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宗金鑑 傷寒論註 傷寒五、六日,嘔而發熱者136】
傷寒五、六日,嘔而發熱者,柴胡湯證具,而以他藥下之,柴胡證仍在者,復與柴胡湯。
此雖已下之不為逆,必蒸蒸而振,卻發熱、汗出而解。
若心下滿而硬痛者,此為結胸也,大陷胸湯主之。
但滿而不痛者,此為痞,柴胡不中與之,宜半夏瀉心湯。
〔註〕:
結胸,兼陽明裏實者,大陷胸湯證也;兼陽明不成實者,小陷胸湯證也。
痞硬,兼少陽裏實證者,大柴胡湯證也;兼少陽裏不成實者,半夏瀉心湯證也。
今傷寒五、六日,嘔而發熱者,有邪傳少陽之病也,既柴胡證具,乃不以柴胡和之,而以他藥下之,誤矣。
若柴胡證仍在者,此雖已下,尚未成逆,則當復與柴胡湯,必蒸蒸而振戰,然後發熱、汗出而解矣。
蓋以下後虛中作解之狀皆如是也。
若下後心下滿而硬痛者,此為結胸,大陷胸湯固所宜也。
若但滿而不痛,此為虛熱氣逆之痞,即有嘔而發熱之少陽證,柴胡湯亦不中與之,法當治痞也,宜半夏瀉心湯主之。
〔集註〕:
成無己曰:若下後,陽邪傳裏者,則結於胸中為結胸,以胸中為陽受氣之分也;陰邪傳裏者,則留於心下為痞,以心下為陰受氣之分也。
程應旄曰:瀉心雖同,而證中具嘔,則功專滌飲,故以半夏名湯也。
曰瀉心者,言滿在心下清陽之位,熱邪挾飲,尚未成實,故清熱滌飲,使心下之氣得通,上下自無阻留,陰陽自然交互矣。
然樞機全在於胃,故復補胃家之虛,以為之斡旋,與實熱入胃而瀉其畜滿者,大相逕庭矣。
痞雖虛邪,乃表氣入裏,寒成熱矣。
寒雖成熱,而熱非實,故用苦寒以瀉其熱,兼佐辛甘以補其虛,不必攻痞而痞自散。
所以一方之中,寒熱互用,若陰痞不關陽鬱,即鬱而亦未成熱,瀉心之法概可用也。
汪琥曰:少陽病誤下,邪在半表半裏,居陰陽之間,故有痞結證。
夫人身,膈以下屬陰,膈以上屬陽,少陽居清道而介乎膈之間,亦為半表半裏,此可徵少陽病誤下,邪氣乘虛入裏,而結胸、痞氣所由分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