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1740|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女科折衷纂要-調經門-血崩論】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作者
發表於 2012-8-19 18:49:18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女科折衷纂要-調經門-血崩論

 

血崩論

 

東垣云:婦人經漏有二。

 

或脾胃虧損,下陷於腎,肝與相火相合,濕熱下迫,經漏不止,其色紫黑腐臭,其脈洪大沉弦,或沉而數疾,腰臍下痛,寒熱往來,兩脅急痛,四肢困熱,心煩不眠,宜大補脾胃而升降氣血,自然愈矣(如補中益氣東加防風、芍藥、炒黃柏之類)。

 

又有先富后貧或先貴后賤,病名脫營者,心氣不足,邪火熾旺於血脈之中,由是心病傳脾,火乘土位,形質肌肉顏色不變,經水不時而下。

 

或適來適斷,暴下不止,治以大補氣血之劑,補養脾胃,微加鎮墜心火之藥治其心,補陰瀉陽,紅自止矣。

 

痿論曰︰悲哀太甚則胞絡絕,則陽氣內動,發則心下崩,數溲血也。

 

又曰︰大經空虛,發為肌痺,傳為脈痿。

 

此之謂也。

 

《良方》云:婦人衝任二脈為經脈之海,外循經脈,內榮臟腑。

 

若陰陽和平,經事依時,惟勞傷氣血,俾衝任二脈不能約製,經血則忽然暴下,甚則昏悶。

 

速當調補脾胃為主。

 

若寸脈微遲,為寒在上焦,則吐血衄血。

 

尺脈微遲,為寒在下焦,則崩血便血。

 

寸口脈弦而大,弦則為緊,大則為芤,緊則為寒,芤則為虛,虛寒相搏,其脈為革。

 

婦人半產漏下,赤白不止。

 

大抵數小為順,洪大為逆。

 

脈小虛滑者生,脈大緊實數者死。

 

脈遲者生,脈急者死。

 

又漏血脈虛浮者,不治。

 

按戴復庵云:血大至曰崩中,或清或濁,或純下瘀血,或腐臭不堪,甚則頭目昏暈,四肢厥冷,急宜童便調理中東加入百草霜飲之。

 

又有崩甚而腹痛,人多疑為惡血未盡,又見血色瘀黑,愈信惡血之說,不敢止截。

 

大凡血之為患,欲出未出際停在腹中,即成為瘀血難盡,以瘀為惡血,又焉知瘀之不為虛冷?若必待瘀盡而後截之,恐並與人無之矣。

 

況此腹痛更有說焉。

 

瘀停腹痛,血通而痛止。

 

崩行腹痛,血住而痛止。

 

宜芎歸東加炮薑、熟附止其血而痛自止。

 

薛立齋云:經曰陰虛陽搏謂之崩。

 

又曰︰陽絡傷則是血外溢,陰絡傷則血內溢。

 

又曰脾統血,肝藏血。

 

其為患有因脾胃虛損不能攝血歸源,或因肝經有火,血得熱而妄行,或因肝經有風,血得風而妄動,或因怒動肝火,血熱而沸騰,或因脾經鬱結,脾虛而血不歸經,或因悲哀太過,胞絡內絕而下崩。

 

治療之法,脾胃虛弱者六君子東加芎、歸、柴胡,脾胃下陷者補中益氣東加白芍,肝經血熱者加味逍遙散,脾經鬱者歸脾東加柴胡。

 

故東垣、丹溪諸先生雲︰凡下血症,須四君子湯收功。

 

有旨哉(薛氏所論凡七條,而脾胃三條,肝經三條,胞絡一條。

 

皆不舍柴胡、丹、芍者,以厥陰手足二經為多血藏血之所。

 

血為熱迫則不能藏,從陽亟起,故以引起肝氣,而梔、芍等收陰抑陽也。

 

如東垣升陽舉經之意,尤得其端。

 

所定脾胃方藥,必是久病,又是出脾胃症者宜之。

 

蓋立齋治久病者多,故其立言如此。

 

且謂四君子為血症收功,須用則非初治之法。

 

可知立齋得力處在此)。

 

若夫去血後,毋以脈診,當急用獨參湯救之。

 

若潮熱咳嗽,脈數,乃元氣虛弱,假熱之脈,尤當用人參溫補。

 

此等症候,無不由脾胃先損,故脈洪大。

 

察其有胃氣能受補者則可救,苟用寒涼止血之藥復傷胃氣,反不能攝血歸源,是速其危也。

評分

參與人數 1銀幣 +1 金幣 +1 收起 理由
文昌 感謝發帖!

查看全部評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4-2 00:11 , Processed in 0.187500 second(s), 2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