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名醫匯粹 卷七 輯選薛立齋各証醫案 元氣虧損內傷外感等証123】
車駕王用之,卒中昏憒,口眼喎斜,痰氣上涌,咽喉有聲,六脈沉伏。
此真氣虛而風邪所乘,以三生飲一兩,加人參一兩,煎服即蘇。
若遺尿、手撒、口開、鼾睡,為不治,用前藥亦有得生者。
夫前飲乃行經絡治寒痰之藥,有斬關奪門之功,每服必用人參兩許,駕馭其邪而補助真氣,否則不惟無益,適足以取敗矣。
觀先哲用 附、參附等湯,其義自見。
州判蔣大用,形體魁偉,中滿吐痰,勞則頭暈,所服皆清痰理氣。
余曰︰中滿者,脾氣虧損也。
痰盛者,脾氣不能運也。
頭暈者,脾氣不能升也。
指麻者,脾氣不能周也。
遂以補中益氣加茯苓、半夏以補脾土,用八味丸以補脾母而愈。
一男卒中 斜,不能言語,遇風寒四肢拘急,脈浮而緊。
此手足陽明經虛,風寒所乘。
用秦艽升麻治之稍愈,乃以補中益氣加山梔而痊。
若舌喑不能言,足痿不能行,屬腎氣虛弱,名曰痱症,宜用地黃飲子治之。
一男子,體肥善飲,舌本強硬,語言不清,口眼喎斜,痰氣涌盛,肢體不遂,余以為脾虛濕熱,用六君加煨葛根、山梔、神曲而痊。
僉憲高如齋自大同回,謂余曰︰吾成風病矣,兩腿逸則痿軟而無力,勞則作痛如針刺,脈洪數而有力。
余曰︰此肝腎陰虛火盛而致,痿軟無力,真病之形,作痛如錐,邪火之象也。
用壯水益腎之劑而愈。
大尹劉孟春,素有痰,兩臂作麻,兩目流淚,服祛風化痰藥,痰愈盛,臂反痛不能伸手,指俱攣。
余曰︰麻屬氣虛,因前藥而復傷肝,火盛而筋攣耳。
況風自火出,當補脾肺、滋腎水,則風自息,火自退、痰自清。
遂用六味地黃丸、補中益氣湯,不三月而愈。
進士王汝和,因勞役失於調養,忽然昏憒。
此元氣虛,火妄動,挾痰而作,急令灌童便,神思漸爽。
更用參、 五錢,芎、歸各三錢,元參、柴胡、山梔、炙草各一錢,服之稍定。
察其形倦甚,又以十全大補東加五味、麥冬,治之而安。
此人元氣素弱,或因起居失宜,或因飲食勞倦,或因用心太過,致遺精白濁,自汗盜汗︰或內熱、晡熱、潮熱發熱;或口乾作渴, 喉痛舌裂;或胸乳膨脹,脅肋作痛;或頭頸時痛,眩暈目花;或心神不寧,寤而不寐;或小便赤澀,莖中作痛;或便溺餘瀝,臍腹陰冷;或形容不充,肢體畏寒;或鼻息急促;或更有一切熱証,皆是無根虛火。
但服前湯固其根本,諸証自息。
若攻其風熱,則誤矣。
光祿高署丞,脾胃素虛,因飲食勞倦,腹痛胸痞,誤用大黃等藥下之,譫語煩躁,頭痛喘汗,吐瀉頻頻,時或昏憒,脈大而無倫次,用六君加炮薑,四劑而安。
但倦怠少食,口乾發熱,六脈浮數,欲用瀉火之藥。
余曰︰不時發熱,是無火也;脈浮大,是血虛也;脈浮虛,是氣虛也。
此因胃虛,五臟虧損,虛証發見。
服補脾胃之劑,諸証悉退。
大尹徐克明,因飲食失宜,日晡發熱,口乾體倦,小便赤澀,兩腿酸痛,余用補中益氣湯治之。
彼知醫,自用四物、黃柏、知母之劑,反頭眩目赤,耳鳴唇燥,寒熱痰涌,大便熱痛,小便赤澀;又用四物、芩,連、枳實之類,胸膈痞滿,飲食少思,汗出如水;再用二陳、芩連、黃柏、知母、麥冬、五味,言語譫妄,兩手舉拂。
屢治反甚。
復求余,用參、耆各五錢,歸、朮各三錢,遠志、茯神、棗仁、炙草各一錢,服之熟睡良久,四劑稍安,又用八珍湯調理而愈。
夫陰虛乃肺虛也,脾為至陰,因脾虛而致前証。
蓋脾稟於胃,故用甘溫之劑,以生發胃中元氣而除大熱,胡乃反用苦寒,復傷脾血耶?若前証果屬腎經陰虛,惟因腎經陽虛不能生陰耳,尤不宜用苦寒之藥,當用補中益氣、六味地黃以補其母。
此以脾虛誤為腎虛,輒用黃柏、知母之類,反傷胃中生氣,害人多矣。
大凡足三陰虛,多因飲食勞役,以致腎不能生肝,肝不能生火,而害脾土,不能滋化。
但補脾土,則金旺水生,木得平而自相生矣。
一儒者,素勤苦,因飲食失節,大便下血,或赤或黯,半載之後,非便血則盜汗,非惡寒則發熱,血汗二藥用之無效,六脈浮大,心脾則澀。
此思傷心脾,不能攝血歸源。
然血即汗,汗即血,其色赤黯,便血盜汗,皆火之升降微甚耳;惡寒發熱,氣血俱虛也。
乃午前用補中益氣,以補脾肺之原,舉下陷之氣;午後用歸脾加麥冬、五味,以補心脾之血,收耗散之液。
不兩月而諸証悉愈。
馬生者,發熱煩渴時或頭痛,昨用發散藥,反加喘急腹痛,其汗如水,晝夜譫語。
余意此勞傷元氣,誤汗所致,其腹心喜手按,詢之果然,遂與十全大補東加附子一錢,服之熟睡,喚之不醒,及覺諸証悉退。
再劑而痊。
凡人飲食勞倦,起居失宜,見一切火症,悉屬內真寒而外假熱,故肚腹喜暖,口畏冷物。
此乃形氣病氣俱不足,法當純補上元氣為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