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258|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吳佩衡醫案-丹痧證並多發性膿疽】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作者
發表於 2012-8-9 04:27:05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吳佩衡醫案-丹痧證並多發性膿疽

 

代××,雲南省宣威縣人,住昆明市珠璣街。

 

有獨生子名延齡,年三歲,於1937年3月出丹痧,初起發熱、咳嗽,目赤多淚,咽痛不思飲食,面赤而頸項隱隱現點疹,細密而皮膚泛紅,色象不鮮,視其胸背亦然。

 

氣吸迫促,沉迷無神,脈浮緊,指紋色赤偏黯,苔薄白,稍糙,擬桂葛湯稍加薄荷、防風_劑以托表透疹。

 

葛根12g 桂枝12克 防風6克 薄荷3克 生薑10克 小棗5枚甘草6克服後疹又漸出,但色象仍不鮮。

 

此因素稟體弱,正氣較虛,外托無力。

 

繼以桂甘薑棗麻辛附子湯扶陽透表主之。

 

附片30克 桂枝12克 麻茸5克 北辛3克 小棗6枚 生薑10克 甘草6克服一劑後疹即透出。

 

再劑則遍身疹出稠密成片,色轉紅活,白苔已不現,舌色紅而嬌豔,此為疹毒外出之象,繼以桂枝加附子湯加黃耆治之,服後疹出漸灰,脈靜身涼而愈。

 

疹退後周身脫皮如膜片,肢乾脫皮有如蛇蛻之狀。

 

其後不幾日,忽於耳下腫硬起核,繼之兩腋下亦腫硬如卵,其後於兩胯縫處又硬結成包塊,漸次大如碗許,皮色不紅,按之皆作痛。

 

身不發熱,咳嗽而痰多,舌苔白滑而不渴飲,此為陰疽而非熱毒癰瘡可比,故不可施以清熱苦寒敗毒之劑,宜以扶陽溫化,待膿成之後,再行排膿生肌可望而愈。

 

病家此時延請西醫開刀,流出者僅為清淡膿血水,腫痛稍減,傷口未斂之時,坐骨下軟肉處又忽出現腫硬包塊,形如覆碗,其狀如前,於胭彎處又生腫塊。

 

患兒形神日趨瘦弱,面色黃黯,唇舌淡,苔仍白滑。

 

因腫塊反復而起,又經多處開刀放膿,體質虛弱已極,斷為難洽之證。

 

復易數醫,皆因病勢較重,且係獨子,均未擬方而去。

 

後又再延余往診視之。

 

證如前述,乃正氣不充,無力生肌托毒。

 

蓋膿為血肉敗壞而成,久發不愈,氣血耗傷,施以開刀除膿,其法雖是可行,然只治其標,未達其本,惟有扶陽輔正,正氣內充,膿疽方能根除,余仍堅持溫熱大劑,方以四逆湯加味治之:附片60克 炮薑12克 口耆15克 敗醬15克 苡仁15克 甘草10克 桔梗10克連服三劑,腫硬處逐漸轉紅成膿,表面皮色透亮,外以西醫之法輕施刀術,膿熟皮破,湧溢而出,為帶血黏稠之膿液,昧極腥臭。

 

繼服四逆湯,耆附湯及陽和湯等溫固之劑數十餘劑,始得生肌斂口,膿疽亦不再復作。

 

四逆湯附片60克 乾薑10克 炙甘草10克 耆 附湯 口耆30克 附片60克陽和湯熟地30克 白芥子3克(炒、研) 鹿角膠10克(烊化、分次兌服)薑炭10克 麻黃6克 肉桂6克(研末,泡水兌入) 甘草6克

評分

參與人數 1學習 +5 收起 理由
左輔 感謝發表文章。

查看全部評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4-11-15 09:19 , Processed in 0.125001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