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406|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葛根的臨床應用心得體會】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作者
發表於 2012-8-12 23:56:06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葛根的臨床應用心得體會
   

高血壓是現代常見病多發病,屬中醫“眩暈”、“頭痛”、“中風”等範疇。

 

自古多以“諸風掉眩,皆屬于肝”之說,故後世多以此說爲據,羅列方劑諸多,但不外龍膽、天麻、羚羊等平肝、鎮肝之屬。

 

筆者以爲,古代“中風”、“傷寒”統稱傷寒(見:成無己-注解傷寒論),而治傷寒之方亦不獨治傷寒。

 

高血壓病臨床以頭項痛、頭昏、眩暈或伴胸膈滿悶、嘔惡等較爲多見。

 

受張仲景之“少陽陽明並病”證治中“項背強幾幾,葛根湯主之”的啓示,余在多年臨證時曾以“葛根”爲君,輔以他藥治療諸型高血壓,每每奏效,願與同仁共同探究。

葛根,爲豆科植物葛的塊根,以春季採集,塊肥質硬,切面粗糙,充滿粉狀者爲佳。

 

具“升陽解肌,除煩止渴”的作用。《本草綱目》謂“主消渴,身大熱,熱壅胸膈作嘔吐,發散而升,風藥之性也……”。

 

正是因爲此藥之具“風藥之性”,而頭項爲三陽之巅(會),其證在上,“非風藥而不能達”,高血壓的臨床表現又大多表現爲頭目眩暈、頭痛滿等,因此,筆者在治療高血壓病中,博采衆家之說,從不拘泥于一方一藥。

 

現代藥理研究證實,葛根中所含黃酮類成份葛根素具有能夠增加腦及冠狀血管流量,從而改善微循環的作用。

一:葛根配黃芪治療氣虛型高血壓


但凡此型患者,多有面色萎黃或伴浮腫,氣虛懶言或伴乏力,頸項腰背強痛或背部負重感,自汗惡風或不惡風,甚或頭昏痛,頭眩心悸等臨床表現。

 

二藥相伍爲用,一涼一溫、一散一收,使其雖散不亂,補而不聚,相輔相成。

 

臨床上可用于頸椎病、糖尿病、心腦血管病等並發氣虛型高血壓,證見舌淡胖、邊有齒痕,脈濡或浮緩者。

 

臨證時尚須注意,用藥劑量應審時度勢,因人而異,《內經》所謂“邪以時而得……因人而變”就是這個道理。


二:葛根配黃芩治療肝膽濕熱型高血壓


除頭目眩暈、頸項、背部不適等特有症狀外,心胸煩悶或伴嘔惡氣逆、濕熱瀉痢、熱淋、身體困重、關節煩悶等也是大多高血壓患者所持有的症狀。

 

此型多見于老年患者或病久失治者,以舌淡紅、苔黃或膩、脈弦數爲證治要點。葛根得黃芩,辛散其濕,寒瀉其熱,使濕散而不留其熱,熱瀉而不滯其濕,藥味雖少而力專,可達事半功倍之效。

 

尤適于各種原發或繼發高血壓而屬此型者。


三:葛根配鈎藤治療陽虛動風型高血壓


適用于肝熱頭痛、風熱上擾、肝陽眩暈、耳鳴目赤甚或驚風抽搐等,火熱征象較爲明顯的高血壓患者。

 

鈎藤,爲息風止驚、清熱平肝之要藥,其性甘緩,《本草綱目》以爲:“足厥陰主風,手厥陰主火,驚痫眩運,皆肝風相火之病,鈎藤通心包于肝木,風靜火息,則諸證自除”。

 

二藥相伍即可防葛根之辛散太過,又可助鈎藤以甘緩急止風。

 

還可加強其清熱除煩之共性。

 

尤適于頭昏、頭暈、頭脹滿、胸膈滿悶不舒,甚或心煩不寐,舌見質淡、苔薄白或薄黃,脈浮滑或弦數者。


四:葛根配川芎治療血瘀肌痹型高血壓


川芎,爲傘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川芎的根莖。

 

自古素有血中之氣藥之美譽。

 

《本草綱目》:“芎窮,血中氣藥也,肝苦急以辛補之,故血虛者宜之;辛以散之,故氣郁者宜之……氣行血調,其病立止”。

 

二藥雖味同屬辛,但葛根其性偏涼,入脾胃(陽明)而解“肌痹”;而川芎偏溫,歸肝膽(少陽)而活血行氣。

 

一內一外,解肌而溫通經絡,可謂異曲同工,相互爲用。

 

臨床見舌質暗淡或見瘀斑,苔少或無苔,脈浮而無力或細澀者皆可取而用之。


五:葛根配黃連治療熱毒熾盛型高血壓


熱毒熾盛一證,多因濕熱蘊結或痰郁氣結等鬱久化火而致。

 

此型病人臨床多伴有全身重著難耐、煩躁不眠、目赤腫痛或耳鳴耳腫、或嘔吐或瀉痢。

 

甚或消谷善饑、煩渴多飲。再或迫血妄行所致之吐血、衄血等。

 

黃連爲苦寒之藥,入心、肝、胃、大腸經,《別錄》謂“主五髒冷熱……止大渴”。

 

《珍珠囊》“瀉心髒火……去中焦濕熱……赤眼暴發”。《本經》“主熱氣目痛”。

 

二藥共用,葛根解肌祛邪于外,黃連瀉火解毒于內,使毒邪無從適處,氣行血暢,五髒皆安,其病安有不愈?

 

臨床若見舌绛、紅,苔黃或燥或無苔,脈洪或滑數者。

 

現代之冠心病、腦梗塞、糖尿病等屬熱毒熾盛者均可加減用之。

葛根,屬手太陰脾、足陽明胃經之要藥也。

 

張仲景在其《傷寒雜病論》中,主要用于治療“項背強幾幾”。

 

“無汗惡風”多與麻黃同用,“汗出惡風”則與桂枝合用。

 

雖不見頭痛、頭暈、頭昏等症,但據筆者觀察,大多患者均兼有此症。

 

對于此證,張仲景以爲,但凡“項背強幾幾,無汗惡風者,中風表實也。

 

汗出惡風者,中風表虛也……。

 

表虛宜解肌,表實宜發汗,是以葛根(湯)發之也”。

 

又,脾胃爲津液之本,陽氣之宗,只有脾(胃)元堅固,其他髒腑才能不失濡養。

 

余以爲,使陰陽平衡,氣血調暢,才是祛病之根本目的所在。

 

此即筆者唯不取太陽、少陽而獨取陽明之大法所在。

 

宗其大法,審時度勢,潛方用藥治之備矣。

評分

參與人數 1銀幣 +1 收起 理由
左輔 感謝發表文章。

查看全部評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4-12-29 01:46 , Processed in 0.062500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