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松園醫鏡卷八御集中濕】
濕
濕有自外而得者,有自內而生者,有風濕相搏者,有濕熱相搏者,有獨傷於寒濕者。
自外而得者,如在天之濕,霧露雨雪是也。
在地之濕,冰水泥濘是也,在人之濕,汗出沾衣,未經解換是也。
但清邪則先傷上部。
先傷表之營衛。
故《金匱》曰:霧傷於上。
又曰:霧傷皮腠。
其症頭重如裹,面目浮腫,鼻息不利。
聲濁不清,發熱身疼,宜輕清散之。
可用羌活勝濕湯。
濁邪則先傷下部,先傷肌肉筋骨血脈。
故《金匱》曰:濕傷於下,又曰:濕流關節。
又經曰:地之濕氣,感則害人皮肉筋脈。
其症足跗〔足面。〕
先腫,〔腫肉如泥,按之不起。〕
漸至腿膝,行動重著,關節疼痛,倦怠體重,宜升陽滲濕兼行,可用羌防四苓散,勿但用降下滲泄之劑。
趙氏云:濕淫從外入裡,當用升陽風藥即愈。
經所謂濕淫所勝,助風以平之。
又曰:下者舉之。
得陽氣升騰而愈矣。
又曰:客者除之。
以濕從外入者,使之仍從外出也。
然宜兼健脾之藥投之,如有汗加白朮,無汗加蒼朮之類。
自內而生者,如飲食之濕,酒水瓜果乳酪是也。
經曰:諸濕腫滿,皆屬於脾。
脾主肌肉,其性惡濕,內受濕淫,肌體腫滿。
又曰:濕勝則濡泄,脾濕不運,則水穀不分,故或痞滿、或腫脹、或泄瀉,總宜健脾燥濕利水為主。
經曰:治濕不利小便,非其治也。
《金匱》云:一身盡疼,發熱日晡更劇者,此名風濕。
此因汗出當風取涼所致,法當汗出而解。
但宜微汗,不宜大汗,大汗則風去濕存,微微似汗,則風濕俱去也。
濕熱一症,夏月最多。
蓋夏月地之濕氣,上合於天之熱氣,日之暑氣,結為炎蒸,濕熱相合,病多發熱煩悶,身體沉重,走注疼痛,皆濕熱相搏,鬱而不伸,故煩熱也。
宜清熱滲濕東加減,可加柴胡、銀花之屬。
嘉言謂:濕土寄旺於四季之末,其氣每隨四時之氣而變遷。
在夏為熱濕,在冬為寒濕。
故寒濕之病,於冬月春初,居寒濕之地,感而病者為多。
可用桂枝附子湯,或加羌活、蒼朮之屬,溫以散之。
以上諸法,皆究濕家之所不容廢也。
引用http://jicheng.sabi.tw/jcw/book/%E9%A1%A7%E6%9D%BE%E5%9C%92%E9%86%AB%E9%8F%A1/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