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437|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解表藥-豆鼓】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作者
發表於 2012-8-13 00:20:33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解表藥-豆鼓

 

豆鼓 [藥用] 本品為豆科植物大豆黑色的種子(即黑大豆),經加工發酵而成。

 

[性味與歸經] 辛、甘、微苦,寒(因炮製方法不同,又有偏于辛微溫者)。

 

入肺、胃經。

 

[功效] 解表,除煩。

 

[臨床應用] 用於傷風感冒、發熱、惡寒、頭痛等症豆鼓的解表力較弱,用治外感表症多配合其他解表藥同用,其用於風熱、風寒,隨加工方法而異。

 

如用於感冒風熱多用清豆鼓,並配合薄荷、連翹等應用;如用於感冒風寒多用淡豆鼓,並配合蔥白等應用。

 

用於胸中煩悶、虛煩不眠等症豆鼓配山梔有除煩作用,主要用於熱病後出現的虛煩不眠、心中懊悶的病症。

 

[處方用名] 清豆鼓(用桑葉、青蒿等同制,藥性偏於寒涼,主要用於感冒風熱之症。)

 

淡豆鼓(用麻黃、紫蘇等同制,藥性偏于辛溫,可用於感冒風寒之症。)

 

炒香鼓(炒微焦後應用。上海地區藥店付淡豆鼓。)

 

 [一般用量與用法] 三錢至五錢,煎服。

 

[按語] 豆鼓未用藥物同制者,其透發力量甚弱,並無發汗作用。

 

現上海地區用的淡豆鼓都是用麻黃、蘇葉等煮汁拌入黑大豆內,再煮透發酵而成的,它的透發解表力量主要還是依靠麻黃、蘇葉的發汗作用。

 

但據報導,外地用清豆鼓較為普遍。

 

豆鼓用麻黃煎汁浸制,估計至少已有一百年以上的歷史。

 

清代《冷廬醫話》說:「吳人畏服重藥,馬元儀預用麻黃浸豆發檗,凡遇應用麻黃者,方書大黃豆卷,俾病家無所疑懼。」

 

這說明當時江南一帶病家畏懼麻黃,醫者為了不使病家有所疑懼,遂用麻黃煎湯浸豆發芽而成豆卷,當須要用麻黃表時,即以此豆卷代替。

 

當時醫者又因江西豆豉系用麻黃蒸制,就將豆鼓與豆卷並用,以代替麻黃的發表作用,於是後世有「過橋麻黃」之說,嗣後即發展成為以麻黃等汁浸制豆鼓的用法。

 

[方劑舉例] 梔子鼓湯《傷寒論》:梔子、豆鼓,治傷寒後汗吐下虛煩懊悶。

 

引自:http://www.chinesemedicine.com.hk/disc600big5/upload/viewthread.php?tid=1056&extra=page%3D1

評分

參與人數 1銀幣 +1 收起 理由
左輔 感謝發表文章。

查看全部評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4-9-20 14:53 , Processed in 0.222665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