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醫澈卷之一傷寒-裡症論】
裡症論傷寒傳裡。
發熱口乾。
胸滿。
煩躁。
甚則譫語揭衣。
皆裡實也。
攻之無疑。
又何慎焉。
不知攻裡之法。
宜緩不宜速。
宜平不宜峻。
宜專不宜雜。
宜升不宜降。
宜潤不宜燥。
何以言之。
飲食入胃。
消之者脾。
腐之者中焦易易者。
惟一為所阻。
而藉藥以化之。
則不能朝飲夕效。
部分有上中下。
用藥有深淺次第。
如邪在上中二焦而遽下之。
成結胸痞氣是也。
所謂宜緩不宜速也。
人之所籍以生者胃氣耳。
既為風寒飲食所傷。
而復藥以克之。
是重傷也。
惟用辛溫苦平之劑。
令其克化足矣。
非比大積大聚。
必得蓬術大黃等峻厲以蕩之。
庶胃氣不大壞。
而完復可俟也。
所謂宜平不宜峻也。
既傷於食。
必審何物受傷。
何藥能制。
如山楂制肉。
萊菔制面與豆。
陳皮制蛋。
杏仁制粉。
葛根制酒。
茗制穀氣之類。
一物一治。
用的為君。
以他藥佐之。
庶易見功。
不然泛投取應。
豈可得乎。
所謂宜專不宜雜也。
凡物之理。
有升必有降。
若降令太過。
則壅塞而不行。
胃氣喜升。
葛根能鼓舞之。
膽氣欲升。
柴胡能條達之。
而後加以內消之藥。
則升降之道得。
而物易以化矣。
所謂宜升不宜降也。
大腸主津。
小腸主液。
腎為胃關。
又主五液。
其所以能變化傳導者賴此耳。
若辛熱躁烈之藥。
有以竭之。
則煩躁斑黃譫妄之所由作也。
如平胃散中。
濃朴。
苦溫者也。
同以葛根則潤。
青皮枳實。
苦而下降也。
緩以甘桔則不峻。
楂肉味酸。
能調五味而化油膩。
廣皮枳殼。
能理氣而快膈。
若婦人多怒。
加香附以調之。
故傷寒裡藥。
發表在前。
汗液外泄。
不可又用蒼朮木香草果豆蔻之屬。
復竭其液也。
觀其燥結。
獨用膽汁蜜導。
又可知矣。
所謂宜潤不宜燥也。
枳朴湯
枳殼(麩炒) 濃朴(薑汁炒) 桔梗 柴胡 廣皮(各一錢) 山楂 葛根(各一錢五分) 甘草(二分炙) 加砂仁生薑。
水煎。
如寒未除。
加紫蘇一錢。
傷面。
加卜子一錢。
邪在下。
加青皮枳實各一錢。
去枳殼服四五劑。
邪已變化。
如未大便。
用豬膽或蜜煎導之。
按上表裡二法。
最為穩當。
惟不竭其津液也。
豈待清火而後愈乎。
蓋寒涼一早。
食便不消。
其熱愈熾。
所謂點沸不如抽薪也。
引用網址:http://jicheng.sabi.tw/jcw/book/inde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