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大氣下陷方 升陷湯】
按︰
《內經》原有氣厥二字,乃謂氣厥逆上行,非後世所謂氣厥也。
或問︰案中所載大氣下陷証,病因及其病狀,皆了如指掌矣。
然其脈之現象,或見於左部,或見於右部,或左右兩部皆有現象可征,且其脈多遲,而又間有數者,同一大氣之下陷也,何以其脈若是不同乎?答曰︰胸中大氣包舉肺外,原與肺有密切之關系,肺之脈診在右部,故大氣下陷,右部之脈多微弱者其常也。
然人之元氣自腎達肝,自肝達於胸中,為大氣之根本。
其人或肝腎素虛,或服破肝氣之藥太過,其左脈或即更形微弱,若案中左部寸關尺皆不見,左脈沉細欲無,左關參伍不調者是也。
至其脈多遲,而又間有數者,或因陰分虛損,或兼外感之熱,或為熱藥所傷,乃兼証之現脈,非大氣下陷之本脈也。
或問︰李東垣補中益氣湯所治之証,若身熱惡寒、心煩懶言,或喘、或渴、或陽虛自汗,子所治大氣下陷案中,類皆有之。
至其內傷外感之辨,謂內傷則短氣不足以息,尤為大氣下陷之明征。
至其方中所用之藥,又與子之升陷湯相似。
何以其方名為補中益氣,但治中氣之虛陷,而不言升補大氣乎答曰︰大氣之名,雖見於《內經》,然《素問》中所言之大氣,乃指外感之邪氣而言,非胸中之大氣也。
至《靈樞》所言,雖系胸中大氣,而從來讀《內經》者,恆目《靈樞》為針經而不甚注意。
即王氏注《內經》,亦但注《素問》而不注《靈樞》。
後人為其不易索解,則更廢而不讀。
至仲景《傷寒》、《金匱》兩書,惟《金匱》水氣門,有“大氣一轉,其氣乃散”之語。
他如《難經》、《千金》、《外台》諸書,並未言及大氣。
是以東垣於大氣下陷証,亦多誤認為中氣下陷,故方中用白朮以健補脾胃,而後來之調補脾胃者,皆以東垣為法。
夫中氣誠有下陷之時,然不若大氣下陷之尤屬危險也。
間有因中氣下陷,泄瀉日久,或轉致大氣下陷者,可仿補中益氣湯之意,於拙擬升陷湯中,去知母加白朮數錢。
若但大氣下陷,而中氣不下陷者,白朮亦可不用,恐其氣分或有鬱結,而、朮並用,易生脹滿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