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294|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台灣學者新發現 壽命受特定遺傳基因影響】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作者
發表於 2012-5-27 16:31:00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台灣學者新發現 壽命受特定遺傳基因影響

 

國立陽明大學生科系暨基因體所副教授蔡亭芬研究發現,CISD2基因調控哺乳動物壽命長短,這項老化生物醫學的重大發現,榮登最新一期國際知名期刊「基因與發育」。


這項研究由行政院國科會和教育部共同支持,參與研究的團隊還包括國家衛生研究院、長庚大學與東吳大學,陽明大學今天舉行記者會,分享研究成果。


蔡亭芬表示,長期觀察基因剔除鼠發現,當基因CISD2缺失時,粒線體會破損,因而傳遞細胞能量的分子 (ATP)供應不足,導致肌肉萎縮、神經退化,進而出現視力退化、毛髮蒼白、骨質疏鬆、皮膚鬆弛等老化現象。


她指出,未來將進行人類基因CISD2表現量增加的相關研究,研究結果應有助於人類抗老化與延長壽命。她並建議,不想提早老化的人,少吃肉,多吃蔬菜、水果,能增加基因CISD2的表現量,預防老化發生。


蔡亭芬表示,這次研究發現是意外的結果。

 

美國哈佛大學在2001年對100多戶長壽家族做分析,發現人類第四號染色體上可能有決定人類長壽與否的基因存在。


她說,陽明大學的研究團隊原本在定序第四號染色體,找尋發生肝癌相關基因,卻意外發現基因CISD2就在長壽的染色體區域內。

 

研究還發現,基因CISD2在演化上被高度保留,低等動物 (如果蠅)到高等動物 (如人類)的生物都有這個基因。


另外,研究也發現,基因CISD2突變會引發第二型「Wolfram氏症候群」,這是一種罕見的隱性神經退化遺傳疾病,臨床診斷包括幼年型糖尿病 (平均發病年齡為6歲)、視神經萎縮 (平均發病年齡為11歲)及早死 (平均壽命為30歲)等症狀。


「Wolfram氏症候群」依不同致病基因分為基因WFS1突變與基因CISD2突變兩型,前者會導致細胞內質網病變;後者會引發細胞內的粒線體功能失調,導致視神經退化、眼盲、葡萄糖敏感、胰島素分泌缺失等病狀。


陽明研究團隊未來會以基因剔除鼠研究作為疾病動物模式,了解「Wolfram氏症候群」第二型的病理形成過程,並找尋可能的治療方法。

 

 

引用:http://tw.myblog.yahoo.com/jw!av4rX5qaFRvqnFIgNq2cCIan/article?mid=885

評分

參與人數 1財富 +2400 收起 理由
文昌 感謝發帖!

查看全部評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4-9-22 19:34 , Processed in 0.109377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