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名醫匯粹 卷五 病能集三 汗証83】
張景岳曰︰汗出一症,有自汗,有盜汗。
自汗屬陽虛,治宜實表補陽;盜汗屬陰虛,陰虛陽必湊之,故陽蒸陰分,治宜清火補陰。
然自汗中亦有陰虛,盜汗中亦多陽虛。
如遇煩勞火熱之類,最多自汗,故飲食之火起於胃,酒色之火起於腎,能令人自汗,此非陽盛陰衰而何?
且人之寤寐,總由衛氣之出入,衛氣者,陽氣也,人寐時衛入於陰,非陽虛於表而何?
欲辨陰陽,當察其有火無火。
火盛而汗出者,以火爍陰,陰虛也;無火汗出者,表氣不固,陽虛也。
知斯二者,無餘義矣。
一、汗由血液,本乎陰也。
然汗發於陰而出於陽,此其根本,則由陽中之營氣;而其啟閉,則由陰中之衛氣。
故凡欲疏汗而不知營衛之盛衰,欲禁汗而不知陰陽之橐龠,吾知其必敗矣。
一、汗有陰陽。
人但知熱能致汗,而不知寒亦能致汗。
所謂寒者,非曰外寒,以陽氣內虛,則寒生於中,而陰中無陽,陰無所主,故汗隨氣泄。
凡大驚恐懼,皆令汗出,是皆陽氣頓消,真元失守之兆。
如病後、產後、大吐大泄失血後,必多汗出,豈非氣去而然乎?經曰︰陰勝則自寒汗出,身常清,數栗而寒,寒則厥,厥則腹滿,死。
仲景曰︰極寒反汗出,身必冷如冰。
是皆陰汗之謂。
治此當察氣虛之微甚,微虛者略扶正氣,汗自收;甚虛者,非速救元氣不可,即薑、桂、附之屬,必所當用。
又濕氣乘脾,亦能作汗。
症見身重困倦,脈見緩大,聲音如從瓮中出者,多屬濕症。
但濕熱甚者,去火而濕自清。
寒濕勝者,助火而濕自退;健脾土之氣,則濕去而汗自收。
丹溪曰︰心之所藏,在內者為血,發外者為汗。
汗為心液,故自汗之症,未有不由心腎俱虛而得者。
故陰虛陽必湊,發熱而自汗;陽虛陰必乘,發厥而自汗。
皆陰陽偏勝所致也。
李士材曰︰汗為心之液,而腎主五液,故汗症未有不由心腎虛而得者。
心陽虛,不能衛外而為固,則外傷而自汗;腎陰虛,不能內營而退藏,則內傷而盜汗。
及夫肺虛、脾虛,皆令汗出。
治法︰肺虛者,固其皮毛,黃耆六一湯、玉屏風散;脾虛者,壯其中氣,補中益氣湯、四君子湯;心虛者,益其血脈,當歸六黃湯;肝虛者,禁其疏泄,白芍、棗仁、烏梅;腎虛者,助其封藏,五味、山萸、龍骨、牡蠣、遠志、五倍、首烏。
五臟之內,更有宜溫、宜清、宜潤、宜燥,無膠一定之法,以應無窮,可耳。
張三錫曰︰陽衰則衛虛,所虛之衛,行陰當瞑目之時,則更無氣以固其表,故腠理開、津液泄而為汗。
迨寐則目張,其行陰之氣,復散於表,則汗止矣。
夫如是者,謂之盜汗,即《內經》之寢汗也。
然自汗、盜汗,雖分陰虛、陽虛,細而察之,悉屬於衛。
且衛氣者,實由穀氣之所化,肺臟之所布,天真之陽必得是而後充大,無是則衰微。
故《素問》曰︰陽氣者,如蒼天之氣,順之則陽氣固。
又曰︰陽因而上,衛外者也。
又曰︰陽者衛外而為固也。
又曰︰衛氣者,所以肥腠理,溫分肉,而司開闔者也。
學人不可不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