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鈣磷失衡 慢性腎病殺手】
更新日期:2010/09/10 00:47 【記者蔡清欽/台南報導】
慢性腎臟病幾乎已經是我國國病之一,台灣末期腎病變其盛行率與發生率,皆是世界第一名,其中慢性腎臟病盛行率高達11.93%,成大醫院腎臟科醫師張育誌指出,慢性腎臟病鈣磷的失衡,會引起重大病變,甚至死亡,可說是慢性腎臟病人的殺手。
44歲的長期血液透析患者,因近幾日意識況狀變差轉至成大醫院急診求診,入院時除發現鈣高達13.3mg/dl、磷5.9mg/dl,另發現全身有多處在胸部、手肘、手指、兩側髖關節等軟組織處有腫瘤般的「鈣質沉著」,全身皮膚多處出現代謝性表皮鈣化;
病患住院後積極以低鈣濃度血液透析、多種降鈣藥物注射及口服降磷劑的處理,然住院中仍於鼠蹊部及下肢出現多處因血管鈣化,造成缺血性壞死及感染,最後病人因嚴重敗血性休克去世。
健保局資料也指出長期洗腎的病人僅占總人口數的0.15%,但卻消耗掉7%的健保費用。慢性腎臟病之所以造成這麼沉重的醫療負擔,皆是因為多樣的致病原因如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慢性發炎與鈣磷的失衡,進而引發多重的併發症甚至死亡。
鈣磷的失衡在腎臟病第四期時會變得明顯,其中磷離子在體內的累積在疾病的進程中扮演中樞性的角色。
在幾個國外的大型研究中發現,在慢性腎臟病或末期腎衰竭的族群中,高磷血症跟所有原因死亡率、心血管問題、猝死及感染皆有密切相關。
而高磷血症一旦出現,便會引起低鈣血症,進而引發次級副甲狀腺素亢進;
鈣磷倘若持續失衡,便會加速鈣磷結合沉積在全身的軟組織與血管壁上,隨著疾病進程的繼續而導致冠狀動脈疾病、心肌缺氧、心臟衰竭、腦血管疾病以及全身軟組織轉移性鈣化,最嚴重的情況,病人會出現腫瘤般的鈣質沉著,可能致死。
張育誌醫師說,在治療方面,除了控制慢性腎臟病的持續進展外,首先須減少高磷食物的攝取,如豆類、五穀類、酵母與奶製品以外,給予足量的透析治療與口服降磷藥物的使用皆可有效控制高磷血症。
引用: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100910/128/2cr78.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