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589|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醫宗金鑑 傷寒論註 傷寒大吐、大下之,極虛143】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作者
發表於 2012-8-10 22:46:08 | 只看該作者 |只看大圖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醫宗金鑑 傷寒論註 傷寒大吐、大下之,極虛143

 

 

傷寒大吐、大下之,極虛,復極汗出者,以其人外氣怫鬱。
 

復與之水,以發其汗,因得噦,所以然者,胃中冷故也。
 

〔註〕:
 

傷寒大吐、大下之後,津液極虛。
 

其人面赤,表氣怫鬱,渴欲引飲,復與湯水,以助發其汗,因得噦。
 

所以然者,大吐下,已虛其中,又發其汗,陽從外亡,故曰胃中虛冷故也,宜以吳茱萸湯,溫中降逆可也。
 

〔按〕:
 

胃主納,下通地道。
 

若胃病失職,則不下輸大小腸,不納而反出也。
 

1.物出無聲,謂之吐。
 

2.聲物並出,謂之嘔。
 

3.聲出無物,謂之乾嘔;乾嘔者,即噦也;以其有噦噦之聲,故名曰噦也。
 

論中以嘔為輕,以噦為重。
 

蓋以胃中有物,物與氣並逆,所傷者輕。
 

胃中空虛,惟氣上逆,所傷者重故也。
 

噦,與三陰證同見者,為虛為寒。
 

與三陽證同見者,為實為熱。
 

虛寒者,四逆、理中、吳茱萸等湯。
 

實熱者,調胃、大小承氣等湯,擇而用之。
 

勿謂噦者胃敗不可下也。
 

論中云:傷寒噦而腹滿,視其前後,知何部不利,利之則愈是也。
 

又世有謂噦為呃逆、吃逆、噫氣者,皆非也。
 

蓋 1.噦之聲氣,自胃出於口,而有噦噦之聲,壯而迫急也。
 

2.呃逆之聲,氣自臍下衝上,出口而作格兒之聲,散而不續也。
 

夫所謂呃逆者,即論中平脈篇所謂■■者,氣噎結有聲也。
 

觀呃逆之人,與冷水即時作格,噦則不然,自可知也。
 

3.吃逆、噫氣者,即今之所謂噯氣也,因飽食太急,比時作噯,而不食臭,故名曰吃逆也。
 

因過食、傷食,過時作噯有食臭氣,故名曰噫氣也。
 

噦、■、噯、噫俱有聲無物,雖均屬氣之上逆,然不無虛實、寒熱、輕重、新久之別也。
 

甚至以欬逆為呃逆者,殊不知欬逆即今之喘嗽也,茲乃與呃逆混而為一,皆不考之過,而得失利害係焉,不可以不辨,乾嘔即噦,欬逆即喘嗽,詳在金匱要略中。
 

〔集註〕:
 

程應旄曰:噦之一證,有虛有實,虛自胃冷得之,緣大吐、大下後,陰虛而陽無所附,因見面赤,以不能得汗,而外氣怫鬱也。
 

醫以面赤為熱氣怫鬱,復與水而發汗令大出,殊不知陽從外洩而胃虛,水從內摶而邪格,胃氣虛弱矣,安得不噦。
 

汪琥曰:傷寒既大吐、大下之後,已極虛矣,復極發其汗者何也?以其人外氣怫鬱,面上之氣,恰如外來之邪怫鬱於表也,此係陽明胃府虛極,浮熱之氣上升於面,醫人認以為邪熱胃燥過極,不得汗,復與之水以助其汗,因而得噦。

 

無字圖譜所謂■■  

 

評分

參與人數 1銀幣 +1 金幣 +1 收起 理由
文昌 感謝發帖!

查看全部評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4-11-10 15:04 , Processed in 0.249016 second(s), 2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