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八宿是中國古代天文學】
中國古代天文學家為了比較日、月、五星的運動而選擇鄰近天赤道附近的星象,劃分成28個不同大小的部分,每一部分就叫作一「宿」,作為觀測時的標誌。
我國古代就是依據每宿星象的出沒和中天(位於頭頂時)的時刻來判斷季節,甚至在編製的曆法中劃分24節氣,和推算日、月、五星位置的標準。
法國天文學家德爾普指出,28宿的星區劃分已明確地預示了今日劃分星空區域的精密方法。依據《呂氏春秋》所記載28宿建構形成的初期目的,是為了觀測月亮的周期運動。
由於古代僅憑肉眼直接觀測選取28宿,為了測定天體的明確位置,所以都必需在各宿中選取一顆較明亮的星作為測量的標準,這顆被選定的星稱之為「距星」 。
由西向東相鄰兩宿的距星「赤經差」,稱為此宿(位處西側者)的「赤道距度」(簡稱為距度)。
在赤道座標系中,天體的位置是用「去極度」和「入宿度」來表示。
天體和赤道的角距離叫做「赤緯」,所謂的去極度是指天體與北極的角度,相當於現代的「90度減去緯度」。
而入宿度是指該天體與它西側相鄰的距星的赤經差,所以我國古代的赤道座標系統的赤經起算點不是一個而是28個。
28宿的距星雖然選定了,但由於「歲差」的原因,各宿的距度會緩慢地變化,古人不明白此道理,只好被動地改變新的距度標準值。
關於28宿的起源時代,有人認為是在周代初,而據考證,1978年湖北省隨縣擂鼓墩發掘的戰國早期(約公元前433年)曾侯乙墓中,有一個將28宿和4象繪在一畫面上,中央並寫了一個篆文粗體「斗」字的漆蓋圖(圖4)。
足見公元前5世紀,當時28宿已經是相當普及的一種天文知識。
二十八宿分佈在天球赤道帶和黃道帶附近,根據它們所處的方位劃分成四大天區,並用四種動物命名叫做四象,分別是:
東方蒼龍:包括角、亢、氐、房、心、尾、箕;
北方玄武:包括斗、牛、女、虛、危、室、壁;
西方白虎:包括奎、婁、胃、昴、畢、觜、參;
南方朱雀:包括井、鬼、柳、星、張、翼、軫。
二十八宿在天上的佔地有大有小。
最大的井宿所佔的赤經範圍有三十三度,而最小的觜宿、鬼宿只有一、二度,而且由於歲差的影響,各宿佔據的地盤會隨著時間發生變化。
例如觜宿在古代有六度,而到了清代,它的地盤幾乎完全被參宿吞併了。
28宿記憶口訣
辰戌丑未四庫方,中宮所在寄五黃。
七曜列宿分野在,識得此處即登堂。
青龍鎮東角亢臨,氐房二宿隨後行。
三曜心尾箕定位,七星佈列自分明。
朱雀位在離火方,井鬼逆行柳星張。
翼軫祿旺冠帶處,昭回七曜向炎陽。
西方七宿白虎停,奎婁行自金氣餘。
胃昴兩者依序佈,畢觜參宿申宮居。
玄武起處是斗牛,女虛危室一倂求。
壁在真水冠帶處,北方星宿自優游。
引用:http://tw.myblog.yahoo.com/cjjs-tw/article?mid=8046&prev=8049&next=7967&l=f&fid=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