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1613|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傷寒總病論 卷第二 可下証(血証附)14】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作者
發表於 2012-8-12 15:36:57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傷寒總病論 卷第二 可下証(血証附)14

 

 

大法秋宜下。

 

陽明病,發熱不惡寒,汗多者,急下之。

 

凡脈沉細數,為熱在裡。

 

又兼腹滿咽乾,或口燥舌乾而渴者,或六七日不大便,小便自如,或目中瞳子不明,無外証者,或汗後脈沉實者,或下利,三部脈皆平,心下堅者,或連發汗,已不惡寒者,或已經下,其脈浮沉按之有力者,宜 大承氣湯 。

 

大黃(半兩) 濃朴(一兩) 枳實(一枚) 朴硝(半兩) 咀,以水四升,先煮濃朴、枳實至三升,下大黃,煮取一升半,去滓,下朴硝烊化。

 

每溫一盞服,利即止。

 

後服如作煮散煎,每服濃朴、枳實末共三錢,水二盞,煎一盞半,下大黃末一錢,煎一盞,絞去滓,下朴硝末一錢,烊化服之。

 

陽明與少陽合病而利,脈不負者,為順也。

 

負者,失也,互相克為負也。

 

脈滑而數者,有宿食,當下之。

 

(宜大承氣湯。陽明土,其脈大,少陽木,其脈弦,若合病,土被木賊克,更利,為胃已困。若脈不弦,為土不負。弦者,為土負,必死。)

 

脈雙弦而遲,心下堅,或脈大而緊者,陽中有陰,可下之。

 

病者煩熱汗出,如瘧狀,日晡則發潮熱者,屬陽明,其脈必實,當下之而愈。

 

病患小便不利,大便乍難乍易,時有微熱,喘冒不能臥者,有燥屎,宜下之。

 

傷寒,若吐下後,不解,不大便五六日以上,至十餘日,日晡則發潮熱,不惡寒,獨語如見鬼狀。

 

若劇者,發則不識人,循衣妄撮,(常見有此撮空候,故改之。)

 

惕而不安,微喘直視,脈弦者生,脈澀者死;微者,但發熱譫語,可下之。

 

一服利,止後服。

 

過經譫語者,可下之。

 

病患不大便五六日,繞臍痛,煩躁,發作有時,此有燥屎,故不大便,可下之。

 

(以上並宜大承氣湯。)

 

太陽病未解,其脈陰陽俱停者,必先振栗汗出而解。

 

陽微者,先汗之而解;陰實者,先下之而解。

 

下之,宜 大柴胡湯 。

 

柴胡(四兩) 黃芩 芍藥(各一兩半) 枳實(二枚) 生薑(二兩半) 半夏(一兩一分)大棗(六個) 大黃(一兩) 咀,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再煎,每溫一盞服。

 

因下之後,潮熱而微利者,此醫以丸藥下之,非其治也。

 

而有表証,仍胸膈滿而嘔者,先服小柴胡湯,後服大柴胡湯。

 

(小柴胡湯在和表証中。)

 

傷寒發熱,汗出不解,心中痞硬,嘔吐下利者,大柴胡湯主之。

 

傷寒十餘日,結熱在裡,往來寒熱者,宜大柴胡湯。

 

陽明病,譫語,發潮熱,脈滑疾者, 小承氣湯 主之。

 

大黃(二兩) 濃朴(一兩) 枳實(二枚) 咀,水二升半,煎至八合,去滓,放溫時飲一盞,以利為度。

 

凡大便秘悶,恐有表証者,但少少飲之,微下為度,不可飲多,恐大泄利也。

 

虛弱人可作煮散煎服。

 

太陽病,若吐下發汗後,微煩,小便數,大便難者,與小承氣湯利之則愈。

 

(此太陽陽明証也。)

 

下利譫語者,有燥屎也,宜小承氣湯。

 

初一服,譫語止;若更衣者,停後服,不爾,盡與之。

 

(更衣即登廁也,非顏師古注《漢書》更衣之義。《集驗方》痔有更衣挺出,頗妨于更衣,更衣出清血,故以知之。)

 

陽明病,不吐不下,心煩者,可與調胃承氣湯。

 

(方在太陽証中。)

 

發汗後,惡寒者,虛也;不惡寒,但熱者,實也,當和胃氣,宜調胃承氣湯。

 

傷寒十三日,過經譫語者,此有熱,當以湯下之。

 

若小便利者,大便當硬,反下利而脈調和者,知醫以丸藥下之,非其治也。

 

若自下利者,脈當微厥;今反和者,為內實也,宜調胃承氣湯。

 

太陽病,過經十餘日,心下溫溫欲吐而胸中痛,大便反溏,腹微滿,郁郁微煩。

 

此時極吐下者,與調胃承氣湯,不爾,可與之。

 

但欲嘔,胸中痛,微溏者,此非柴胡証,以嘔故知極吐下也,屬調胃承氣湯。

 

傷寒吐後,腹脹滿者,屬調胃承氣湯。

 

茵陳湯 治陽明病,發熱汗出者,此為熱越,不能發黃也;但頭汗出,其身無汗,劑頸而還,小便不利,渴而飲水者,以瘀熱在裡,身必發黃。

 

茵陳蒿(三兩) 大黃(一兩半) 梔子(二十個,大者七枚) 咀,水二升半,先煮茵陳至一升,內二味,煮取一升二合半,去滓。

 

溫飲一盞,日三服。

 

小便當利,尿如皂角沫,一宿腹減,黃從小便出。

 

十棗湯 治太陽病中風,下利嘔逆,表解者,乃可攻之。

 

其人 汗出,發作有時,頭痛,心下痞硬滿,脅下痛,乾嘔短氣,汗出不惡寒者,此表和裡未和也。

 

芫花 甘遂 大戟(等分,異杵篩,秤末合之,入臼再杵二三百下。)

 

先以水一升,煮肥棗十枚,擘碎,煮取半升,去棗,用煎湯少半,調末一錢匕,羸人半錢,再單飲棗湯送之,平旦服。

 

若下少而病不除,明旦加藥一錢半,如前服之。

 

服之必利,利後糜粥自養。

 

咳而脅下痛,此為有飲,宜十棗湯。

 

調中湯 治夏月及秋初,忽有暴寒,折于盛熱,熱結四肢,則壯熱頭痛,寒傷于胃,下利或血或水,或赤帶下,壯熱且悶,脈數宜下之。

 

久年腸風,下之亦瘥。

 

大黃(三分) 葛根 黃芩 芍藥 桔梗 茯苓 本 白朮 甘草(各半兩) 咀,水三升,煎至二升,下大黃,取一升二合,去滓。

 

溫溫飲一盞,移時勿膈食再服之,得快下,壯熱便歇,其下利亦止。

 

凡秋夏早熱積日,或有暴寒折之,熱無可散,喜搏著肌中,作壯熱氣也。

 

胃為六腑之表,最易為暴寒所折故也,虛人亦不發壯熱,但下利或霍亂,不宜用此。

 

實人有服五石人,喜壯熱,與別藥下則加熱,喜悶而死矣。

 

是以宜以此下,和其胃氣。

 

(調中湯又治陽病因下,遂協熱利不止,及傷寒不因下而自利,表不解,脈浮數者,皆可去大黃,加葛根成一兩煎服之,殊驗也。)

 

茵陳丸 療瘴氣及黃病 瘧。

 

茵陳 梔子 鱉甲 芒硝(各一兩) 大黃(二兩半) 豉(二合半) 常山 杏仁(各一兩半)巴豆(半兩)細末,蜜丸梧桐子大。

 

初得時氣,三日內平旦米飲服二丸,如人行十裡久,或吐或利,或汗出,不爾,更服一丸,以熱粥投之,老少以意加減丸數服。

 

若黃病痰癖,時氣傷食 瘧,小兒驚熱欲發癇,服之無不瘥者。

 

療瘴神驗,赤白痢服之亦效。

 

春初有宿熱,依上法服之,取吐利,當年不憂熱病。

 

(有性殺藥者,每服七丸、五丸。)

 

抵黨湯 治太陽病六七日,表証仍在,脈微而沉,反不結胸,其人發狂者,乃熱在下焦,小腹當硬滿;小便反利者,下血乃愈。

 

所以然者,以太陽隨經,瘀血在裡故也。

 

(小腹滿而小便不利者,非血証。)

 

水蛭 虻蟲(各十枚) 桃仁(七枚) 大黃(一兩) 咀,以水二升半,煮至一升二合半,去滓,溫溫分四服。

 

未下,再服。

 

虛人只可作半料服之,如作煮散,每五錢水一盞半,煎一盞,去滓服之。

 

桃仁承氣湯 治太陽病不解,熱結在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者乃愈。

 

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當先隨証行湯解外。

 

外已解,但小腹急結者,乃可攻之。

 

(不惡寒為外解。)

 

桃仁(二十四個) 大黃(二兩) 甘草 桂枝 芒硝(各一兩) 咀,以水三升半,煎取一升半,去滓,內芒硝烊化,溫服一盞。

 

虛人減作半料,亦可作煮散。

 

每五錢,水一盞半,煎至一盞,去滓,下芒硝一錢半,烊化服之。

 

桃仁承氣湯又治產後惡露不下,喘脹欲死,服之十瘥十。

 

龐曰︰脈朝夕快者,實癖也,可下之。

 

朝平夕快者,非癖也,不可下。

 

快謂數脈,六七至者也。

 

若脈數一息八九至,慎不可下,若下之則煩躁,下利不止而死。

 

凡數脈與皮毛相得,亦不可下也。

 

合下不下,令病患腹脹滿,通身浮腫而死。

評分

參與人數 1銀幣 +1 金幣 +1 收起 理由
文昌 感謝發帖!

查看全部評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4-12-26 03:20 , Processed in 0.203127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