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貫珠集 厥陰篇 厥陰諸法 瘥後諸病七條82】
傷寒陰陽易之為病,其人身體重,少氣,少腹裡急,或引陰中拘攣,熱上沖胸,頭重不欲舉,眼中生花,膝脛拘急者,燒 散主之。
陰陽易者,男子大病新瘥,尚有餘熱。
婦人與之交而得病,名曰陽易,或婦人大病新瘥,餘熱未盡。
男子與之交而得病者,名曰陰易,以陰陽相感,精氣交通,熱氣從之而傳易也,其人身體重少氣者,勞傷真氣,而熱勝之也。
少腹裡急,或引陰中拘攣。
及膝脛拘急者,精虛熱入,而脈道不通也,熱上沖胸,頭重不欲舉,眼中生花,則熱氣重蒸,而且上淆清陽矣。
大病瘥後勞復者,枳實梔子豉湯主之。
若有宿食者,加大黃如博棋子大五六枚。
大病新瘥。
血氣未復。
餘熱未盡,而強力作勞。
因復發熱者,名曰勞復,為其餘熱之氣。
因勞而外浮也。
枳實、梔子,所以下熱。
豆豉所以散熱。
蓋亦表裡之劑,而氣味輕薄,適宜於病後復發之體耳。
若有宿食者,名曰食復。
內經所謂食肉則復,多食則遺也,故於枳實梔子豉湯中少加大黃,以逐其宿食。
枳實梔子豉湯方 枳實(三枚炙) 梔子(十四枚擘) 豉(一升綿裹) 上以清漿水七升。
空煮取四升。
納枳梔,煮取二升。
下豉。
更煮五六沸,去滓,溫分再服。
覆令微似汗。
傷寒瘥已後更發熱者,小柴胡湯主之。
脈浮者,以汗解之。
脈沉實者,以下解之。
傷寒瘥已後更發熱者,不因作勞,亦未過食,而未盡之熱自從內而達於外也,故與小柴胡湯。
因其勢而解之,且人參、甘棗,可以益病後之虛。
黃芩、半夏,可以和未平之裡也。
脈浮者,邪氣連表。
汗之使之外解。
脈沉實者,邪氣居裡。
下之使從裡解,亦因其勢而利導之耳。
大病瘥後,從腰以下有水氣者,牡蠣澤瀉散主之。
大病新瘥,而腰以下腫滿者,此必病中飲水過多。
熱邪雖解,水氣不行,浸漬於下,而肌肉腫滿也。
是當以急逐水邪為法。
牡蠣澤瀉散鹹降之力居多,飲服方寸匕。
不用湯藥者,急藥緩用,且不使助水氣也。
若驟用補脾之法,恐脾氣轉滯而水氣轉盛。
寧不泛濫為患耶。
牡蠣澤瀉散方 牡蠣(熬) 澤瀉 栝蔞根 葶藶(熬) 商陸根 蜀漆(洗去腥) 海藻(洗去鹹各等分) 上七味,異搗下篩為散。
更入臼中治之。
白飲和服方寸匕。
小便利。
止後服。
大病瘥後,喜唾。
久不了了者,胃上有寒,當以丸藥溫之,宜理中丸。
大病瘥後,胃陰虛者,津液不生,則口乾欲飲。
胃陽弱者,津液不攝,則口不渴而喜唾。
至久之而尚不了了,則必以補益其虛,以溫益其陽矣。
曰胃上有寒者,非必有客氣也,虛則自生寒耳。
理中丸補虛溫中之良劑。
不用湯者,不欲以水氣資吐也。
傷寒解後,虛羸少氣。
氣逆欲吐者,竹葉石膏湯主之。
大邪雖解,元氣未復。
餘邪未盡。
氣不足則因而生痰。
熱不除則因而上逆。
是以虛羸少食,而氣逆欲吐也。
竹葉石膏湯乃白虎湯之變法,以其少氣,故加參、麥之甘以益氣,以其氣逆有飲,故用半夏之辛以下氣蠲飲,且去知母之鹹寒,加竹葉之甘涼。
尤於胃虛有熱者為有當耳。
竹葉石膏湯方 竹葉(二把) 石膏(一斤) 人參(三兩) 粳米(半升) 半夏(半升洗) 甘草(二兩炙) 麥冬(一升去心)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納粳米,煮米熟湯成。
去米,溫服一升,日三服。
病患脈已解,而日暮微煩,以病新瘥。
人強與穀,脾胃氣尚弱,不能消穀,故令微煩,損穀則愈。
脈已解者,病邪解而脈已和也。
微煩、微熱也。
解則不當復煩,而日暮微煩者,以病新瘥,不當與穀而強與之。
胃虛穀實,不能勝之,則發煩熱也。
損穀則愈者,謂不可以藥治之。
但損其穀食,則胃自和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