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樓主: 豐碩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易經証釋】

 關閉 [複製鏈接]
381#
 樓主| 發表於 2012-8-6 21:19:11 | 只看該作者

易經證釋●上經-4-經文講義-坤卦-釋爻辭-43


此氣之自至。


理之自成。


象之自合。


而文德以明。


生化以形。


在地之所見。


為天所懸布。


內有其精。


外得其物。


神通其靈。


物名其德。


始終所底。


乃天地之則。


故黃裳之占。


而孚元吉也。


坤至靜而其用則動。


至淨。


而其色則文。


至柔而應剛。


至順而同天行。


故五行。


土為後天之主。


五色。


黃為天地之心。


裳雖在下。


而接于衣。


雖近體。


而有所垂。


蓋居中而能應外。


行地而無疆也。


元吉以文在中。


而德用以會乎陰陽。


是坤六五一爻。


兼地道與天行。


達于下上。


通乎柔剛。


如后之配帝。


母之配父。


一陰一陽。


為後天之常。


故有卦則有交易。


有爻則有升降。


有生化則有來往。


有內外則有柔剛。


二氣既立。


五行斯彰。


大哉合化。


煥乎文章。


絪縕而為雲雨潤澤。


對照而為日月明光。


皆乾之所施與。


為坤之所受藏。


此六五之元吉。


而成象乎黃裳也。


象曰。


黃裳元吉。


文在中也。


宣聖講義此申釋爻辭之義也。


坤之處于乾位。


含乾之光。


承乾之德。


以為乾配。


非尋常之匹偶也。


純乎天地之交。


陰陽之神。


超乎物象。


達乎玄冥者也。


坤以地而通天。


以形而化氣。


以升易潛。


以虛為實。


以至為大。


是謂玄玄。


無上之德。


無極之先。


是曰太元。


元吉象焉。


蓋有吉者有凶。


有形者。


有升沈。


有物者。


有塞與通。


有數者。


有異與同。


唯超乎一切。


達乎至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82#
 樓主| 發表於 2012-8-6 21:19:34 | 只看該作者

易經證釋●上經-4-經文講義-坤卦-釋爻辭-44


中。


融乎形跡。


乃底于大同。


斯曰至善。


無善可加。


斯曰元吉。


無吉可誇。


吉之又吉。


不與凶比。


故曰元吉。


天道所止。


凡易之名元者。


皆至也。


皆玄也。


以其無以加矣。


故曰元。


元字同無之形。


諧玄之聲。


轉仁之音。


彌天之神。


天地始焉。


萬物化焉。


氣數出焉。


一切皆其下也。


苟言有也。


則莫之先。


苟言名也。


則唯同于玄。


其見于物也。


謂之仁。


其見于道也。


謂之天。


蓋先天之所啟。


後天之獨全。


一氣而凝。


一精而延。


斯名曰元。


唯著于坤乾。


在乾無形。


有稱無名。


在坤歸真。


元吉是應。


以坤六五。


同乾九五。


以地合天。


德至道具。


比之于人。


成道之士。


比之于神。


大化而至。


故曰元吉。


不言人事。


文在乎中。


用極之旨。


道曰守一。


聖曰執中。


玄之又玄。


何吉何凶。


而曰元吉。


明數之終。


如曰至善。


非善之宗。


以無不吉。


故仍吉稱。


以無不中。


故仍中名。


以無始有。


故例以斯名也。


夫坤之道成。


則同于乾。


卦爻之象。


唯六五至焉。


故以地之黃色。


而代天之玄。


以坤之裳。


而接于乾之履焉。


此履至中。


而達至玄。


通至道而行無極。


至善所止。


至一所息。


至性而通理。


立極而無所倚。


君子之光大。


乃德業所底。


故文在中。


而光見于四方。


元吉在上。


而和悅暢于四體。


喻之于道。


至善至美。


施之于物。


高厚無已。


純德不息。


於穆無止。


是爻之象。


蔑以加矣。


故成道而達德。


履坤而孚乾。


光表而文中。


立地而位天矣。


上六。


龍戰于野。


其血玄黃。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83#
 樓主| 發表於 2012-8-6 21:20:02 | 只看該作者

易經證釋●上經-4-經文講義-坤卦-釋爻辭-45


宣聖講義坤之大用在承乾。


而乾之正位在九五。


故坤爻至六五為最中正。


最元吉。


其用已極。


其德已至。


過此則不常矣。


故坤上六之辭。


乃為龍戰之象。


而不免于窮也。


夫道極則窮。


時過則失中。


上六之位以太過而逼于乾。


乃見戰血之狀。


此道貴乎中。


而用貴乎時。


合必以匹。


而相猜忌。


必有傷夷也。


上六居陰之極。


處地之高。


其為德也。


同于乾之亢。


亢者必越。


極者必窮。


坤本順承之德。


而其窮乃反與乾爭。


則氣數所必至也。


夫積陽之變為陰。


積陰之變傾陽。


過其位者。


失其常。


恣其用者。


侵其上。


阻兵者不祥。


好爭者必亡。


以假陰為陽。


毀柔為剛。


本非龍也。


而積勢為之彊。


本以匹偶而相合也。


而偪處莫能相降。


以婚媾反為仇寇。


乃爭戰以為殃。


以兵相見必俱損。


以兩者不讓乃同傷。


況以下而陵上。


柔而侵剛。


反道以為用。


戾理以為彊。


宜其氣之不久。


器之不良。


散而之野。


披髮徉狂。


殺戮未已。


崩潰是將。


此天地之變也。


乃見血之玄黃。


夫龍者乾之物也。


本不與坤爭。


而上六之氣。


偪陵不已。


陽不自保。


乃下野而與之爭。


龍棄天而之野。


則其不勝也。


坤陵乾而戰于野。


則其必敗矣。


故以妄爭而遇敵。


以輕釁而傾身。


以龍戰之象。


天地失其常經。


故流血而同見其精。


此玄黃之色。


為乾坤之所損也。


天玄地黃。


不同而混也。


開天地者。


乾坤之元。


混乾坤者。


天地之血。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84#
 樓主| 發表於 2012-8-6 21:20:18 | 只看該作者

易經證釋●上經-4-經文講義-坤卦-釋爻辭-46


龍者天也。


而戰于地。


血者地也。


而染于天。


玄者天之色也。


清而無色。


不可見也。


見則敗也。


黃者地之色也。


正而居中。


不可雜也。


雜則潰矣。


陰過其分乃侵陽。


陽之不許。


乃戰于野。


而莫肯降。


此陰陽之亂序。


而乾坤之失綱。


陽亢猶不可。


況陰極而無章。


故以相交成相殺。


相匹為相克。


乃毀生化之功。


乃傷代終之德。


乃遭兩敗之害。


乃致天地之崩坼。


由乾元以始。


至茲而終極。


一宇宙之變化。


規萬古之經歷。


氣失紀而將盡。


道失度而將絕。


萬物歸于鴻濛。


一切同于澌滅。


形氣終于幻化。


唯見玄黃之血。


是乾坤之已窮。


而卦象已不見易。


故觀象。


知窮則變。


觀物。


知極則絕。


觀天地之所爭。


而知宇宙之分裂。


觀龍血之所流。


而知元氣消歇也。


故地道以終為義。


天道以生為趣。


以交合為生化之功。


以戰爭為敗亡之器。


以仁者昌。


以亂者廢。


以氣得中為常。


以道過時為敗。


以純色為一主。


以雜呈為將潰。


此坤上六之辭亦氣所必至。


終始乾坤之名。


皆以龍明其意。


潛龍以資其始。


龍戰以終其事。


全易生于乾坤。


萬物本于天地。


大哉十二爻中。


宇宙無盡世紀。


循環有升降之途。


來往諧消息之理。


縮于二卦之中。


備于兩元之裏也。


象曰。


龍戰于野。


其道窮也。


宣聖講義此一窮字。


括盡一切。


凡天地萬物。


皆由之以窮也。


蓋坤為陰之主。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85#
 樓主| 發表於 2012-8-6 21:20:34 | 只看該作者

易經證釋●上經-4-經文講義-坤卦-釋爻辭-47


萬物之母。


而承乾以為生化者也。


今不承順乾且陵逼之。


以與乾戰。


則生化之機息。


而萬物之命絕矣。


故曰道窮。


言天地皆以道生。


道窮則天地且盡。


何況物乎。


此上六一爻。


為天地之窮。


亦萬物之窮也。


其禍皆由于陰極。


而陽不任受也。


陽之與陰。


必相涵育。


以成匹偶。


乃不失其序。


陽既不能止陰之上犯。


復不任受其陵逼。


降而與爭。


則陰陽皆乖。


而綱紀以失。


道之窮也。


不亦宜乎。


道者道也。


失其進退。


何以舉足。


此不能行而同毀也。


故陰者。


不可長也。


坤者不可先也。


動靜剛柔之道也。


陰長于陽。


則不能順陽。


坤先于乾。


則不能隨乾。


先迷失道。


悖逆爭彊。


此終成戰敗之象也。


果戰而勝。


則陰陽倒植。


天下無此理。


故戰必敗。


而同歸于盡也。


夫陰之不能先陽而自動者。


非有所制也。


乃氣數生化自然之序也。


太極之先。


無所分陰與陽。


而元精之動。


則唯陽氣。


故陰者後陽而生。


如善與惡。


吉與凶。


其未兆也。


無所分。


而純一之德。


中和之精。


則唯善與吉耳。


惡凶皆後生者。


故曰至善。


曰元吉。


明其初也。


元陽在先。


而陰居後。


由一生二。


乃有二元。


然元陰不得先元陽也。


果以後天生化言。


則陽自陰出。


如子生于母。


若以先天本來言。


則陰以陽成。


如月以日明。


言道者必探本。


不得以後天分先後也。


故先天之象。


可名純陽。


不可名純陰。


猶性之為至善。


德之名元吉也。


此生化定則。


非人能為之先後。


苟違是則。


則生化絕。


天地毀。


陰陽盡。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86#
 樓主| 發表於 2012-8-6 21:20:56 | 只看該作者

易經證釋●上經-4-經文講義-坤卦-釋爻辭-48


而宇宙混沌矣。


然仍復于先天元陽之境。


陰氣且消滅無存。


必待元陽一動。


而後陰復生焉。


此變化之序。


不得錯也。


苟錯之也。


則兩儀不得分。


太極無以成。


而混沌終不復明矣。


故陽亢所害者陽耳。


無與于陰。


陰極則害加于陽。


而牽以俱盡。


此龍戰之象。


不見于乾上九。


而見坤上六也。


以陽不與陽爭。


而陰則必爭于陽。


陽極則自變陰。


而陰則必以陽戰而後變。


此亦生化之道不同也。


坤之上六。


窮必變矣。


而乃先與乾戰。


不似乾上九之自悔而已。


未嘗與坤戰也。


蓋乾上九。


尚未有坤之敵體也。


上九而後。


始成坤象。


坤至上六。


遂反而陵乾矣。


此亦處勢之殊也。


且陽主升。


陰主降。


陽者順行。


陰則逆行。


一順一逆。


相遇成戰。


此後天之象也。


若先天則無之。


故坤上六以極而逼乾。


乾上九無所逼坤也。


順逆之情既異。


而戰爭之禍。


乃以陰極而起也。


故世之治也。


不有征伐之事。


其亂也。


始見戰爭之端。


以陰盛。


則逆行而犯上也。


故善者無吝。


吉者無悔。


天下之理然也。


陰道之不可長也。


如此以六五之正。


而過則成上六之?。


慎哉其不可過也。


果守中不失。


居正不偏。


則以黃裳獨著其色。


統天下而同歸。


浹萬物而同化。


坤德至矣盡矣。


奈何有玄黃之雜。


為戰血之殃哉。


地者後天當萬物之主。


為中正之道。


以其能代天也。


黃裳在下而通天。


居中而御外。


為一切之所仰者。


見其守中致一之德也。


失中則失德。


失德則喪位辱身。


相連而及。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87#
 樓主| 發表於 2012-8-6 21:21:15 | 只看該作者

易經證釋●上經-4-經文講義-坤卦-釋爻辭-49


甚矣用之不可過也。


君子觀于坤上六。


則知所警矣。


用六。


利永貞宣聖講義易道以陰陽交合為主。


而往來必有所極。


極則必變。


故其行也。


循環往復。


以至無盡。


而乾坤二卦為之綱領。


陽極變陰。


則乾變為坤。


陰極變陽。


則坤反于乾。


此定序也。


坤爻至上六。


其道已窮。


其數已極。


則變而之乾。


為坤消以復于乾之象。


以其有坤元存。


不隨數而盡。


卦雖消。


其元不滅。


則坤之大用永不失。


故有用六之象。


以見坤元永存也。


乾至上九消而為坤。


而乾元不滅。


乃有用九之占。


坤至上六。


卦爻俱盡。


而用六。


亦如乾之用九。


以示陰陽二元。


非隨形物生滅者也。


曰元。


曰用。


言元之無形。


而用可見也。


卦爻形也。


用者無形而見于有形。


六十四卦。


唯乾坤。


有此象焉。


以元氣之存于天地也。


用六者。


坤元本來之用。


與乾元同不生不滅。


而以成地之德用者。


故曰利永貞。


永貞者。


長保大地之德。


而獨具安貞之吉也。


以坤本靜順之義。


為承乾之行。


而坤元則其體也。


其用尤先于坤卦各爻。


坤卦爻之德。


皆率循之而成用。


然卦爻因時位之異。


則功用有殊。


若用六。


以坤元之德。


無時位之差。


其見于外也。


恆悠久不變不二。


此所謂利永貞也。


坤雖以象為德。


而坤元始終如一。


故能恆永悠久以不息。


此同乾元之德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88#
 樓主| 發表於 2012-8-6 21:21:37 | 只看該作者

易經證釋●上經-4-經文講義-坤卦-釋爻辭-50


二元皆至精至一。


永久不易。


至中至誠。


至善至吉。


以達無盡也。


唯其保太和。


得長生。


與太極同體用故也。


此用六之象。


在卦爻之外也。


天地雖大。


以形而有生滅。


以數而有消息。


而元氣不以形生滅。


不隨數消息。


故能永貞且利也。


此天下之至德也。


夫坤之數以六為用。


亦本元氣之用也。


坤六乾九。


即二元之本用。


為陰陽之至用也。


不獨乾坤以其用成用。


其他各卦皆然。


而獨乾坤二卦為主。


則以用必依事物成。


而生化之主。


必屬天地也。


故用六者。


凡陰卦之所同秉也。


而皆本于坤。


坤之用六。


非限于一卦六爻。


而坤元之行。


亦非止于一卦六爻。


故用六之象。


超坤之上。


而包括坤以下之卦爻也。


則辭所謂利永貞者。


不僅為坤言也。


凡坤類之卦。


皆得引之以為占也。


故用六之占。


坤元之德也。


猶用九為乾元之德。


而非乾之所獨有也。


後人多誤指為乾坤之變例。


擬附麗上九上六二爻者。


昧乎二元之在二卦先也。


二元即兩儀也。


二用即兩儀之德。


八卦所自出也。


故易特拈出于乾坤二卦之外。


以明其大用。


示其至德也。


象曰。


用六永貞。


以大終也。


宣聖講義此言永貞之利。


異乎他利。


而用六之用。


別于他用也。


卦辭之稱大者。


唯乾當之。


為其無外。


凡天下之物。


莫不覆也。


坤之為德。


承天時行。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89#
 樓主| 發表於 2012-8-6 21:22:00 | 只看該作者

易經證釋●上經-4-經文講義-坤卦-釋爻辭-51


雖曰無疆。


猶有方也。


而乾則無方。


坤之用六。


同于乾矣。


故曰大焉。


比于大哉乾元也。


坤者代終。


用六尤為有始有終。


故永貞誠能終矣。


終復于始。


坤元不息之德也。


故曰大終。


且物之生滅者。


始終不一。


數之消長者。


先後不同。


唯坤元以至一至中。


行無盡無極。


有天下之本。


立天下之極。


守天下之中。


其德用即在能終也。


大終二字。


頌其用之無盡。


而克終天下之終。


是曰大終。


猶太極之名極也。


古大太二字同。


義無別用。


凡名大者。


皆用太字。


意言其至也。


夫坤元用六。


其德至靜。


其道至虛。


其守至貞。


其行至順。


則其見也。


無名無形。


而其所成。


乃莫與京。


以其至柔而成至剛。


至靜而動無疆。


至貞而行無量。


至順而並于健。


至內而包乎八荒。


故以無為而功莫與之爭。


無形而生化莫盡。


以坤元之體。


成乾元之用。


以永貞之利。


孚大終之稱。


以承順之行。


而見其神妙于靜動也。


故用六之象。


為天下生化之既成也。


為天地運行之有終也。


為萬物生滅之所窮通也。


故立于至中。


及于無窮。


道主于神。


而德達于無垠。


此復乾之象。


而見至利之亨于一切。


以坤之交坤。


而見元氣之不絕。


在人為德至。


為道立。


為至誠。


為無息。


為性善之所見。


為中和而孚精一。


故二元者。


開合也。


虛實也。


其大無外。


其細無極也。


乾元用九。


以開其始。


坤元用六。


以復于不息。


天為行其神。


地為凝其形。


九以用其陽。


六以用其陰。


九六之既合。


生化于是乎成。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90#
 樓主| 發表於 2012-8-6 21:22:40 | 只看該作者

易經證釋●上經-4-經文講義-坤卦-釋爻辭-52


始終于是乎名。


此元氣之所至。


而元德之所行。


故用六永貞之大終。


同于用九之上治也。


利而能永。


終而克大。


此固坤元之德。


而達安貞之至。


蓋內明其性。


始外善其事。


內有所守。


始外無所滯。


君子成德達道。


必正性命為本。


保太和為基。


先利貞之行。


而後成元亨之期。


自坤順以為己。


至乾健斯無不宜。


有乾惕以自彊不息。


庶永貞而稱大終之辭。


故乾坤備乎道德。


而為君子所師也。


夫用九用六二象。


後人以其無象。


多不明所出。


以卦止六爻。


每爻有象有辭。


唯用九用六。


有辭無象。


而釋文仍以象稱。


遂致疑為上爻之餘。


此蓋不知古人立卦設辭之初意也。


卦以象成。


有象外之象。


有象先之象。


以象有自來。


有自往。


皆以氣數成也。


卦始于太極。


終于六十四變。


則卦先有象。


卦後有象。


非僅限一卦六爻也。


如時有先後。


地有向背。


行有來去。


皆此氣也。


而象異焉。


在乾坤之先。


有所以成乾坤者。


在乾坤之後。


有所以承乾坤者。


易主于變易。


變必以三時為斷。


即去來今也。


前者謂之先天。


後者謂之後天。


今則現象也。


人知既變之有象。


不知未變之有象。


知未變之為本象。


不知既變之有本象。


知既變之為變象。


不知未變之有變象。


知有象之象。


不知無象之象。


此執于象而不明象也。


夫象者。


象一時也。


象一方也。


象有或無也。


象常或變也。


皆以氣為主。


數為用。


故乾之先。


有乾元之象。


坤之變。


有坤元之象。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91#
 樓主| 發表於 2012-8-6 21:23:15 | 只看該作者

易經證釋●上經-4-經文講義-坤卦-釋爻辭-53


雖不在卦爻內。


其象仍在也。


人知此身為生。


而不知未生之身。


既滅之身。


是重形而遺神。


知器而昧道也。


乾為陽主。


陽有元也。


坤為陰主。


陰有元也。


元者氣也。


道也。


無形者也。


而有用可見。


以無形。


非真無形。


乃非現今之形也。


八卦未成。


有四象兩儀太極之形。


天地未判。


有先天渾淪之形。


特以八卦既成。


不見太極儀象。


天地既判。


不見先天渾淪。


故曰無形也。


彼氣與道。


未嘗無也。


故有乾元坤元之象在也。


而元不見。


以其用明。


用九用六用之見也。


不獨元之用。


即乾坤大用。


蓋乾坤亦由元成。


其德亦以元用為用也。


故在乾用九坤用六。


而陽非乾。


亦用九。


陰非坤。


亦用六。


初不以乾坤限也。


凡爻之[乾爻圖]者皆用九。


皆乾元也。


爻之[陰爻圖]者皆用六。


皆坤元也。


乾坤有限。


而用九用六無限。


偏于六十四卦也。


為其永存不變。


為其真體也。


故乾元為乾之先。


坤元為坤之本。


形生而神仍存。


器毀而道不壞。


故用九用六。


不隨乾坤卦爻成象。


不因乾坤卦象生滅也。


夫用六之見。


在上六之後。


則由坤卦之皆變也。


六爻盡變。


乃同于乾。


然非乾也。


坤元之真也。


如乾元之超于乾卦也。


故卦爻六有六變。


至七變乃還原。


以氣數皆極。


極則變。


變則復也。


坤異乾者。


陰生于陽也。


極則還于乾。


而與未生時同。


然乾元則非與坤同。


以太極之初純陽也。


乾雖變而為坤。


乾元自不變也。


故坤元與乾元有異者也。


以乾元所返于太極之初。


坤元所返于乾象之始。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92#
 樓主| 發表於 2012-8-6 21:23:42 | 只看該作者

易經證釋●上經-4-經文講義-坤卦-釋文言-54


仍成兩儀之象也。


故在坤用六。


而曰永貞曰利。


仍本坤德之先利貞。


不若乾元之始而亨也。


乾主元亨及利貞。


陽之常也。


坤主利貞至永大。


陰之常也。


合之則一太極矣。


故坤元用六。


同于大哉乾元。


以其功用之極。


而卻本于利貞之道。


二者不失其常。


為天下之至道也。


一陰一陽。


一圓一方。


一動一靜。


一柔一剛。


二元之所名。


九六之用所成。


固足以涵萬類。


而包無垠也。


此坤元用六之象。


占在坤之變也。


文言曰。


坤至柔而動也剛。


至靜而德方。


後得主而有常。


含萬物而化光。


坤道其順乎。


承天而時行。


積善之家。


必有餘慶。


積不善之家。


必有餘殃。


臣弒其君。


子弒其父。


非一朝一夕之故。


其所由來者漸矣。


由辨之不早辨也。


易曰。


履霜堅冰至。


蓋言順也。


直其正也。


方其義也。


君子敬以直內。


義以方外。


敬義立而德不孤。


直方大。


不習無不利。


則不疑其所行也。


陰雖有美。


含之以從王事。


弗敢成也。


地道也。


妻道也。


臣道也。


地道無成。


而代有終也。


天地變化草木蕃。


天地閉。


賢人隱。


易曰。


括囊無咎無譽。


蓋言謹也。


君子黃中通理。


正位居體。


美在其中。


而暢于四支。


發于事業。


美之至也。


陰疑于陽必戰。


為其嫌于無陽也。


故稱龍焉。


猶未離其類也。


故稱血焉。


夫玄黃者。


天地之雜也。


天玄而地黃。


宣聖講義坤卦文言。


亦猶乾之文言。


以辭有未盡。


義有未達者。


乃申述之于文言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93#
 樓主| 發表於 2012-8-6 21:24:02 | 只看該作者

易經證釋●上經-4-經文講義-坤卦-釋文言-55


凡天下之文者。


皆由交錯而成。


如日月絢采。


雲霞成文。


風水搖波。


魚龍曼衍。


花木扶疏。


紅紫繽紛。


山泉濆流。


瀑布映照。


莫不以色為美。


以光為耀。


錯雜交互。


織成斑爛。


是曰文也。


由交得之。


而易則尤文之著者。


以氣之往來。


數之消息。


參伍以變。


錯綜為用。


故名曰爻。


爻亦交也。


文之所名。


即由爻來。


爻以交互。


文以經緯。


莫不依往復之道。


順消息之機。


極參伍之方。


索錯綜之事。


以見其得失。


明其吉凶。


察其去來。


辨其常變。


是曰格物而致知也。


文物也。


文言。


格物之事也。


卦也。


爻也。


皆物。


亦皆文。


觀象玩占。


則格致之所尚也。


故象不明。


求之辭。


辭不達。


求之釋文。


釋文不盡。


求之文言。


文言之外。


尚有傳序諸篇。


以為指示之本。


而作申引之資者也。


故文言之義。


雖見于前。


今復重述之。


為告學者之所必研究也。


夫坤卦見于象。


意載于辭。


而今文言所論者。


亦不外辭之旨趣。


象之推演耳。


故曰坤至柔而動剛。


至靜而德方云云。


皆本原辭之義者也。


所宜注意者。


則其文字之輕重。


而衍述之先後也。


蓋坤。


陰也。


柔也。


靜也。


後也。


順也。


而其為用。


則陽也。


剛也。


方也。


常也。


有所後也。


有所成其終也。


體用不同。


本末異趣。


何也。


則由坤之用。


乃承乾也。


故柔而動反剛。


至靜而行反方。


以後而得主有常。


以順而隨天時行。


以無成而有終。


以牝馬而匹乎龍。


以在地而承天。


以處下而主乎中宮。


則其德之顯也。


皆與乾將毋同也。


斯可見用成于相交。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94#
 樓主| 發表於 2012-8-6 21:24:22 | 只看該作者

易經證釋●上經-4-經文講義-坤卦-釋文言-56


不爭而有功。


德成于得位。


不彊而莫與雄。


道成于安貞。


有其內而推及于無窮也。


故坤象本不用。


而以乾用。


本不動而依乾動。


不先不爭。


故成其德。


而得其時。


不失其位。


而行無不宜。


此卦爻之以象為體。


不見其用。


不知其動。


必由辭始得之。


而明揭于文言也。


不然。


六爻純陰。


六位純靜。


至柔為本。


至順以聽。


則將奚為。


而見其所成也。


而不知天下之靜者。


必為至動。


至順者。


必為至勁。


柔者必剛。


讓者必得。


與者必取。


內圓者外方。


無先者有守。


不爭者有常。


此理之自然。


數之所將也。


唯坤同之。


故體陰而用陽。


無陽則無用無動。


坤之用陽。


乃道之大則也。


乾以坤為用。


坤以乾成用。


此交利之正也。


故為天地覆載之功。


坤卦六爻均陰。


亦自初息始。


如乾之陽出于地中也。


陰自下。


陽自上。


本相對。


如一年春夏與秋冬。


一日早午與昏夜。


各有始終。


而成往復之數。


坤卦雖自下爻始。


以陰氣言。


則自天下也。


然卦爻皆以下為初。


故坤之起初爻。


亦同乾。


而其時位不同也。


陰之初凝。


即陽之已亢。


陽極生陰也。


初六爻辭曰。


履霜堅冰至。


以見氣至成象。


象見成用。


凡始必微。


其來也大。


以履霜之初。


知堅冰之至。


此在乎辨象之早也。


其氣自上而下。


其行至順。


其來雖漸。


而其降必不可阻。


如自高而卑。


其勢易也。


故履霜之微。


即可見堅冰之厲也。


凡善之積也如登。


惡之積也如崩。


陰之行也以降。


陽之行也以升。


故履霜堅冰。


其始終之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95#
 樓主| 發表於 2012-8-6 21:24:50 | 只看該作者

易經證釋●上經-4-經文講義-坤卦-釋文言-57


猶為惡者之積咎也。


為善得福。


必因其功。


為惡得禍。


必因其過。


善者有餘慶。


不善者有餘殃。


氣之所至。


象乃昭彰。


陰之初凝。


其兆已見。


則其為害。


正如不善之積也。


以其趨下之勢驟也。


故文言申明其義。


垂為人道之戒也。


夫坤之行也至順。


其達也至易。


則事之所同者。


正同于惡積成殃。


惡之為殃。


亦非一時所致。


必因細而大。


因微而著。


有其因。


必得其果。


發于末。


必搖其本。


為其勢之至易也。


事之至順也。


如臣有不忠細也。


而弒君大矣。


子有不孝。


末也。


而弒父本矣。


以初時一言之忤。


一行之悖。


而其終也。


弒父弒君。


豈非積于習。


而成于漸哉。


而人?不早辨之者何哉。


不知其勢至易。


而事至順也。


夫惡行禍殃。


在道為逆。


在數為難。


而曰至順至易者。


指其氣之至也。


明其因果之必來也。


故曰順曰易也。


以陰氣易降難升。


因果之應。


順而不逆。


如為惡之細微。


而成過之必大而著也。


唯居子鑒此知彼。


不以小而忽之。


不以戲而狎之。


不以無知而寬假之。


不以姑息而放任之。


為其善之不易積。


而惡易成。


為其慶之不易逢。


而殃易見。


故于陰氣初凝之始。


履霜而畏堅冰之寒。


則戒于惡念乍生之時。


不孝不忠。


而懼弒父弒君之禍。


其道皆逆。


則其行也反順。


其數皆難。


則其成也反易。


故見微知著。


見小知鉅。


因坤之初六。


而謹于人道之始也。


夫人道不外善惡。


人行不外倫常。


以生為生。


必因于陽。


以情復性。


必本善良。


以升為親上。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96#
 樓主| 發表於 2012-8-6 21:25:21 | 只看該作者

易經證釋●上經-4-經文講義-坤卦-釋文言-58


而積德是亟。


成道是望。


故畏于陰之初凝。


氣之始降。


天地將否。


善人斯喪。


惡行乃張。


禍殃乃彰。


乃失綱維。


乃潰隄防。


斯人道之絕滅。


而天理之危亡。


徒陰不足以生長。


徒惡仍足以自戕。


觀乎天地之令。


而懍懍于冰霜。


辨于秋冬之日。


而亟亟于收藏。


以知漸之足貴。


而思患于預防。


以見幾之不俟。


而戒慎于毫芒。


此君子成德之志。


亦聖人立教之方。


雖切切于禍福。


實諄諄于綱常。


為人之稱三才。


將並覆載之德。


則鑒于天地之虧。


必有挽拔之力。


為人道建其本。


為世事立其極。


斯所謂應變以常。


而稱之有物有則也。


文言多為人道言。


為示教也。


所述六爻之辭。


皆重在人事。


以明聖人演易本旨。


然象辭本同旨。


卦爻所指。


亦言其意。


文辭所述。


亦依爻位而定所宜。


如坤卦以順為本。


以後為正。


以靜為德。


以柔為道。


而所成則同于乾也。


坤六二爻文言亦明此義。


以二爻為正位。


而能配乾。


內正乎位。


外行乎時。


道合于乾。


而德不孤。


故有直方大之稱也。


直以正位。


方以宜時。


正內則敬。


宜時則義。


內有其敬。


外著其義。


是曰全德。


以同于乾。


故曰不孤。


道行天下。


德並不見。


故曰大。


前言大者。


乾之稱也。


唯坤克承乾。


故曰大焉。


由其正位而不自逸。


宜時而利于物。


其德乃大。


其氣乃盛。


以行而不爭于乾。


至而不負于乾。


始終相合。


行止相偕。


相得益彰。


為上所重。


為主所倚。


無所陵逼。


則功高不忌。


無所誹謗。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97#
 樓主| 發表於 2012-8-6 21:25:49 | 只看該作者

易經證釋●上經-4-經文講義-坤卦-釋文言-59


則德至不讒。


故其行也。


無見疑矣。


為其不失敬義。


成其直方之名。


有其功德。


成其大。


雖不相習。


亦不疑。


以其無不利也。


言于己于物。


于上于下。


無不利也。


所謂不習者。


在一己言自誠也。


在對人言不狎也。


自誠則能信于外。


不狎則無犯于人。


故曰不習無不利。


夫人之不克誠者。


必賴于習。


以求其信。


不立德者。


必恃其習。


以求其近。


唯君子不在是中求之。


為其自正以敬。


宜時以義。


同上以成德。


利物以成大。


不待習而自信。


故所行不疑也。


此疑字。


恰與上六之疑字同義。


皆指乾也。


坤道本無所行。


而行也必承乾。


若為乾所疑。


則其行也。


必有害。


以不合德。


則相猜忌。


而必戰爭。


戰爭則皆毀敗。


將何所成。


恃寵則驕。


恃功則逼。


恃勢則陵。


恃德則妒。


凡有所恃。


必生猜疑。


利反為害。


福反為禍。


雖日習近。


愈見其惡矣。


六二之不疑者。


為能敬義也。


守位不越分。


謂之敬。


行時不先主。


謂之義。


此直方大之所以名也。


故不待習。


而親信自加。


不待求。


而行無不利也。


斯君子之行也。


直方大者。


德之至也。


道之至也。


有柔有剛。


能內能外。


有功有用。


宜上宜下。


故曰成德之士。


至誠之喻也。


唯坤六二當之。


故不習而過于習也。


尚何疑乎。


坤之德用以順承為本。


爻位之能合乾者。


其功必顯。


其道必大。


在六二之直方大。


足以見之。


以六二之當位。


為克配乾九五之德。


故為坤之至德大用。


而成一切德用也。


至六三則異其地。


殊其時。


其道同。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98#
 樓主| 發表於 2012-8-6 21:26:18 | 只看該作者

易經證釋●上經-4-經文講義-坤卦-釋文言-60


而德不同。


其本一。


而用有異。


則位為之也。


數為之也。


然卦有定也。


體之所不易者。


雖異地殊時。


不求其先可也。


必固其守。


是乃分所宜然。


六三之道。


以陰行陽。


而不得忘其陰。


以地承天也。


以臣事君也。


以妻隨夫也。


皆以坤之本分。


而樂得其用也。


故在坤辭曰先迷失道。


後順得常。


以坤道不可先也。


而六三尤可徵矣。


陰雖有美。


不宜顯也。


故貴在含弘。


含章可貞。


坤之德也。


為應乾而成貞。


交乾而成章。


含章則美內蘊。


可貞則功外成。


可者克也。


有功也。


而宜于從人。


以含章係自充其中。


可貞係成人之美。


于己不得言功。


于物不得棄用。


則功成者。


人之有也。


名貴而不自居。


用大而不自主。


乃坤之道。


弗敢先也。


故宜從王事。


以弗敢成功自恃也。


如人臣雖功高。


不越其君。


人婦雖德盛。


不陵其夫。


以順為正。


正所以成其用也。


臣若欺君。


功反為罪。


婦若欺夫。


德反為惡。


何成之有。


故不得以自成功德為功德也。


貴乎含章可貞之道也。


斯道也。


地道也。


妻道也。


臣道也。


以順承而致其用。


勿先而有後。


勿始而有終。


雖無成而代成。


則德用之著。


亦非由其著也。


功高而歸其上。


德成而服其分。


此功德不求自至。


而無猜疑之虞。


不居自大。


而無迷失之害也。


為坤六三之本地道無成。


而代乾有終也。


乾雖有始。


必資坤為之終。


乾雖大生。


必資坤為之成。


則坤之生成。


乾之生成也。


坤之始終。


乾之始終也。


功用皆乾所有。


而坤順承之以為用。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99#
 樓主| 發表於 2012-8-6 21:26:56 | 只看該作者

易經證釋●上經-4-經文講義-坤卦-釋文言-61


故曰後順得常。


得其所得。


不求自達矣。


此陰之為德有異乎陽。


而六三之為用。


有殊于六二也。


何哉。


三爻以陽數。


而居內卦之終也。


內卦陰也。


陰而從陽。


數而有終。


含章之象。


可貞之行。


孚于人事。


乃有斯名。


故文言斷為妻臣之道。


而知其無成代有終也。


此人爻之始。


人事之動。


尤重在人道。


貞者得之。


當省所從違矣。


陰陽既判。


乃有分合。


分合者。


萬物生化之所由也。


天地以交而萬物生。


以變而萬物化。


交變者。


氣數所不能免。


此萬物生化之無已也。


坤以陰而主地。


代乾而始終。


代天而生成。


則其氣之所至。


恆與乾分合。


不能自止。


與乾合。


則絪縕而為生成。


與乾分。


則閉塞而為毀敗。


視時而異。


因地而殊。


故坤無自生自成之功。


必待交合。


而後見其生成也。


苟不交合。


氣阻于中。


形壞于外。


精神流散。


萬物皆灰。


則天地絕其生機。


草木同歸泥塗。


是曰否象。


乾坤同寂。


數之極也。


時之窮也。


地之陷滅也。


故坤卦六爻。


備生滅之用。


賅通塞之道。


而莫不緣于氣之分合。


數之奇偶也。


時與地之所為也。


六四爻為外卦之始。


即乾氣之窮。


以陰行陰。


氣否道塞。


為非時之數。


有閉藏之形。


居外而不能遠。


望內而不能中。


陰降而日暮途窮。


陽飛而路賒轍反。


分駛背馳。


德不相成。


用不相及。


為人事之錯逆。


當天地之閉藏。


是在象曰窮。


在道曰隱。


在事曰不用。


在物曰收藏深密。


以順時為德。


毋自暴也。


故文言曰。


天地變化。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00#
 樓主| 發表於 2012-8-6 21:27:36 | 只看該作者

易經證釋●上經-4-經文講義-坤卦-釋文言-62


草木蕃。


天地閉。


賢人隱。


以見君子出處必有時。


作息必有方。


而上應天地。


下察草木。


或動或靜。


或語或默。


各有數也。


用時則用。


隱時則隱。


不敢違時。


以招毀譽。


故慎言行。


審出處。


知分善守。


以固其中。


順數有常。


以絕其害。


此象辭之為括囊。


而不干咎譽也。


為其能謹耳。


夫六三之位。


以交猶可用。


祇不可先耳。


六四則不交不通不用不獨不先。


且不宜有為。


故唯自返。


以深密自保。


不復為咎譽之謀。


而防之唯謹。


守之彌固。


比之括囊。


以隱為故。


不顯其德。


不徵于物之遇。


不圖于數之裕。


故寧無聞。


不希于譽。


故寧無成。


不罹于咎。


此順時之哲。


有所深慮。


善道自守。


中藏永固也。


故在坤道。


本以安貞為吉。


而處六四。


尤以靜密為度也。


天地不自見功。


況人物乎。


括囊者。


內有所藏。


外有所守。


非空囊也。


非徒括也。


以自初六至此。


氣已內充。


德已先成。


用以累著。


功以積稱。


而逢時之不吉。


為持滿之必慎。


鑒見幾之必早。


因履霜堅冰之訓。


知辨別之當明。


乃知急流勇退之為正。


故括囊為善藏。


為能有其道德。


而克循乎法度。


不以咎譽為懷。


而亦無咎譽也。


以道全則無咎。


德玄則無譽。


君子以貞一之道。


行謹約之趣。


以天地之閉。


而隱遁適其序也。


坤卦有二大用。


一動一靜。


一內一外。


皆以時地為準。


即爻位也。


六二為坤正位。


以與乾九五應也。


六五亦正位以承乾。


而當九二之應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4-11-15 00:28 , Processed in 0.140623 second(s), 1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