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脈經 卷六 肝足厥陰經病証第一39】
肝氣虛,則恐;實,則怒。
肝氣虛,則夢見園苑生草,得其時,則夢伏樹下不敢起。
肝氣盛,則夢怒。
厥氣客於肝,則夢山林樹木。
病在肝,平旦慧,下晡甚,夜半靜。
病先發於肝者,頭目眩,脅痛支滿;一日之脾,閉塞不通,身痛體重;二日之胃,而腹脹;三日之腎,少腹腰脊痛,脛;十日不已,死。
冬日入,夏早食。
肝脈搏堅而長,色不青,當病墜墮,若搏,因血在脅下,令人喘逆。
若軟而散。
其色澤者,當病溢飲。
溢飲者,濕暴多飲,而溢(一作易)入肌皮腸胃之外也。
肝脈沉之而急,浮之亦然,苦脅下痛,有氣支滿,引少腹而痛,時小便難,苦目眩頭痛,腰背痛,足為逆寒,時癃。
女人月使不來,時亡時有,得之少時有所墜墮。
青脈之至也,長而左右彈,診曰有積氣在心下,支,名曰肝痺。
得之寒濕,與疝同法,腰痛,足清,頭痛。
肝中風者,頭目,兩脅痛,行常傴,令人嗜甘如阻婦狀。
肝中寒者,其人洗洗惡寒,翕翕發熱,面翕然赤, 有汗,胸中煩熱。
肝中寒者,其人兩臂不舉,舌本(又作大)燥,善太息,胸中痛,不得轉側,時盜汗,咳,食已吐其汁。
肝主胸中,喘,怒罵,其脈沉,胸中叉窒,欲令人推按之,有熱,鼻窒。
凡有所墜墮,惡血留內,若有所大怒,氣上而不能下,積於左脅下,則傷肝。
肝傷者,其人脫肉,又臥,口欲得張,時時手足青,目瞑,瞳人痛,此為肝臟傷所致也。
肝脹者,脅下滿而痛引少腹。
肝水者,其人腹大,不能自轉側,而脅下腹中痛,時時津液微生,小便續通。
肺乘肝,即為癰腫;心乘肝,必吐利。
肝著者,其病患常欲蹈其胸上,先未苦時,但欲飲熱。
肝之積,名曰肥氣,在左脅下,如覆杯,有頭足,如龜鱉狀。
久久不愈,發咳逆, 瘧,連歲月不已。
以季夏戊己日得之,何也?
肺病傳肝,肝當傳脾,脾適以季夏王,王者不受邪,肝複欲還肺,肺不肯受,因留結為積,故知肥氣以季夏得之。
肝病,其色青,手足拘急,脅下苦滿,或時眩冒,共脈弦長,此為可治。
宜服防風竹瀝湯、秦艽散。
春當刺大敦,夏刺行間,冬刺曲泉,皆補之;季夏刺太沖,秋刺中○,皆瀉之。
又當灸期門百壯,背第九椎五十壯。
肝病者,必兩脅下痛引少腹,令人善怒。
虛則目○○無所見,耳無所聞,善恐,如人將捕之。
若欲治之,當取其經。
足厥陰與少陽氣逆,則頭目痛,耳聾不聰,頰腫,取血者。
邪在肝,則兩脅中痛,寒中。
惡血在內, 善瘈瘲,節時腫。
取之行間以引脅下,補三裡以溫胃中,取血脈以散惡血,取耳間青脈以去其瘈瘲。
足厥陰之脈,起於大指聚毛之際,上循足趺上廉,去內踝一寸,上踝八寸,交出太陰之後,上 內廉,循股,入陰毛中,環陰器,抵少腹,挾胃,屬肝,絡膽,上貫膈,布脅肋,循喉嚨之後,上入頏顙,連目系,上出額,與督脈會於巔。
其支者,從目系下頰裡,環唇內。
其支者,複從肝別貫膈,上注肺中。
是動則病腰痛,不可以俯仰,丈夫頹疝,婦人少腹腫,甚則嗌乾,面塵脫色。
是主肝所生病者,胸滿,嘔逆,洞泄,狐疝,遺溺,閉癃。
盛者,則寸口大一倍於人迎;虛者,則寸口反小於人迎。
足厥陰之別,名曰蠡溝,去內踝上五寸,別走少陽。
其別者,循經上睪,結於莖。
其病氣逆,則睪腫卒疝。
實則挺長,熱虛則暴癢。
取之所別。
肝病,胸滿脅脹,善恚怒,叫呼,身體有熱,而複惡寒,四肢不舉,面目白,身體滑。
其脈當弦長而急,今反短澀,其色當青,而反白者,此是金之克木,為大逆,十死不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