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1273|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脈經 卷三 脾胃部第三23】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作者
發表於 2012-8-19 18:02:10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脈經 卷三 脾胃部第三23

 

 

脾象土,與胃合為腑(胃為水穀之腑)。

 

其經足太陰(太陰,脾之脈也),與足陽明為表裡(陽明胃脈)。

 

其脈緩(緩,脾脈之大形也),其相夏三月(火王土相),王季夏六月,廢秋三月,囚冬三月,死春三月。

 

其王日戊己,王時食時、日;困日壬癸,困時人定、夜半;其死日甲乙,死時平旦、日出(並木時也)。

 

其神意,其主味,其養肉,其候口,其聲歌,其色黃,其臭香,其液涎,其味甘,其宜辛,其惡酸。

 

脾俞在背第十一椎,募在章門(季肋端是)。

 

胃俞在背第十二椎,募在太倉。

 

上新撰。

 

脾者土也。

 

敦而福,敦者,濃也,萬物眾色不同(脾主水穀,其氣微弱,水穀不化。

 

脾為土行,王於季夏,土性敦濃,育養萬物,當此之時,草木備具、枝葉茂盛,種類眾多,或青、黃、赤、白、黑色,各不同矣),故名曰得福者廣(土生養萬物,當此之時,脾則同稟諸臟,故其德為廣大)。

 

萬物懸根住莖,其葉在巔, 蜚蠕動, 喘息,皆蒙土恩(懸根住莖,草木之類也。

 

其次則蛾蚋幾微之蟲,因陰陽氣變化而生者也。

 

喘息,有血脈之類也。

 

言普天之下,草木昆蟲,無不被蒙土之恩福也)。

 

德則為緩,恩則為遲,故令太陰脈緩而遲,尺寸不同(太陰脾也,言脾王之時脈緩而遲。

 

尺寸不同者,尺遲而寸緩也)。

 

酸鹹苦辛,大(一作太)沙(一作涉,又作妙)而生,互行其時,而以各行,皆不群行,盡可常服(肝酸、腎咸、心苦、肺辛澀皆四臟之味也。

 

脾主調和五味以稟四臟,四臟受味於脾,脾王之時,其脈沙一作涉,又作妙,達於肌肉之中,互行人身軀,乃複各行,隨其四肢使其氣周匝,榮諸臟腑,以養皮毛,皆不群行至一處也。

 

故言盡可常服也)。

 

土寒則溫,土熱則涼(冬陽氣在下,土中溫暖。

 

夏陰氣在下,土中清涼。

 

脾氣亦然)。

 

土有一子,名之曰金,懷挾抱之,不離其身,金乃畏火,恐熱來熏,遂棄其母,逃歸水中,水自金子,而藏火神,閉門塞戶,內外不通,此謂冬時也(陽氣在中,陽為火行,金性畏火,故恐熏之,金歸水中而避火也。

 

母子相得益盛。

 

閉塞不通者,言水氣充實,金在其中,此為強固,火無複得往克之者,神密之類也)。

 

土亡其子,其氣衰微,水為洋溢,浸漬為池(一作其地)。

 

走擊皮膚,面目浮腫,歸於四肢。

 

(此為脾之衰損。

 

土以防水,今土弱而水強,故水得陵之而妄行)。

 

愚醫見水,直往下之,虛脾空胃,水遂居之,肺為喘浮(脾胃已病,宜扶養其氣,通利水道。

 

愚醫不曉而往下之,此為重傷,水氣遂更陵之,上侵胸中,肺得水而浮,故言喘浮)。

 

肝反畏肺,故下沉沒(肺金肝木,此為相克,肺浮則實,必複克肝,故畏之沉沒於下)。

 

下有荊棘,恐傷其身,避在一邊,以為水流(荊棘,木之類。

 

肝為木,今沒在下則為荊棘。

 

其身,脾也。

 

脾為土,土畏木,是以避在下一邊,避木也。

 

水流者,水之流路也。

 

土本克水而今微弱,又複觸木,無複製水,故水得流行)。

 

心衰則伏,肝微則沉,故令脈伏而沉(心火肝木,火則畏水而木畏金,金水相得,其氣則實,克於肝心,故令二臟衰微,脈為沉伏也)。

 

工醫來占,因轉孔穴,利其溲便,遂通水道,甘液下流。

 

亭其陰陽,喘息則微,汗出正流。

 

肝著其根,心 氣因起,陽行四肢,肺氣亭亭,喘息則安(轉孔穴者,諸臟之榮並轉治其順。

 

甘液,脾之津液。

 

亭其陰陽,得複其常所,故榮衛開通,水氣消除,肝得遠著其根株。

 

肝心為母子,肝著則心氣得起,肺氣平調,故言亭亭,此為端好之類)。

 

腎為安聲,其味為咸(肺主聲,腎為其子,助於肺,故言安聲。

 

鹹,腎味也)。

 

倚坐母敗, 臭如腥(金為水母,而歸水中,此為母往從子,脾氣反虛,五臟由此而相克賊,倚倒致敗宅 臭而腥,故云然也)。

 

土得其子,則成為山。

 

金得其母,名曰丘矣。

 

上四時經。

 

黃帝曰︰四時之序,逆順之變異也,然脾脈獨何主?岐伯曰︰脾者土也,孤臟以灌四旁者也。

 

曰︰然則脾善惡可得見乎?曰︰善者不可得見,惡者可見。

 

曰︰惡者何如?曰︰其來如水之流者,此謂太過,病在外;如鳥之喙,此謂不及,病在中。

 

太過則令人四肢沉重不舉;其不及,則令人九竅壅塞不通,名曰重強。

 

脾脈來而和柔相離,如雞足踐地,曰平。

 

長夏以胃氣為本。

 

脾脈來實而盈數,如雞舉足,曰脾病。

 

脾脈來堅兌,如鳥之喙,如鳥之距,如屋之漏,如水之溜,曰脾死。

 

真脾脈至,弱而乍疏乍散(一作數),色青黃不澤,毛折,乃死。

 

長夏胃微濡弱,曰平。

 

弱多胃少,曰脾病;但代無胃,曰死。

 

濡弱有石,曰冬病;石甚,曰今病。

 

脾藏榮,榮舍意,愁憂不解則傷意,意傷則悶亂,四肢不舉,毛悴色夭,死於春。

 

六月季夏建未,坤未之間土之位,脾王之時。

 

其脈大阿阿而緩,名曰平脈。

 

反得弦細而長者,是肝之乘脾,木之克土,為賊邪,大逆,十死不治。

 

反得浮(《千金》浮作微),澀而短者,是肺之乘脾,子之扶母,為實邪,雖病自愈。

 

反得洪大而散者(《千金》作浮大而洪),是心之乘脾,母之歸子,為虛邪,雖病易治。

 

反得沉濡而滑者,腎之乘脾,水之陵土,為微邪,雖病即瘥。

 

脾脈萇萇而弱(《千金》萇萇作長長),來疏去數,再至,曰平;三至,曰離經,病;四至,脫精;五至,死;六至命盡,足太陰脈也。

 

脾脈急甚,為瘈瘲 ;微急,為脾中滿,食飲入而還出,後沃沫。

 

緩甚,為痿厥;微緩,為風痿,四肢不用,心慧然若無病。

 

大甚,為擊仆;微大,為痞氣,裹大膿血,在腸胃之外;小甚,為寒熱;微小,為消癉。

 

滑甚,為頹癃;微滑,為蟲毒蛔,腸鳴熱。

 

澀甚,為腸頹;微澀,為內潰,多下膿血也。

 

足太陰氣絕,則脈不營其口唇。

 

口唇者,肌肉之本也。

 

脈不營則肌肉濡,肌肉濡則人中滿,人中滿則唇反,唇反者肉先死。

 

甲篤乙死,木勝土也。

 

脾死臟,浮之脈大緩(一作堅),按之中如覆杯,,狀如搖者,死。

 

(一云 狀如炙肉)上《素問》《針經》、張仲景。

評分

參與人數 1銀幣 +1 金幣 +1 收起 理由
文昌 感謝發帖!

查看全部評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1-26 17:21 , Processed in 0.406250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