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1135|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三因極一病証方論-卷之十-痰飲証論】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作者
發表於 2012-8-23 09:19:01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三因極一病証方論-卷之十-痰飲証論

 

痰飲証論古方唯分四飲六証,不說三因,不知其因,病源無自。

 

觀夫治飲之法,既用大小青龍、桂枝、防己、五苓、承氣,得非外因;參苓、苓朮、八味、參蘇,得非內因;十棗、葶藶、大小半夏、控涎、破飲,不內外因,裡固明矣。

 

以此推求,頗得倫類。

 

今敘列諸証,以為治門,須原本因,施用湯藥,學人自宜詳審。

 

所謂四飲者,即懸飲、溢飲、支飲、痰飲是也。

 

懸飲者,飲水流在脅下,咳唾引痛。

 

溢飲者,飲水流于四肢,當汗出而不汗,身體疼重。

 

支飲者,咳逆倚息,短氣不得臥,其形如腫。

 

痰飲者,其人素盛今瘦,腸間漉漉有聲。

 

又有留飲者,背寒如手大,或短氣而渴,四肢節疼,脅下痛引缺盆,咳嗽則轉甚。

 

又有伏飲者,膈滿喘咳,嘔吐,發則寒熱,腰背痛,目淚出,其人振振惡寒,身惕。

 

故曰四飲生六証,或云五飲者,即留飲、伏飲合為一証是也,其脈皆弦微沉滑。

 

治之之治,懸飲當下之,溢飲當發其汗,支飲則隨証汗下,痰飲則用溫藥從小便去之。

 

其間或隨氣上厥,伏留陽經,使人嘔吐眩暈,背寒,或一臂不隨,有類風狀,不可不知。

 

十棗湯治懸飲,咳唾引脅下痛。

 

又治支飲,咳煩胸中痛,至百日一歲,其脈弦者。

 

芫花(微炒) 甘遂 大戟(炒) 上等分為末。

 

水一盞半,棗十個,煎至八分,去棗調藥,壯人一錢,羸人半錢,平旦溫服;不下者,次日更加半錢。

 

下後糜粥自養;若已下,不可與之。

 

大青龍湯治溢飲,身體疼重,汗不出,拘急痛。

 

麻黃(去節湯,七錢半) 桂心 甘草(炙,各二錢半) 石膏(雞子大) 杏仁(四十個,炒,去皮尖) 上為銼散。

 

每服四大錢,水一盞半,薑五片,棗二枚,煎七分,去滓,空腹服,溫覆。

 

一服汗者,勿再服;複服,汗出多,亡陽虛逆,惡風煩躁,不得眠也。

 

小青龍湯治溢飲、支飲,倚息不得臥,及喘滿者。

 

麻黃(去節湯) 芍藥 細辛 桂心 乾薑(炮) 甘草(炙,各三錢三字) 五味子(二錢) 半夏(湯洗七次,三錢) 上為銼散。

 

每服四大錢,水一盞半,煎七分,去滓,空腹服。

 

渴者,去半夏,加栝蔞根三錢三字;微利,去麻黃,加芫花一雞子大,炒入;噎者,去麻黃,加附子一枚,炮;小便不利者,去麻黃,加茯苓半兩;喘者,去麻黃,加杏仁三 錢三字;咳而上氣,肺脹,其脈浮,心下有水氣者,胸中痛引缺盆,加石膏二錢半研。

 

防己桂枝湯治膈間支飲。

 

其人喘滿,心下痞堅,面色黧黑,其脈沉緊,得之數十日,醫吐下之不愈。

 

漢防己(三兩) 桂心(二兩) 人參(四兩) 石膏(六兩)上四味為銼散。

 

每服四大錢,水一盞半,煮七分,去滓,溫服。

 

虛者即愈,實者三日複發。

 

再服不愈,宜去石膏,加茯苓四兩、芒硝一兩半,微利則愈。

 

小承氣湯治支飲胸滿。

 

濃朴(四兩,薑製) 大黃(二兩,蒸) 枳實(一兩,麩炒去瓤) 上為銼散。

 

每服四大錢,水一盞半,煎七分,去滓,不以時加減。

 

茯苓五味子湯治支飲,手足冷,多唾口燥,氣從小腹上沖胸咽,手足痺,面熱翕然如醉,因複下流陰股,小便難,時複眩冒,嘔腫。

 

茯苓(四兩) 桂心 甘草(炙,各三兩) 五味子(二兩半) 上為銼散。

 

每服四大錢,水一盞半,煎七分,去滓,空腹服。

 

服之沖氣即低,反更咳滿者,去桂,加乾薑、細辛各三兩;咳滿止而複渴,沖氣更發者,以細辛、乾薑為熱藥,服之當遂渴,反止者,為支飲也,支飲法當冒,冒者必嘔,嘔者複加半夏二兩半,以去其飲,飲去嘔則止;其人形腫與痺,加杏仁二兩半;若面赤如醉,以胃中熱上熏,加大黃三兩。

 

須詳証加減。

 

大半夏湯治膈間有飲,卒嘔吐,心下痞,眩悸。

 

半夏(五兩,湯洗) 茯苓(三兩) 上為銼散。

 

每服四大錢,水二盞,薑七片,煎七分,去滓溫服。

 

小半夏湯治支飲,嘔吐不渴。

 

半夏(湯洗,七次) 上為銼散。

 

每服四大錢,水二盞,薑十片,煎七分,去滓溫服。

 

葶藶大棗瀉肺湯 治支飲,不得息。

 

(方見肺癰門) 五苓散治瘦人臍下有悸者,挾涎沫而癲眩者,飲也。

 

(方見傷暑門) 茯苓湯治心氣不行,郁而生涎,胸脅支滿,目眩,以胸中有痰飲也。

 

茯苓(四兩) 桂心 白朮(各三兩) 甘草(炙,二兩) 上為銼散。

 

每服四大錢,水一盞半,煎七分,去滓,空腹服,小便利即愈。

 

參苓飲治胸中停痰宿水,自吐出痰後,心胸間虛,氣滿,不能食。

 

茯苓 人參 白朮(各三兩) 枳實(麩炒去瓤,二兩) 橘皮(一兩半) 上為銼散。

 

每服四大錢,水二盞,薑三片,煎七分,去滓,空腹溫服。

 

八味丸 治失志腎虛,郁而生涎,短氣喘咳,當從小便去之,中有茯苓故。

 

(方見消渴) 參蘇飲治痰飲停積胸中,中脘閉,嘔吐痰涎,眩暈嘈煩,忪悸噦逆;及痰氣中人,停留關節,手足曳,口眼斜,半身不遂,食已即嘔,頭疼發熱,狀如傷寒。

 

前胡 人參 紫蘇葉 茯苓(各三分) 桔梗 木香(各半兩) 半夏(湯) 陳皮 枳殼(炒) 甘草(炙,各半兩) 上為銼散。

 

每服四錢,水一盞半,薑七片,棗一枚,煎至七分,去滓,空腹服。

 

噦者,加乾葛;腹痛,加芍藥。

 

破飲丸治五飲停蓄胸腹,結為 癖,支滿胸脅,傍攻兩脅,搶心疼痛,飲食不下,反胃吐逆;九種心痛,積年宿食不消,久瘧久痢,遁尸疰忤,癲癇厥暈,心氣不足,憂愁思慮,婦人諸疾,但是腹中諸病,悉能治療。

 

久服不傷臟氣。

 

蓽茇 丁香 胡椒 縮砂仁 烏梅肉 青皮 巴豆(去皮) 木香 蠍梢(等分) 上以青皮同巴豆漿水浸一宿,次日漉出,同炒,青皮焦,去巴豆,將所浸水淹烏梅肉,炊一熟飯,細研為膏,丸如綠豆大。

 

每服五七丸,臨臥薑湯下;津液下尤佳。

 

控涎丹凡人忽患胸背、手腳、頸項、腰胯隱痛不可忍,連筋骨牽引釣痛,坐臥不寧,時時走易不定。

 

俗醫不曉,謂之走注,便用風藥及針灸,皆無益;又疑是風毒結聚,欲為癰疽,亂以藥貼,亦非也。

 

此乃是痰涎伏在心鬲上下,變為此疾,或令人頭痛不可舉,或神意昏倦多睡,或飲食無味,痰唾稠粘,夜間喉中如鋸聲,多流睡涎,手腳重,腿冷痺,氣脈不通,誤認為癱瘓,亦非也。

 

凡有此疾,但以是藥,不過數服,其疾如失。

 

甘遂(去心) 紫大戟(去皮) 白芥子(真者,各等分) 上為末,煮糊丸,如梧子大,曬乾。

 

食後臨臥淡薑湯或熟水下五七丸至十丸;如疾猛氣實,加丸數不妨,其效如神。

 

強中丸治胃脘虛寒,冷痰留滯,痞塞不通,氣不升降,口苦無味,不思飲食。

 

高良薑 乾薑(炮) 陳皮 青皮(各一兩) 半夏(湯洗去滑,二兩,)一法上件並不持擇) 上為末,用生薑自然汁煮麵糊為丸,如梧子大。

 

每服二十丸至三十丸,生薑湯下。

 

凡中滿氣痞,服之甚妙。

評分

參與人數 1龍幣 +5 學習 +5 收起 理由
文昌 感謝發帖!

查看全部評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1-15 04:30 , Processed in 0.249995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