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陀再登滬 金士傑催淚上海】
中時電子報╱特派記者林采韻/上海專題報導 2011-12-05 11:24
金士傑(右)和卜學亮(左)主演的《最後十四堂星期二的課》(記者林采韻攝)。
年底滬劇場吹起「台風」,共有7劇團登陸,其中睽違上海長達7年的果陀劇場「捲土重來」備受矚目,4日由金士傑主演的《最後十四堂星期二的課》在人民大舞台完成4場演出,許多年輕觀眾慕名而來:
「只要看過電影《暗戀桃花源》,誰不認識金士傑?」幾近爆棚的熱情回應,讓果陀宣佈明年3月再加演。
帶給滬觀眾沉澱:
上海和北京是大陸劇場發展最活絡的城市,尤以上海過去十年在小資階級的支持下飛快成長,上海話劇院副總經理喻榮軍指出,單是上話每年演出場次就從200場躍升至850場,今年上演的戲碼就高達39齣,年度觀賞人口約有30萬人次。
市場的潛力,成為台灣劇團登滬的動力,但是在眾多劇碼中,選擇《最後十四堂星期二的課》出擊,因為果陀很清楚,上海的觀眾重口碑更信明星。
此劇是今年果陀在台灣的主打戲已6度加演,更重要的是,金士傑在大陸有知名度,與他同台飆戲的卜學亮,上海觀眾也因台灣偶像劇而熟識。
但《最後十四堂星期二的課》雖有「明星牌」護身,卻是一個市場不正確的題材,目前上海主要以3種形態的戲為主流:
白領戲、驚悚劇和喜劇。
《最後十四堂星期二的課》以漸涷人為題材又走情感派路線,負責引進劇碼的上海百庭文化公司總經理余大任坦承,有風險但也代表機會。
前上海戲劇學院院長榮廣潤分析,上海觀眾性子急,往往看一齣戲可能前幾分鐘就想摸透,但如今應到沈澱的時候。
上海戲劇谷總經理楊勇也說,大陸社會形態太浮躁,因此兩岸的舞台精神和演員的職業狀態有別,看完戲他笑著說,「很感動,哭了!」登陸行動更謹慎:
果陀是台灣最早破冰大陸的劇團之一,早在兩千年就嘗試搶灘,當時以蔡琴主演的音樂劇《天使不夜城》、《跑路天使》打響名號,但是大陸市場的不成熟,也讓果陀繳了不少學費。
有了之前的經驗,也讓果陀睽違7年再次登陸的計畫更為謹慎。
排除全權交給大陸演出公司辦理的模式,此次負責果陀登滬事宜的上海百庭文化,與果陀緊密合作,從場地租賃、宣傳至票務,果陀全程確實掌控。
據了解百庭從籌畫到正式運作,花了兩年在上海深耕布局,余大任指出百庭未來不僅引進果陀的戲,也希望幫助其他台灣團隊登滬。
引用:http://n.yam.com/chinatimes/arts/201112/20111205790172.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