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蒡子的種植、採收加工】
(一)概述,別名牛子、大力子、粘口子,為菊科植物牛蒡(Arctium lappaL.), 根和果入藥。
生產東北, 產量最大;
浙江產的品質最優, 全國各地均有分佈。
性味功能: 辛、苦、寒、疏風散熱、宣肺透疹、散結解毒。
(二)植物特性——二年生或多年生草本, 第一年僅生根生葉, 第二年開花結種子。
主根肉質肥大, 直立莖, 高100~260cm, 多分枝。
根生葉大, 叢生有長柄, 莖生葉為互生, 呈三角狀圓形。
邊緣稍呈波狀或有細鋸齒, 葉面呈深綠色。
光滑, 葉背面及綠色, 有短絨毛, 頭狀花序, 紅紫色管狀, 花簇生莖項, 瘦果, 長卵形或倒卵形, 灰褐色, 有斑點, 花期6~7月, 果期7~8月。
(三)生長特性——牛蒡適應性強, 原野生山坡、溝路旁、住宅周圍, 喜溫和濕潤氣候, 耐寒, 生長期需水多, 較低的丘陵和低山栽培最適宜。
牛蒡為深根植物, 喜肥, 種植在土壤疏鬆、土層深厚、肥沃的土壤, 當年只生成葉簇, 4~5月份生長慢, 7~8月份生長迅速, 翌年5~6月開花, 7月種子開始成熟。
(四)栽培技術:
1、選地整地——可利用空閒地塊, 肥沃的荒山、溝旁、地邊、村邊、房前屋後均栽培。
秋後深耕土地, 播前每公頃施入廄肥37500~6000千克, 6%六六六粉22.5~30千克, 翻一遍後, 耕細整平。
2.繁殖方法——用種子繁殖, 種子發芽率70%~80%, 溫度在20℃, 播後10天出苗。
15~18℃半個月出苗, 播種穀雨前後, 直播為主, 分條播和穴播, 個別育苗移栽, 地幹播前要澆水, 待水滲後按行株距60~80cm、50~60cm開穴, 穴深6~10cm, 每穴播7~8粒, 覆土3cm, 每公頃播種量22.5~30千克。
有的地方採取秋播, 10月份前後, 方法同春播。
3、田間管理——幼苗期長出2~3片真葉或翌年返青後, 適當間苗鬆土除草, 乾旱澆水, 促使幼苗生長, 進行第一次淺鬆土, 二次鬆土7~8月份進行。
要結合間苗、補苗, 每穴留2株壯苗, 條播株距50cm留一苗, 秋末雜草未結籽前還得進行第二次除草, 並追肥培土, 促進枝多花果多, 每次鬆土後進行追肥, 每公頃用腐熟的人糞尿22500~37500千克或苗期追硫酸銨120~150千克, 花期施過磷酸鈣225~300千克。
間套作: 牛子是兩年生的, 第一年基能長出莖生葉, 可在行間套種大青葉、紫蘇、荊芥、草呋明、蔬菜類。
4、病蟲害防治:
(1)蚜蟲——成、若蟲在苗期和現蕾期都有發生, 吸取汁液, 莖、葉、花、果都可受侵害, 影響植株的正常生長發育。
防治方法: 發生時用40%樂果800倍液, 6%可濕性六六六粉300倍液, 8%敵敵畏乳劑2000倍液或石灰煙草水噴殺。
(2)連紋夜蛾——幼蟲咀食葉片, 造成缺刻、孔洞, 影響植株的正常生長發育。
防治方法: 50%磷胺乳油1500倍或90%敵百蟲800倍液噴霧, 每7~10天噴1次, 連續數次。
(3)葉斑病——在7、8月份, 高濕多雨季節多有發生, 在下部葉出現不規則形的黃綠色病斑, 後變為淡褐色, 可使全部葉乾枯脫落。
防治方法:
發現病葉, 立即摘除燒毀, 初期噴1: 1: 15O的波爾多液, 每隔5~7天1次, 連續2~3次。
(4)白粉病——潮濕和通風光線不好時易發生, 發病後葉的兩面有一層灰白色粉末, 而後生出黑點, 最後全部乾枯脫落。
防治方法: 注意田間通風透光, 摘除病葉燒掉, 噴灑0.3~0.5波美度石硫合劑, 7~10天1次, 連續3~4次。
(五)採收加工:
牛蒡播後第二年採收, 因花期不同, 故成熟期不一致。
9月份總苞發黃時, 陸續採收, 割取地上部, 曬乾後集中打下種子, 除去雜質再曬乾, 種子用布袋或麻袋裝起。
採摘時站在上風口, 紮緊袖口和衣領, 防止尖刺刺激皮膚。
全部采完後, 地下根也馬上挖起, 刮去黑皮、曬乾, 放通風乾燥處。
每公頃產種子3000~3750千克。
引用:http://www.cyao.org/1/e/028.ht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