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松園醫鏡卷十一書集虛勞歸脾湯】
歸脾湯 〔亦作膏丸。〕
治思慮傷心,〔脾臟應之,以脾在志為思也。〕
健忘怔忡,驚悸不寐,〔悸者,心築築然跳動也。〕
自汗盜汗,〔汗為心之液,凡汗出,無有不從心液而來,自汗有陰陽之分,盜汗則專屬心腎陰虛。〕
或勞倦傷脾,〔應酬太繁,奔走太苦,飲食失節,皆能傷脾。〕
肢體酸疼,〔脾主四肢肌肉故也,然久立傷骨,久行傷筋,則腎、肝以傷,所以亦有兼筋骨腰疼者。〕
嗜臥少食。
〔脾傷則神亦倦,故嗜臥。
又胃病則嗜臥,精竭者神疲也,少食者胃亦傷也。〕
或心脾虛疼,〔所謂胃脘當心而痛是也。〕
大便不調。
〔脾主心虛,則或泄或秘,是其本病也。〕
或血無生統,〔心虛則不能生血,而脾虛則不能統血。〕
錯經妄行。
〔或下或上皆是。〕
或血虛發熱晡熱,〔申、酉時熱也。
心、脾血虛,皆發熱晡熱。〕
或經期不準,閉絕等症。
〔心脾受傷之故,亦有房勞傷腎,惱怒傷肝,而損衝任二脈所致也。〕
人參〔虛者多用。〕
黃芪〔蜜炙。〕
白朮〔米泔水浸半日,隔土蒸,晒乾,再用白蜜調人乳浸。
照上法蒸晒,共九次。
各一、二錢。〕
炙甘草〔補氣健脾,五分。〕
茯神〔一、二錢。〕
遠志〔安神補心以生脾,五分。〕
棗仁〔炒研,三、五錢。〕
當歸〔養血益肝以生心,五錢。〕
圓肉〔甘先入脾;以脾喜肝也,十枚。〕
木香〔香能快氣,以脾喜通也,五分。〕
驚悸怔忡,加辰砂、麥冬。
如有痰者,再加竹瀝、天竺黃,或牛黃。
本方加柴胡、山梔,名加味歸脾湯。
此方補氣、養血、安神,乃心、脾、肝三經之藥。
趙氏謂:凡治血症,須按三經用藥。
心主血,脾統血,肝藏血。
歸脾湯一方,從肝補心,從心補脾,率所藏所主而從所統,所謂隔二之治,其意蓋歸重血分藥一邊,後人不解,雜入香燥溫中劫陰之藥,大失制方之旨。
高鼓峰獨悟其微,謂木香一味,香先入脾,總欲使血歸於脾,此噓血歸經之法:然其香燥,反動肝火,而干津液,故其用每去木香而加白芍,以追已散之陰;且心血衰少,火必刑金,白朮燥烈,恐增咳嗽,得芍藥則太陰為養榮之用。
惟脾虛泄瀉者,方留木香以醒脾,脾虛挾寒者,方加桂、附以補陽而外,此皆出入於心、脾,此三經甘平清潤之藥。
愚謂:經期不準,閉絕崩漏,及便血諸症,本方加減,多所相宜。
若嘔吐諸血,果屬氣虛,不能統攝,必面色黃白而無神,語言輕微而倦怠,脾胃虛薄而不調,六脈微弱而不數者,方可用本方。
然患氣虛失血者甚少、即思慮傷心,虛勞將成未成之界,未見肺腎陰虛諸病,而兼脾虛症候,或大便溏泄者,則宜是方。
若內熱骨蒸,已成虛勞,又宜壯水滋陰為要,縱食少便泄,非參、、白朮助陽之藥所宜矣。
若勞役而兼勞心者,是心脾俱傷,且前列之症,未見肺腎陰虛諸病者,可用本方加減。
然勞倦傷脾,乃脾之陰分受傷者居多。
故經曰:陰虛生內熱。
因有所勞倦,形氣衰少,穀氣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胃中鬱熱之氣熏胸,故內熱,是以補脾胃之陰。
此勞役太過,陽和之氣亢極化火,火旺則陰虛內熱,但非比色欲傷腎,真陰虛而生內熱之難療。
經又曰:有所遠行勞倦,逢大熱而渴,渴則陽氣內伐,內伐則熱舍於腎。
腎者水臟也,今水不勝火,則骨枯而髓虛,遠行勞倦,骨必受傷。
逢大熱者,或逢天令之熱,或陰不足而本熱,火旺水虧、故骨枯髓虛,而必現腎虛諸症。
此平時色欲過度,以致不能勞役而然。
亟當壯水滋陰為主,亦非本方之所宜也。
引用http://jicheng.sabi.tw/jcw/book/%E9%A1%A7%E6%9D%BE%E5%9C%92%E9%86%AB%E9%8F%A1/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