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宗金鑑 刪補名醫方論 卷二 資生腎氣丸 14】
治腎虛脾弱,腰重腳腫,小便不利,腹脹喘急,痰盛,已成鼓證,其效如神。
熟地黃 四兩 白茯苓 三兩 牡丹皮 一兩 澤瀉 一兩 乾山藥 一兩 車前子 一兩 山茱萸 一兩 牛膝 一兩 肉桂 一兩 附子 五錢。
上十味,蜜和丸,每服八十丸,空心米飲下。
〔集註〕:
李中梓曰:經云,諸濕腫滿,皆屬於脾。
又云:其本在腎,其末在肺,皆聚水也。
又曰:腎者主水,胃之關也,關門不利,故聚水而從其類也。
腫脹之病,諸經雖有,無不由於脾、肺、腎者,蓋脾主運行,肺主氣化,腎主五液。
凡五氣所化之液,悉屬於腎;五液所行之氣,悉屬於肺;轉輸二臟,以制水生金者,悉屬於脾。
故腫脹不外此三經也。
然其治法,有內、外、上、下、虛、實,不可不辨也。
在外則腫,越婢湯、小青龍湯證也。
在內則脹,十棗丸、神祐丸證也。
在上則喘,葶藶大棗湯、防己椒目葶藶大黃丸證也。
在下則小便閉,沉香琥珀丸、疏鑿飲子證也。
此皆治實之法,若夫虛者,實脾飲此方證也。
張介賓曰:地黃、山藥、丹皮,以養陰中之真水。
山萸、桂、附,以化陰中之真氣。
茯苓、澤瀉、車前、牛膝,以利陰中之滯。
能使氣化於精,即所以治肺也;補火生土,即所以治脾也;壯水利竅,即所以治腎也。
補而不滯,利而不伐,治虛水方更無有出其右者。
然當因此擴充,隨證加減。
若其人因大病之後,脾氣大虛而病水脹者,服此雖無所礙,終不見效。
每熟計之,脾氣大傷,誠非腎藥之所能治。
專用理中湯一兩,加茯苓一兩。
命火衰者,加附子;兩足冷者,加肉桂;腹脹甚者,加厚朴。
三大劑而足脛漸消,十餘劑而腹脹退。
凡治中年之後脾腎虛寒者,悉用此法。
蓋氣虛者,不可復行氣;腎虛者,不可專利水。
溫補即所以化氣,塞因塞用之妙,顧在用之者何如耳。
古法治腫,不用補劑,而用去水等藥,微則分利,甚則推逐。
如五苓散、五淋散、五皮散、導水茯苓湯之類,皆所以利水也。
如舟車神祐丸、濬川散、禹功散、十棗湯之類,皆所以逐水也。
但察其果係實邪,則此等治法,仍不可廢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