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2098|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金匱要略淺注 卷一 中風歷節病脈証並治第五】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作者
發表於 2012-8-19 17:26:07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金匱要略淺注 卷一 中風歷節病脈証並治第五



(中風之病,內經論之甚詳,而讀者每苦不得其要,且多與痺合論,同中之異,更不可以不辨。)夫風之為病,(中人徹於上下,故)當半身不遂,或(著於一處。)但臂不遂者,此(不為風而)為痺,(此風與痺之大分別也。然風從虛入,熱從風發,故診其)脈(虛為)微而(熱為)數,(可以一言定之曰。)中風(既成之証)使然,(若未中之前,國中之頃,則不盡然也。)

此一節先辨風與痺之殊,後之脈微而數中風使然八字,提出中風之大綱,如大海行舟,茫茫無際,中按羅經,以定子午,則所向自無差錯。余注之曰:風從虛入,指陽虛而言也。

陽字指太陽而言,太陽虛,則不能衛外而為固,故脈微,余又注之曰,熱從風發,以其人素有內熱,而風中之,風為陽邪,內熱外風,風火交煽,故脈數,學人當知此八個字,是大慈大悲菩薩,立於雲端指示,以下止有四方,首方則為國中時邪未侵心者,示一堵塞法,次方為既中後邪已入心為癱癇者,示一下熱法,三方為邪已入心,病如狂狀者,示一表裡兼治法,四方為風攻於頭而不去,示一外治法,細繹方意,無非著眼於少陰,少陰兼手足而言,寒從水化而歸於下,以足少陰為主,風從火化而歸於上,以手少陰為主,知其真証,便得真方。

學人當於引而不發之中,得其躍如之妙。

(雖然,風從虛入,虛則脈微,熱從風發,熱則脈數,此為風証之既成,從少陰而化熱者言之也。若論其初,風不挾寒,則為和風,唯其挾寒,則傷人甚速,始傷皆由營衛,心營肺衛,必以寸口為憑,若中風而偏於寒者。)寸口脈浮而緊,緊則為寒,浮則為虛,寒虛相搏,邪在皮膚,(正不足而邪乘之也。

氣行脈外,血行脈中,浮而有餘者,必沉而不足,故以)浮者(斷為)血虛,(血虛則無以充皮膚而養絡,故)絡脈空虛,(又無以循常度以御邪,故)賊邪不瀉,或左或右,邪氣(所傷,則筋脈不用而)反緩,(無邪之處,則其)正氣(獨治而)即急,正氣引邪,(其口目) 僻不遂,(左 者邪反在右,右 者邪反在左,不可不知也。

雖然,或左或右,則有邪正緩急之殊,而為表為裡。

亦有經絡臟腑之別,若)邪在於絡,(絡邪病表,故)肌膚不仁,邪在於經,(經邪病裡。)即(筋骨)重(滯而)不勝,邪入於腑,(則胃腑燥熱,其支脈絡心,大妨神氣之出入。)即不識人,邪入於臟,(心腎二臟,俱連舌本,臟氣厥而不至舌下,故)舌即難言,(且廉泉亦開。)口(必)吐涎。此為初病中風之偏於寒者,而詳其証之遞深也。

師未出方,徐忠可云:節下侯氏黑散即次之,疑系此証之方,然余謂四肢煩重,心中寒甚者為的劑,若風火交煽,喻嘉言取用驅風至寶膏甚妙,方用防風二兩半白朮一兩半芍藥二兩半芒硝五錢生石膏一兩滑石三兩當歸二兩半黃芩一兩甘草二兩大黃五錢連翹五錢川芎三兩半麻黃五錢天麻一兩山梔子五錢荊芥五錢黃柏五錢桔梗一兩薄荷五錢熟地黃一兩羌活一兩人參一兩全蠍五錢細辛五錢黃連五錢獨活一兩,共二十六味為末,煉蜜丸彈子大,每服一丸,細嚼,茶酒任下,臨臥服,但此方醫者病患,或疑其散,或疑其攻,或疑其雜,往往不肯服而死。

蓋有命焉,不可強也。

呂純陽大丸更效。

又按、風中經絡與腑者,可用驅風至寶膏,若入臟,最防迸入於心,宜用侯氏黑散。於驅補之中,行其堵截之法,至於風引湯,按法用之,無往不利。

侯氏黑散

治大風,四肢煩重,心中惡寒不足者,(外台治風癲 此方主補虛以熄其風)

菊花(四十分) 白朮 防風(各十分) 桔梗(八分) 黃芩(五分) 細辛乾薑 人參 茯苓 當歸 川芎 牡蠣 礬石 桂枝(各三分)

上十四味,杵為散,酒服方寸匕,日一服,初服二十日,溫酒調服,禁一切魚肉大蒜,常宜冷食,六十日止,即藥積腹中不下也。

熱食即下矣。

冷食自能助藥力。

徐忠可云:此為中風家挾寒而未變熱者治法之準則也。

謂風從外入,挾寒作勢,此為大風,証見四肢煩重,豈非四肢為諸陽之本,為邪所痺,而陽氣不運乎!

然但見於四肢,不猶愈體重不勝乎!

証又見心中惡寒不足,豈非漸欲凌心乎!

然燥熱猶未乘心,不猶愈於不識人乎!

故侯氏黑散用參苓歸芎,補其氣血為君,菊花白朮牡蠣,養肝脾腎為臣,而加防風桂枝,以行痺著之氣,細辛乾薑,以驅內伏之寒,兼桔梗黃芩,以開提肺熱為佐,礬石所至,除濕解毒,收澀心氣,酒力營運周身為使,庶舊風盡出,新風不受,且必為散,酒服至六十日止。

又常冷食,使藥積腹中不下。

蓋邪漸侵心,不惡熱而惡寒,其由陰寒可知,若胸中之陽不治,風必不出,(太陽之氣,行於胸中,徐氏此注,精細之至。)故先以藥填塞胸中之空竅,壯其中氣,而邪不內入,勢必外消,此即內經所謂塞其空竅,是為良工之理,若專治其表裡,風邪非不外出,而重門洞開,出而復入,勢將莫御耳。

男(元犀)按、徐氏煞此九個字,真閱歷有得之言,不可順口讀去。喻嘉言云:方中取用礬石以固澀諸藥,使之積留不散,以漸填空竅,必服之日久。

風自以漸而息,所以初服二十日,不得不用溫酒調下,以開其痺著,以後則禁諸熱食。惟宜冷食,如此再四十日,則藥積腹中不下,而空竅塞矣。

空竅填則舊風盡出,新風不受矣。

蓋礬惟得冷即止,得熱即行,故囑云熱食即下矣。冷食有能助藥力,抑何用意之微耶。

愚按、風家挾寒,雖未變熱,而風為陽邪,其變甚速,觀此方除熱之品,與祛寒之品並用,可見也。高明如尤在涇,尚有疑義,甚矣讀書之難也。

余每用此方,病家惑於人言而不敢服,輒致重証莫救,不得已遵喻嘉言法,用驅風至寶膏,或借用後卷婦人門竹葉湯,一日兩服多效,然亦有不得不用此散者,亦必預製以送,不明告其方,以杜庸俗人之論說也。

(又有中風而偏於風者,亦辨其脈於寸口。)寸口脈遲而緩,遲(者,行之不及。不及)則為寒,緩(者,至而無力,無力)則為虛,營(行脈中,沉而見)緩則為亡血,衛(行脈外,浮而見)緩則為中風,(然營衛俱在膚表與肌腠,尚未中經也。若)邪氣中經。

(營衛氣弱,津血凝滯。)則身癢而癮疹,(若)心氣不足,邪氣入中,則(邪混胸中,阻遏正氣,為)胸滿而短氣。

此為中風之偏於風者,而詳其証之遞深也。

風為陽邪,其脈主緩,師未出方,徐忠可云:此節下即以風引湯次之,疑系此証之方,余甚服其識,然與驅風至寶膏互服亦妙。

此節以遲脈 出緩脈,言遲則為寒者,以扇動之氣雖寒,而自人受之,則為陽邪。故分疏營衛二句,單承緩而不言遲,則可知其所獨重矣。

風引湯

除熱癱癇,(此方主清熱以除其風)

大黃 乾薑(愚按應減半用) 龍骨(各四兩) 桂枝 甘草 牡蠣(各二兩愚按此品應加倍) 寒水石 滑石 赤石脂 白石脂 紫石英 石膏(各六兩)

上十二味杵,粗篩,以韋囊盛之,取三指撮,井花水三升,煮三沸,溫服一升,治大人風引,小兒驚癇瘈瘲,日數發,醫所不療,除熱方,巢氏云:腳氣宜風引湯。

徐忠可云:風邪內迸,則火熱內生,五臟亢甚,迸歸入心,故以桂甘龍牡,通陽氣安心腎,為君,然厥陰風木,與少陽相火同居,火發必風生,風生必挾木勢侮其脾土。

故脾氣不行,聚液成痰,流注四末,因成癱瘓,故用大黃以蕩滌風火濕熱之邪,為臣。隨用乾薑之止而不行者以補之,為反佐。

又取滑石石膏,清金以伐其木,赤白石脂。濃土以除其濕,寒水石以助腎水之陰,紫石英以補心神之虛,為使,故大人小兒風引驚癇,皆主之,何後世以為石藥過多而不用,反用腦麝以散真氣,花蛇以增惡毒耶。

愚按、用前方而尚恐其不及者,宜黃連阿膠湯,從少陰之本以救之,餘熱不除,虛羸少氣,近於痿証者,以竹葉石膏湯清補之,二方如神。

按喻嘉言云:本文有正氣引邪, 僻不遂等語,故立方即以風引名之。

(更有)防己地黃湯,治(風迸入心,風乘火勢,火藉風威,其)病如狂狀,妄行。獨語不休,(熱迸於內,而外反)無熱,(浮為風之本脈,而風火交煽。)其脈(益)浮,此亦風迸入心之治法也。徐靈胎云:此方他藥輕而生地獨重,乃治血中之風也。

此等法最宜細玩,愚按、金匱書寥寥數語,讀者疑其未備,然而所包者廣也。中風以少陰為主,此節言風迸手少陰之証,出其方治,曰病如狂狀,妄行,獨語不休者。蓋以手少陰心火也。

陽邪迸之,則風乘火勢,火借風威,其見証無非動象,曰無熱者,熱歸於內,外反無熱,即傷寒論桂枝二越婢一湯証,外無大熱之例也。

曰其脈浮者,風火屬陽之本象也。

然有正面,即有對面,手足少陰,可一而二之,實二而一之者也。

考之唐宋後各家之論中風,曰昏迷不醒等証,其不為狂狀可知也。

曰猝倒口噤等証,其不為妄行獨語可知也。

曰面如 朱,可知寒盛於下,格陽於上,不能無熱也。

曰冷汗不止,可知其四肢厥逆,不止無熱也。

曰脈脫,曰無脈。

又將何以言浮乎!

蓋以足少陰腎水也。

陰邪迸之,則寒水相遭,寒冰徹骨,其見証無非靜象,方書用三生飲一兩,薛立齋又加人參一兩者。

蓋指此也。

若痰涎如涌,三因白散可用,真陽上脫,氣喘痰鳴,黑錫丹可用。

凡此皆為四逆証之例,究非中風之本証,其証散見於傷寒論中,金匱辟之於中風門外。

所以示立法之純也。

防己地黃湯方防己 甘草(各一分) 桂枝 防風(各三分)

上四味,以酒一杯漬之,絞取汁,生地黃二斤, 咀蒸之,如斗米飯久,以銅器盛藥汁,更絞地黃汁,和分再服,(按,此方表裡兼治,後人驅風至寶膏方,從此方悟出。)

頭風摩散方大附子(一枚) 鹽(等分)

上二味為散,沐了,以方寸匕摩疾上,令藥力行。

此言偏頭風之治法也。

附子辛熱以劫之,鹽之鹹寒以清之,內服恐助其火,火動而風愈乘其勢矣。

茲用外摩之法,法捷而無他弊,且軀殼之病,內經多用外法,如馬膏桑鉤,及熨法皆是,今人不講久矣。

愚按、中風,大証也。

內經與風痺風懿等証並論,讀者莫得其要,後世主火主氣主血主痰主虛,紛紛不一,而且以真中類中分門,張景岳又以非風另立一門,而中風究系何病,究用何方,茫然無據,每致患者十難救一,今讀金匱此論,以風字專指八方之風。

中字從外入內,如矢之射人一般,病從太陽而起,在外在腑者為淺,在內在臟者為深,迸於少陰者為較重,何等明亮,何等直捷,何等精粹,間有言之未盡者,余於小注總注,遵先生之大旨而補之,庶無駁而不純,偏而不舉之憾,其云邪在於絡二句,言絡邪病表,在六經之表也。

其云邪在於經二句,言經邪病裡,在六經之裡也。

其云邪入於腑,即不識人二句,腑指陽明之胃腑也。

其云邪入於臟,舌即難言二句,臟指少陰之臟也。

均以風引湯為主,余又以驅風至寶膏佐之,本卷附方,亦可消息而借用之,但不可令喧客奪主耳,而第一方侯氏黑散,為逐風填竅之神劑,凡中風証初患未經變熱者宜之。

病後尤賴以收功,免致再患,為終身之廢疾,金匱論只七節,方只四首,其實論外有論,方外有方,所貴讀者之善悟也。

江西喻嘉言喜讀仲景書,著醫門法律,全錄金匱原文,而參以時說,以致奪朱亂雅,其中有彼善於此者,如資壽解語湯,治中風脾緩,舌強不語,半身不遂等症,方用防風炮附子天麻酸棗仁各一錢,肉桂羚羊角各八分,羌活甘草各五分,水煎,入竹瀝二匙,薑汁一滴服。

又於此方去羌活,加熟地黃枸杞子菊花胡麻仁天門冬,治腎虛風入不語,以少陰脈縈舌本也。

又補錄地黃飲子方,治舌喑不能言。

足廢不能用,以腎虛氣厥不至舌下,方用熟地黃巴戟天山茱萸肉蓯蓉石斛炮附子五味子白茯苓石菖蒲遠志肉桂麥冬各五分,加生薑五片,棗二枚,薄荷五葉,水一杯半,煎八分服,嘉言引此數方,大與金匱所論相反,後人遵其法而多誤,醫學梯階,譏其駁雜。

信不誣也。

余在直隸供職,著金匱淺注,此一証稿經三易,忽於防己地黃湯証,從對面反面處會悟,遂不禁拍案大呼曰,風為陽邪,爛熟語,大有精義,他若陰邪為病,如三生飲三因白散黑錫丹等法,當辟之於中風門外,即如加味六君子湯,嘉言注云:治四肢不舉,屬於脾土虛者,須用此以治其本,不可加入風藥,方用人參白朮茯苓甘草陳皮半夏各一錢,麥門冬三錢,薑三片,棗二枚,水二杯煎六分,加竹瀝一小盞溫服,口渴者,去半夏,加葳蕤石膏,虛甚不熱者,加附子,此亦主虛而立論,或為善後調理之法則可,若中風時,藉此湯培元氣以勝邪,亦何異於閉門而追寇哉。

(病有遞歷關節而為痛者,名曰歷節,大抵由於肝腎先虛,而心陽復鬱而起,診其兩手寸關尺之)寸口脈沉而弱,沉即主骨,弱即主筋,沉即為腎,弱即為肝,(脈象如此,肝腎之虛可知也。然人身之汗,由於心液所化,今)汗出入(浴)水中,(雖有形之水,不能直入,而無形之寒氣,從汗孔而內侵。)如水傷心,(蓋心火也。水水也。外水內火,鬱為濕熱,則病成)歷節(而)黃汗(亦時)出,(然此非中風不遂者比。)故(但)曰歷節。

此言歷節之病,明其病因,大抵寒鬱其熱,究其病源,大抵虛致邪聚也。

然汗出入水四字,言寒熱互搏,不過於最易見者示其端,惟善讀易者,可以悟其理也。

尤在涇云:此証若非肝腎先虛,則雖得水氣,未必便入筋骨,非水濕內侵,則肝腎雖虛,未必便成歷節,仲景明其委而先溯其源,以為歷節多從虛得之也。

 又云:後水氣篇中云,黃汗之病,以汗出入水中浴,水從汗孔入得之,合觀二條,知歷節黃汗,為同源異流之病,其瘀鬱上焦者,則為黃汗,其並傷筋骨者,則為歷節也。

(亦有濕熱在內,因風而成歷節者,難以一言括其病由,惟以飲酒汗出當風所致八個字,淺淺言之,人可共曉,然致之則有三,一曰在胃,胃脈取之趺陽,若)趺陽脈浮而滑,(滑本主實,今診其脈)滑則(知其)穀氣(之)實,(然則谷何以不行而實。豈非酒濕先傷之乎!浮為陽象,今診其脈)浮則(知其胃熱而)汗自出,(然則胃何以致熱,豈非風搏其濕而化熱乎!一曰在腎,腎脈取之太溪,亦謂之少陰脈,若)少陰脈浮而弱,弱則血不足,浮則為風,風血相搏,即疼痛如掣,(然則風何以得至於少陰,豈非因酒濕挾風乘之乎!一曰肥盛之人,若肥)盛(之)

人(其)脈(不滑而為)澀小,(便知因濕阻滯而)短氣,(因風作使而)自汗出。

(風濕相搏,則)歷節疼不可屈伸,(然則肥人多濕,其脈宜滑,今何以反見澀小。豈非酒濕困之乎!且汗出之後,其痛宜從汗而解,今何以汗出而疼不可忍,豈非濕而挾風乎!三証不同,而因濕熱而受風則一,可以一言斷之曰。)此皆飲酒汗出當風所致。

此節、節中分三段,皆言飲酒汗出當風,而成歷節也。

飲酒主濕熱而言,凡濕熱內盛之人,皆以飲酒例之,與上節汗出入水,俱宜活看,上節拈出水字為例,以陰邪鬱其內熱者,視諸此也。

此節拈出風字為例,以陽邪搏其濕熱者,視諸此也。

(上言脈沉而弱,沉即主骨,弱即主筋等,尚未出方,茲更申言其虛極之証,而補其方。)諸肢節疼痛,(歷節之証既成也。)身體 羸,(其虛証一望便見,而且)腳腫如脫,(氣絕於下。)頭眩短氣,(氣虛於上。)溫溫欲吐,(氣逆於中,此三焦氣血兩虛,以)桂枝芍藥知母湯主之。

此言肝腎俱虛,虛極而營衛三焦亦因之而俱病也。

徐忠可云:桂枝行陽,知芍養陰。

方中藥品頗多,獨挈此三味以名方者,以此証陰陽俱痺也。

又云:欲製其寒,則上之鬱熱已甚,欲治其熱,則下之肝腎已痺,故桂芍知附,寒熱辛苦並用而各當也。

桂枝芍藥知母湯方桂枝(四兩) 芍藥(三兩) 甘草 麻黃 附子(各二兩) 白朮 知母 防風(各四兩) 生薑(五兩)

上九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溫服七合,日三服。

(上言因虛而病歷節,既出其方治矣。而所以致虛之由,未言也。蓋致虛之由,不止一端,因虛而病,不止歷節一証,茲請更詳其病由,兼別其疑似,如飲食間)味(過)酸則(病肝而)傷筋,筋傷則(不收持而)緩,名曰泄,(過)鹹則(病腎而)傷骨,骨傷則(不能立而)痿,名曰枯,枯泄相搏,名曰斷泄,(斷泄者。)營氣(涸流而)不通,(營不通則)衛不獨行,營衛俱微,(蓋營衛者,水穀之氣,三焦受氣於水穀,而四肢秉氣於三焦,故營衛癥,則)三焦(氣乏,而)無所御,四屬(失養而)斷絕。

(由是精微不化於上,而)身體羸瘦,(陰濁全注於下,他處瘦小,而)獨足腫大,(而且)黃汗出,脛(常)冷,(此肝腎雖虛,不由於濕當風所致,不成歷節,絕無發熱之証也。)假令發熱,便為歷節也。

此承上節肝腎俱虛証,而究其致虛之由,而推展言之。

又以因虛成病,不發熱者為勞傷,而發熱者為歷節,虛同而証則不同也。

徐忠可云:歷節與黃汗最難辨,觀仲景兩言。

假令發熱便為歷節,似歷節有熱,而黃汗無熱,然仲景敘黃汗。

又每曰身熱,則知黃汗亦可有熱,總無不熱之歷節耳,若黃汗由汗出入水中浴,歷節亦有由汗出入水而水傷心,故黃汗汗黃,歷節或亦汗黃,則知歷節之汗亦有不黃,總無汗不黃之黃汗耳,若歷節言肢節疼,言疼痛如掣,黃汗不言疼痛,則知肢節痛,歷節所獨也。

若黃汗言渴,言四肢頭面腫,言上焦有寒,其口多涎,言胸中窒不能食,反聚痛,暮躁不得眠,而歷節但有足腫黃汗,則知以上証,皆黃汗所獨也。

若是者何也?

黃汗歷節,皆是濕鬱成熱。

逡巡不已,但歷節之濕,邪流關節,黃汗之濕,邪聚膈間,故黃汗無肢節痛,而歷節少上焦証也。

病歷節不可屈伸,疼痛,(上既言其証,今可補其方,以)烏頭湯主之。

尤在涇云:此治寒濕歷節之正法也。

徐忠可云:病歷節,括足腫發熱言,承上文也。

按足腫而膝脛不冷,似可加黃柏知母。

烏頭湯方

亦治腳氣疼痛不可屈伸。

麻黃 芍藥 黃 甘草(各三兩炙) 烏頭(五枚 咀以蜜三升煎服一升即無烏頭大附子亦可)

上四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納蜜煎中,更煎之,服七合,不知,盡服之。

礬石湯

治腳氣沖心。

礬石(二兩)

上一味,以漿水一斗五升,煎三五沸,浸腳良,此腳氣外治之方也。

前云疼痛不可屈伸,以烏頭湯主之,至於沖心重証,似難以外法幸功,然沖心是腎水挾腳氣以凌心,而礬能卻水,兼能護心,所以為妙,想必以烏頭湯內服後。

又以此湯外浸也。

附方

(考岐伯謂中風有四,一曰偏枯,半身不遂,二曰風痱,於身無所痛,四肢不收,三曰風懿,奄忽不知人,四曰風痺,諸痺類風狀,風懿,即該中風卒倒內,金匱不重舉。)

古今錄驗續命湯

治中風痱,身體不能自收持,口不能言,冒昧不知痛處,或拘急不得轉側。

麻黃 桂枝 甘草 乾薑 石膏 當歸 人參(各三兩) 杏仁(四十粒) 川芎(一兩五錢)

上九味,以水一斗,煮取四升,溫服一升,當小汗,薄覆脊憑幾坐,汗出則愈,不汗更服,無所禁,勿當風,並治但伏不得臥,咳逆上氣,面目浮腫。

徐忠可云:痱者,痺之別名也。

因營衛素虛,風入而痺之,故外之營衛痺,而身體不能自收持,或拘急不得轉側,內之營衛痺,而口不能言,冒昧不知痛處,因從外感來,故以麻黃湯行其營衛,乾薑石膏調其寒熱,而加芎歸參草以養其虛,必得小汗者,使邪仍從表出也。

若但伏不得臥,咳逆上氣,面目浮腫,此風入而痺其胸膈之氣,使肺氣不得通行,獨逆而上攻面目,故亦主之。

千金三黃湯

治中風,手足拘急,百節疼痛,煩熱心亂,惡寒,經日不欲飲食。

麻黃(五分) 獨活(四分) 細辛 黃 (各二分) 黃芩(三分)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溫三服,一服小汗出,二服大汗出,心熱加大黃二分,腹滿加枳實一枚,氣逆加人參三分,悸加牡蠣三分,渴加栝蔞根三分,先有寒、加附子一枚。

徐忠可云:此風入營衛肢節之間,擾亂既久,因而邪襲腎府,手足拘急,陽不運也。百節疼痛,陰不通也。

煩熱心亂,熱收於心也。

惡寒經日,不欲飲食,腎家受邪,不能交心關胃也。故以麻黃通陽開痺,而合黃 以走肌肉,合黃芩以清邪熱,獨活細辛專攻腎邪為主,而心熱腹滿氣逆悸渴,及先有寒,各立加法,為邪入內者治法之準繩也。

近效朮附湯

治風虛頭重眩,苦極,不知食味,暖肌補中,益精氣。

白朮(一兩) 附子(一枚半炮去皮) 甘草(一兩炙)

上三味銼,每五錢匕,薑五片,棗一枚,水盞半,煎七分,去滓溫服。

按喻嘉言云:經謂內奪而厥,則為風痱,仲景見成方中,有治外感風邪,兼治內傷不足者,有合經意,取其三方,以示法程,一則曰古今錄驗續命湯,治營衛素虛而風入者,再則曰千金三黃湯,治虛熱內熾而風入者,三則曰近效朮附湯,治風已入臟,脾腎兩虛,兼諸痺類風狀者,學人當會仲景意,而於淺深寒熱之間,以三隅反矣。

崔氏八味丸

治腳氣上入,少腹不仁。

乾地黃(八兩) 山茱萸 山藥(各四兩) 澤瀉 茯苓 牡丹皮(各三兩)

附子(一枚) 桂枝(一兩)

上八味末之,煉蜜丸梧子大,酒下十五丸,日再服,(按宜服三錢)

按、漢之一兩,今之三錢零,此方附子用一枚,計今之法馬,重應一兩,此方地黃應用二兩六錢六分,山藥山茱萸應用一兩三錢三分,澤瀉茯苓丹皮應用一兩,桂枝應用三錢三分,附子一枚應用一兩,今人分兩多誤,今特核正,如若多用,照此遞加。

千金越婢加朮湯

治內極熱則身體津脫,腠理開,汗大泄,厲風氣,下焦腳弱。

麻黃(六兩) 石膏(半斤) 生薑(二兩) 甘草(二兩) 白朮(四兩)

大棗(十五枚)

上六味,以水六升,先煮麻黃,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分三服,惡風加附子一枚,(炮)

評分

參與人數 1銀幣 +1 金幣 +1 收起 理由
文昌 感謝發帖!

查看全部評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4-9-20 13:42 , Processed in 0.248031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