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1172|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脈經 卷四 辨三部九候脈証第一26】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作者
發表於 2012-8-19 18:03:38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脈經 卷四 辨三部九候脈証第一26

 

 

辨三部九候脈証第一經言︰所謂三部者,寸、關、尺也;九候者,每部中有天、地、人也。

 

上部主候從胸以上至頭,中部主候從膈以下至氣街,下部主候從氣街以下至足。

 

浮、沉、牢、結、遲、疾、滑、澀,各自異名,分理察之,勿怠觀變,所以別三部九候,知病之所起。

 

審而明之,針灸亦然也。

 

故先候脈寸中(寸中一作寸中於九)。

 

浮在皮膚,沉細在裡。

 

昭昭天道,可得長久。

 

上部之候,牢、結、沉、滑,有積氣在膀胱。

 

微細而弱,臥引裡急,頭痛,咳嗽,逆氣上下。

 

心膈上有熱者,口乾渴燥。

 

病從寸口,邪入上者名曰解。

 

脈來至,狀如琴弦,苦少腹痛,女子經月不利,孔竅生瘡;男子病痔,左右脅下有瘡。

 

上部不通者,苦少腹痛,腸鳴。

 

寸口中虛弱者,傷氣,氣不足。

 

大如桃李實,苦痺也。

 

寸口直上者,逆虛也。

 

如浮虛者,泄利也。

 

中部脈結者,腹中積聚。

 

若在膀胱、兩脅下,有熱。

 

脈浮而大,風從胃脘入,水脹,乾嘔,心下澹澹,如有桃李核。

 

胃中有寒,時苦煩、痛、不食,食即心痛,胃脹支滿,膈上積。

 

脅下有熱,時寒熱淋露。

 

脈橫出上者,脅氣在膀胱,病即著。

 

右橫關入寸口中者,膈中不通,喉中咽難。

 

刺關元,入少陰。

 

下部脈者,其脈來至浮大者,脾也。

 

與風集合,時上頭痛,引腰背,小滑者,厥也。

 

足下熱,煩滿,逆上搶心,上 至喉中,狀如惡肉,脾傷也。

 

病少腹下,在膝、諸骨節間,寒清不可屈伸;脈急如弦者,筋急,足攣結者,四肢重。

 

從 尺邪入陽明者,寒熱也。

 

大風邪入少陰,女子漏白下赤,男子溺血,陰萎不起,引少腹痛。

 

人有三百六十脈,法三百六十日。

 

三部者,寸、關、尺也。

 

尺脈為陰,陰脈常沉而遲;寸、關為陽,陽脈俱浮而速。

 

氣出為動,入為息。

 

故陽脈六息七息十三投,陰脈八息七息十五投,此其常也。

 

二十八脈相逐上下,一脈不來,知疾所苦。

 

尺勝治下,寸勝治上,尺寸俱平治中央。

 

臍以上陽也,法於天;臍以下 陰也,法於地;臍為中關。

 

頭為天,足為地。

 

有表無裡,邪之所止,得鬼病。

 

何謂表裡?寸尺為表,關為裡,兩頭有脈,關中絕不至也。

 

尺脈上不至關為陰絕,寸脈下不至關為陽絕。

 

陰絕而陽微,死不治。

 

三部脈或至或不至,冷氣在胃中,故令脈不通也。

 

上部有脈,下部無脈,其人當吐,不吐者,死。

 

上部無脈,下部有脈,雖困無所苦。

 

所以然者,譬如人之有尺,樹 之有根,雖枝葉枯槁,根本將自生,木有根本,即自有氣,故知不死也。

 

寸口脈平而死者,何也?然︰諸十二經脈者,皆系於生氣之原。

 

所謂生氣之原者,非謂十二經之根本也,謂腎間動氣也。

 

此五臟六腑之本,十二經之根,呼吸之門,三焦之原,一名守邪之神也。

 

故氣者,人根本也,根絕則莖枯矣。

 

寸口脈平而死者,生氣獨絕於內也。

 

(腎間動氣,謂左 為腎,右為命門,命門者,精神之所舍,原氣之所系也,一名守邪之神。

 

以命門之神固守,邪氣不得妄入,入即死矣。

 

此腎氣先絕於內,其人便死。

 

其脈不複,反得動病也) 岐伯曰︰形盛脈細,少氣不足以息者,死;形瘦脈大,胸中多氣者,死。

 

形氣相得者,生;參伍不調者,病。

 

三部 九候皆相失者,死。

 

上下左右之脈相應如參舂者,病甚;上下左右相失不可數者,死。

 

中部之候雖獨調,與眾臟相失者,死;中部之候相減者,死。

 

目內陷者,死。

 

黃帝曰︰冬陰夏陽奈何?岐伯曰︰九候之脈皆沉細懸絕者,為陰,主冬,故以夜半死;盛躁喘數者,為陽,主夏,故以日中死。

 

是故寒熱者,平旦死;熱中及熱病者,日中死;病風者,以日夕死;病水者,以夜半死;其脈乍數乍疏乍 遲乍疾者,以日乘四季死;形肉已脫,九候雖調,猶死。

 

七診雖見,九候皆順者,不死。

 

所言不死者,風氣之病及經月 之病,似七診之病而非也,故言不死。

 

若有七診之病,其脈候亦敗者,死矣。

 

必發噦噫,必審問其所始病與今之所方病,而後各切循其脈,視其經絡浮沉,以上下逆順循之。

 

其脈疾者,不病;其脈遲者,病;脈不往來者,死;皮膚著者,死。

 

兩手脈,結上部者,濡;結中部者,緩;結三裡者,豆起,弱反在關,濡反在巔。

 

微在其上,澀反在下。

 

微即陽氣不足,沾熱汗出;澀即無血,厥而且寒。

 

黃帝問曰︰余每欲視色、持脈,獨調其尺,以言其病,從外知內,為之奈何?岐伯對曰︰審其尺之緩、急、小、大、 滑、澀,肉之堅脆,而病形變定矣。

 

調之何如?對曰︰脈急者,尺之皮膚亦急;脈緩者,尺之皮膚亦緩;脈小者,尺之 皮膚減而少;脈大者,尺之皮膚亦大;脈滑者,尺之皮膚亦滑;脈澀者,尺之皮膚亦澀。

 

凡此六變,有微有甚。

 

故善調 尺者,不待於寸;善調脈者,不待於色。

 

能參合行之,可為上工。

 

尺膚滑以淖澤者,風也;尺內弱,解 安臥脫肉者,寒熱也;尺膚澀者,風痺也;尺膚粗如枯魚之鱗者,水淡飲也; 尺膚熱甚,脈盛躁者,病溫也,其脈盛而滑者,汗且出;尺膚寒甚,脈小(一作急)者,泄,少氣;尺膚 然( 然,《甲 乙》作熱炙人手),先熱後寒者,寒熱也;尺膚先寒,久持之而熱者,亦寒熱也;尺 然熱,人迎大者,嘗奪血;尺緊人 迎脈小甚則少氣;色白有加者,立死。

 

肘所獨熱者,腰以上熱;肘前獨熱者,膺前熱;肘後獨熱者,肩背熱。

 

肘後粗以 下三四寸,腸中有蟲;手所獨熱者,腰以上熱;臂中獨熱者,腰腹熱;掌中熱者,腹中熱;掌中寒者,腹中寒;魚上白 肉有青血脈者,胃中有寒。

 

諸浮、諸沉、諸滑、諸澀、諸弦、諸緊,若在寸口,膈以上病;若在關上,胃以下病;若在尺中,腎以下病。

 

寸口脈滑而遲,不沉不浮,不長不短,為無病。

 

左右同法。

 

寸口太過與不及,寸口之脈,中手短者,曰頭痛;中手長者,曰足脛痛;中手促上擊者,曰肩背痛。

 

寸口脈浮而盛者,病在外。

 

寸口脈沉而堅者,病在中。

 

寸口脈沉而弱者,曰寒熱(一作氣,又作中)及疝瘕、少腹痛。

 

寸口脈沉而弱,發必墮落。

 

寸口脈沉而緊,苦心下有寒,時痛,有積聚。

 

寸口脈沉,胸中短氣。

 

寸口脈沉而喘者,寒熱。

 

寸口脈但實者,心勞。

 

寸口脈緊或浮,膈上有寒,肺下有水氣。

 

脈緊而長過寸口者,注病。

 

脈緊上寸口者,中風。

 

風頭痛亦如之。

 

(《千金翼》云:亦為傷寒頭痛)脈弦上寸口者,宿食;降者,頭痛。

 

脈來過 寸入魚際者,遺尿。

 

脈出魚際逆氣喘息。

 

寸口脈, 如羹上肥,陽氣微;連連如蜘蛛絲,陰氣衰。

 

寸口脈偏絕,則臂偏不遂;其人兩手俱絕者,不可治。

 

兩手前部陽絕者,苦心下寒毒,喙中熱。

 

關上脈浮而大,風 在胃中,張口肩息,心下澹澹,食欲嘔。

 

關上脈微浮,積熱在胃中,嘔吐蛔蟲,心健忘。

 

關上脈滑而大小不勻(《千金》 云:必吐逆),是為病方欲進,不出一二日複欲發動。

 

其人欲多飲,飲即注利。

 

如利止者,生;不止者,死。

 

關上脈緊而 滑者,蛔動。

 

關上脈澀而堅,大而實,按之不減有力,為中焦實,有伏結在脾,肺氣塞,實熱在胃中。

 

關上脈 大,而尺寸細者,其人必心腹冷積, 瘕結聚,欲熱飲食。

 

關上脈時來時去、乍大乍小、乍疏乍數者,胃中寒熱,羸劣不欲 飲食,如瘧狀。

 

尺脈浮者,客陽在下焦。

 

尺脈細微,溏泄,下冷利。

 

尺脈弱,寸強,胃絡脈傷。

 

尺脈虛小者,足脛寒,痿痺腳疼。

 

尺脈澀,下血不利,多汗。

 

(《素問》又云:尺澀脈滑謂之多汗) 尺脈滑而疾,為血虛。

 

尺脈沉而滑者,寸白蟲。

 

尺脈細而急者,筋攣,痺不能行。

 

尺脈粗,常熱者,謂之熱中,腰胯疼,小便赤熱。

 

尺脈偏滑疾,面赤如醉。

 

外熱則病。

評分

參與人數 1銀幣 +1 金幣 +1 收起 理由
文昌 感謝發帖!

查看全部評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4-11-10 08:26 , Processed in 0.125001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