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890|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溫病條辨 中焦篇 濕傷脾胃兩陽,既吐且利51】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作者
發表於 2012-8-13 23:14:00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溫病條辨 中焦篇 濕傷脾胃兩陽,既吐且利51

 

 

濕傷脾胃兩陽,既吐且利,寒熱身痛,或不寒熱,但腹中痛,名曰霍亂,寒多,不欲飲水者,理中湯主之。

 

熱多,欲飲水者,五苓散主之。

 

吐利汗出,發熱惡寒,四肢拘急,手足厥逆,四逆湯主之。

 

吐利止而身痛不休者,宜桂枝湯小和之。

 

按霍亂一証,長夏最多,本於陽虛寒濕凝聚,關系非輕,傷人於頃刻之間,奈時醫不讀《金匱》,不識病源,不問輕重,一概主以藿香正氣散,輕者原有可愈之理,重者死不旋踵;更可笑者,正氣散中加黃連、麥冬,大用西瓜治渴欲飲水之霍亂,病者豈堪命乎﹗瑭見之屢矣。

 

故將采《金匱》原文,備錄於此,胃陽不傷不吐,脾陽不傷不瀉,邪正不爭不痛,營衛不乖不寒熱,以不飲水之故,知其為寒多;主以理中湯(原文系理中丸,方後自注云︰然丸不及湯。

 

蓋丸緩而湯速也;且恐丸藥不精,故直改從湯),溫中散寒,人參甘草,胃之守藥;白朮甘草,脾之守藥;乾薑能通能守,上下兩泄者,故脾胃兩守之;且守中有通,通中有守,以守藥作通用,以通藥作守用,若熱欲飲水之証,飲不解渴,而吐泄不止,則主以五苓,邪熱須從小便去,膀胱為小腸之下游,小腸,火腑也。

 

五苓通前陰,所以守後陰也。

 

太陽不開,則陽明不闔,開太陽正所以守陽明也。

 

此二湯皆有一舉兩得之妙,吐利則脾胃之陽虛,汗出則太陽之陽亦虛;發熱者,浮陽在外也;惡寒者,實寒在中也;四肢拘急,脾陽不榮四末;手足厥冷,中土濕而厥陰肝木來乘病者,四逆湯善救逆,故名四逆湯,人參甘草守中陽,乾薑附子通中陽,人參附子護外陽,乾薑甘草護中陽,中外之陽複回,則群陰退避,而厥回矣。

 

吐利止而身痛不休者,中陽複而表陽不和也。

 

故以桂枝湯溫經絡而微和之。

 

理中湯方 (甘熱微苦法,此方分量以及後加減法,悉照《金匱》原文,用者臨時斟酌)人參 甘草 白朮 乾薑(各三兩) 水八杯,煮取三杯,溫服一杯,日三服。

 

〔加減法〕若臍上築者,腎氣動也。

 

去朮加桂四兩,吐多者,去朮加生薑三兩,下多者還用朮。

 

悸者加茯苓二兩,渴欲飲水者,加朮足前成四兩半,腹中痛者,加人參足前成四兩半,寒者,加乾薑足前成四兩半,腹滿者,去朮加附子一枚,服湯後,如食頃,飲熱粥一升許,微自汗,勿發揭衣服。

 

五苓散方 (見前)〔加減法〕腹滿者,加濃朴、廣皮各一兩,渴甚面赤,脈大緊而急,扇扇不知涼,飲冰不知冷,腹痛甚,時時躁煩者,格陽也。

 

加乾薑一兩五錢(此條非仲景原文,余治驗也)。

 

百沸湯和,每服五錢,日三服。

 

四逆湯方 (辛甘熱法,分量臨時斟酌)炙甘草(二兩) 乾薑(一兩半) 生附子(一枚,去皮) 加人參(一兩) 水五茶碗,煮取二碗、分二次服。

 

按︰

 

原方無人參,此獨加人參者,前條寒多不飲水,較厥逆尚輕,仲景已用人參;此條諸陽欲脫,中虛更急,不用人參,何以固內,柯韻伯傷寒注云︰仲景凡治虛証,以裡為重,協熱下利,脈微弱者,便用人參;汗後身痛,脈沉遲者,便加人參,此脈遲而利清穀,且不煩不咳,中氣大虛,元氣已脫,但溫不補,何以救逆乎﹗

 

觀茯苓四逆之煩躁,且以人參;況通脈四逆,豈得無參,是必有脫落耳,備錄於此存參。

評分

參與人數 1銀幣 +1 金幣 +1 收起 理由
文昌 感謝發帖!

查看全部評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2-23 15:17 , Processed in 0.089838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