動過程,父母應觀察孩子會或不會,如果不會,可降低難度,協助他再練習,讓聲音變得更有趣(可學孩子喜歡的卡通人物說話聲音),能加強孩子的學習動機。



引用:
http://mag.udn.com/mag/newsstand/storypage.jsp?f_MAIN_ID=378&f_SUB_ID=2669&f_ART_ID=181362

評分

參與人數 1財富 +3000 銀幣 +1 收起 理由
廉貞 感謝發表文章。

查看全部評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2-23 12:18 , Processed in 0.078124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