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575|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類經 卷九 經絡類 十二經水陰陽刺灸之度118】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作者
發表於 2012-8-31 20:43:39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類經 卷九 經絡類 十二經水陰陽刺灸之度118

 

 

(靈樞經水篇 全)

 

黃帝問於岐伯曰︰經脈十二者,外合於十二經水,而內屬於五臟六腑。

 

夫十二經水者,其有大小、深淺、廣狹、遠 近各不同,五臟六腑之高下小大,受穀之多少亦不等,相應奈何?(人有經脈十二,手足之三陰三陽也。

 

天地有經水十二,清渭海湖汝澠淮漯江河濟漳也。

 

經脈有高下小大不同,經水有廣狹遠近不同,故人與天地皆相應也。)

 

夫經水者,受水而行之;五臟者,合神氣魂魄而藏之;六腑者,受穀而行之,受氣而揚之;經脈者,受血而營之。

 

合而以治奈何?刺之深淺,灸之壯數,可得聞乎?(經水者,受水而行於地也。

 

人之五臟者,所以藏精神魂魄者也。

 

六腑者,所以受水穀,化其精微之氣,而布揚於內外者也。

 

經脈猶江河也,血猶水也,江河受水而經營於天下,經脈受血而營運於周身,合經水之道以施治,則其源流遠近固自不同,而刺之淺深,灸之壯數,亦當有所辨也。)

 

岐伯答曰︰善哉問也。

 

天至高不可度,地至廣不可量,此之謂也。

 

且夫人生於天地之間,六合之內,此天之高、地之廣也,非人力之所能度量而至也。

 

若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視之,其臟之堅脆,腑之大小,穀之多少,脈之長短,血之清 濁,氣之多少,十二經之多血少氣,與其少血多氣,與其皆多血氣,與其皆少血氣,皆有大數。

 

其治以針艾,各調其經氣,固其常有合乎﹗(天至高,地至廣,難以測度。

 

人生天地六合之間,雖氣數亦與天地相合,似難測識;然而八尺之士,有形可據,其生也可度量其外,其死也可剖視其內。

 

故如臟之堅脆,則見於本藏篇;腑之大小,穀之多少,則見於平人絕谷篇;脈之長短,則見於脈度篇;血之清濁,則見於根結篇;十二經血氣多少各有大數,則見於血氣形志等篇。

 

此其針艾淺深多寡,故各有所宜如下文也。)

 

黃帝曰︰余聞之,快於耳,不解於心,願卒聞之。

 

岐伯答曰︰此人之所以參天地而應陰陽也,不可不察。

 

(人與天地相參,所以為三也,應陰陽義如下文。)

 

足太陽外合於清水,內屬於膀胱,而通水道焉。

 

(此下以經脈配經水,蓋欲因其象,以辨血氣之盛衰也。

 

足太陽經內屬膀胱,是經多血少氣,故外合於清水。

 

按清水即大小清河。

 

輿地圖志曰︰大清河即濟水之故道,自兗州府東北流出長清等縣,由利津等界入海。

 

小清河一名灤水,源發濟南府趵突泉,經章丘,受漯河之水,由新城入海。

 

禹貢曰浮於濟漯 達於河者,必此河也。

 

今俱屬山東省濟南府。)

 

足少陽外合於渭水,內屬於膽。

 

(足少陽經內屬於膽,常少血多氣,故外合於渭水。

 

按地志︰渭水出隴西郡渭源縣西南烏鼠山,至同州入河。

 

今俱隸陝西省,渭源屬臨洮府,同州屬西安府。)

 

足陽明外合於海水,內屬於胃。

 

(足陽明經內屬於胃,常多氣多血,為五臟六腑之海,故外合於海水。

 

按海包地外,地在海中,海水周流,實一而已。

 

今雲四海者,以東西南北而分言之也。

 

故東曰渤海,南曰漲海,西曰青海,北曰瀚海。)

 

足太陰外合於湖水,內屬於脾。

 

(足太陰經內屬於脾,常多氣少血,九針論雲多血少氣,故外合於湖水。

 

湖即五湖,謂彭蠡、洞庭、巢湖、太湖、鑒湖也。

 

五湖皆在東南,周禮‧職方氏︰揚州澤藪曰具區。)

 

足少陰外合於汝水,內屬於腎。

 

(足少陰經內屬於腎,常少血多氣,故外合於汝水。

 

按汝水源出汝州天息山,由西平、上蔡、汝陽等縣入淮,今屬河南省汝寧府。)

 

足厥陰外合於澠水,內屬於肝。

 

(足厥陰經內屬於肝,常多血少氣,故外合於澠水。

 

按澠水即澗水,源出新安縣東北 白石山,由澠池、新安之間入洛,而洛入於河也,今屬河南省河南府。

 

澠音免。)

 

手太陽外合淮水,內屬小腸,而水道出焉。

 

(手太陽經內屬小腸,常多血少氣,故外合於淮水。

 

按淮水出唐州桐柏山,繞徐揚之界,東入於海,今屬河南省南陽府,改名唐縣。)

 

手少陽外合於漯水,內屬於三焦。

 

(手少陽經內屬三焦,常少血多氣,故外合於漯水。

 

按漯水源出章丘長白山,入小清河歸海,今屬山東省濟南府。

 

詳見前足太陽經條下。

 

漯音磊,又太合切。)

 

手陽明外合於江水,內屬於大腸。

 

(手陽明經內屬大腸,常多血多氣,故外合於江水。

 

按江源出西蜀之岷山,今屬四川省成都府茂州,其長萬裡,至吳地入海,此即所以限南北也。)

 

手太陰外合於河水,內屬於肺。

 

(手太陰經內屬於肺,常多氣少血,肺為臟腑之蓋,其經最高而朝百脈,故外合於河 水。

 

按河有兩源,一出蔥嶺,一出於闐,合流東注蒲昌海,潛行地中,南出積石以入中國。

 

一說黃河源出星宿海,在中國西南直四川馬湖府之正西三千餘裡,雲南麗江府之西北一千五百餘裡,合諸流自西而東,行二十日至昆侖,繞昆侖之西南,折而東北,又折而西北,又轉而東北,又行二十餘日,歷雲中、九原,至大寧始入中國,是為四瀆之宗。)

 

手少陰外合於濟水,內屬於心。

 

(手少陰經內屬於心,常少血多氣,故外合於濟水。

 

按江源初發王屋山下曰 水,既見而伏,復出為濟。

 

濟截河而流,不混其清,故又曰清濟。

 

流雖微而獨尊,故居四瀆之一。

 

今屬河南省懷慶府濟源縣。)

 

手心主外合於漳水,內屬於心包。

 

(手厥陰經內屬心主,常多血少氣,故外合於漳水。

 

按漳水有二︰一出上黨沽縣大黽谷,曰清漳;一出上黨長子縣發鳩山,曰濁漳。

 

皆入於河,今俱隸山西省。

 

沽縣即樂平縣,屬太原府。

 

長子具屬潞安 府。

 

以上經水、經脈俱有圖。)

 

凡此五臟六腑十二經水者,外有源泉而內有所稟,此皆內外相貫,如環無端,人經亦然。

 

故天為陽,地為陰,腰以上為天,腰以下為地。

 

故海以北者為陰,湖以北者為陰中之陰,漳以南者為陽,河以北至漳者為陽中之陰,漯以南至江 者為陽中之太陽,此一隅之陰陽也,所以人與天地相參也。

 

(此以經水經脈相參,而合乎天地之陰陽也。

 

夫經水者,河海 行於外,而源泉出於地。

 

經脈者,脈絡行於表,而臟腑主於中。

 

故內外相貫,如環無端也。

 

然經水經脈,各有陰陽之分。

 

如天以輕清在上,故天為陽;地以重濁在下,故地為陰。

 

六微旨大論曰︰天樞之上,天氣主之;天樞之下,地氣主之。

 

人身應天地,故腰以上為天屬陽,腰以下為地屬陰,而經脈臟腑之應於經水者亦然。

 

如海合於胃,湖合於脾,脾胃居於中州,腰之分也。

 

海以北者為陰,就胃腑言,自胃而下,則小腸膽與膀胱皆屬腑,居胃之北而為陰也。

 

湖以北者為陰中之陰,就脾臟言,自脾而下,則肝腎皆屬臟,居脾之北,而為陰中之陰也。

 

腰以上者,如漳合於心主,心主之上,惟心與肺,故漳以南者為陽也。

 

河合於肺,肺之下亦惟心與心主,故河以北至漳者為陽中之陰也。

 

凡此皆以上南下北言陰陽耳。

 

然更有其陽者,則臟腑之外為三焦,三焦之外為皮毛。

 

本藏篇曰︰肺合大腸,大腸者皮其應。

 

今三焦合於漯水,大腸合於江水,故曰漯以南至江者,為陽中之太陽也。

 

此天地人相合之道,天地至廣,而茲所言合者,特舉中國之水耳,故曰此一隅之陰陽也,所以人與天地相參也。)

 

黃帝曰︰夫經水之應經脈也,其遠近淺深,水血之多少各不同,合而以刺之奈何?岐伯答曰︰足陽明,五臟六腑之海也,其脈大血多,氣盛熱壯,刺此者不深弗散,不留不瀉也。

 

(用針之法,諸經不同,故入有淺深,分寸可察,留有遲 速,呼吸可紀,各隨經脈之淺深遠近而施其宜也。

 

十二經中,惟足陽明之脈最大,而多氣多血,其邪盛者熱必壯,凡刺此者,不深入則邪弗能散,不久留則邪不能瀉,數詳下文。)

 

足陽明刺深六分,留十呼。

 

足太陽深五分,留七呼。

 

足少陽深四分,留五呼。

 

足太陰深三分,留四呼。

 

足少陰深二分,留三呼。

 

足厥陰深一分,留二呼。

 

(此足六經之刺度也。

 

出氣曰呼,入氣曰吸,曰十呼七呼之類,則吸在其中矣,蓋一呼即一息也。

 

但刺有補瀉之異,呼吸有先後之分。

 

故凡用瀉者,必候病者之吸而入針,再吸轉針,候呼出針。

 

凡用補者,必因其呼而入針,再呼轉針,候吸出針。

 

故針賦曰︰補者先呼 後吸,瀉者先吸後呼。

 

正此義也。

 

後世令病患咳嗽以代呼,收氣以代吸,氣有出入,亦與呼吸相同耳。)

 

手之陰陽,其受氣之道近,其氣之來疾,其刺深者皆無過二分,其留皆無過一呼。

 

(手之六經皆在於上,肌肉薄而溪谷淺,故刺不宜深。

 

經脈短而氣易泄,故留不宜久。)

 

其少長大小肥瘦,以心撩之,命曰法天之常。

 

(刺法大概,雖如上文所云;然人有不同,如少者盛,長者衰,大者廣,小者狹,肥者深,瘦者淺,有不可以一例論者,故當以心撩之。

 

蓋以天道無窮,造化莫測,醫當效之,則妙用無方,命曰法天之常也。

 

故梅孤高氏曰︰針之留幾呼,雖有是言,然病有淺深,病淺者如經言可也,病甚則邪盛,邪氣吸針,轉針尚難,況強出乎?必俟其正氣之來徐而虛,然後出針,病氣斯去,固不可以經言為執也。

 

是即心撩之法。

 

少長大小肥瘦義,詳針刺類二十。

 

撩音遼,又上、去二聲,通俗文︰理亂謂之撩理。)

 

灸之亦然。

 

灸而過此者得惡火,則骨枯脈澀;刺而過此者,則脫氣。

 

(刺有淺深遲速之度,灸有壯數大小之度。

 

刺有補瀉,灸亦有補瀉。

 

凡以火補者,毋吹其火;以火瀉者,疾吹其火。

 

血實氣壅、病深肉濃者,宜瀉;陽衰氣怯、元虛體弱者,宜補。

 

背腹股髀、道遠勢緩者,宜大而多;頭面臂 、羸弱幼小者,宜小而少。

 

此其大法也。

 

設不知此而灸過其度,非惟無益,反以害之,是惡火也。

 

故灸失其宜則骨枯脈澀,刺失其宜則脫泄元氣,均致人之夭殃矣。)

 

黃帝曰︰夫經脈之小大,血之多少,膚之濃薄,肉之堅脆,及 之大小,可為量度乎?(言其可測否也。)

 

岐伯答曰︰其可為度量者,取其中度也,不甚脫肉而血氣不衰也。

 

若夫度之人, 瘦而形肉脫者,惡可以度量刺乎?審切循捫,按視其寒溫盛衰而調之,是謂因適而為之真也。

 

(中度,言中人之常度也。

 

其肌肉不至脫,氣血不甚衰者,乃可為常法之準則。

 

若肌體 而形肉脫,不得以程度拘泥也。

 

故必當審切循摸,隨其盛衰而善調之。

 

然則上文所云者,特為後學設規矩耳。

 

而因其情,適其宜,必出於心,應於手,斯得病治之真訣矣。

 

,通作消。)

評分

參與人數 1銀幣 +1 金幣 +1 收起 理由
文昌 感謝發帖!

查看全部評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1-26 16:40 , Processed in 0.078125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