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433|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顧松園醫鏡卷六射集傷寒溫病附方六一順氣湯】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作者
發表於 2012-8-4 05:00:40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顧松園醫鏡卷六射集傷寒溫病附方六一順氣湯

 

六一順氣湯  

 

熱邪傳入陽明胃府,不惡寒,反惡熱,欲揭衣被,揚手擲足,自汗煩躁。

 

〔若周身無汗,但手、腋下汗出,非燥糞熱氣,不能使諸陽本之猶蒸蒸而潤也,尤為胃實之的症。〕

 

口渴飲冷,咽燥唇裂,舌苔芒刺,譫語潮熱,氣短氣喘,甚則發呃,發厥發狂,不大便五、六日,繞臍痛,或腹滿痛,手不可按,頻轉矢氣,脈洪數有力,此有燥糞也,此方下之。

 

又陽明病發熱,自汗如雨。

 

〔恐胃汁內干。〕

 

亦宜急下。

 

〔以存津液。〕

 

又熱病目不明。

 

〔腎水將絕。〕

 

亦宜急下。

 

〔以救腎水。〕

 

大黃〔苦寒泄實去熱。〕

 

芒硝〔鹹寒潤燥軟堅。

 

二味走而不守,均為蕩滌之劑。〕

 

枳實〔苦寒泄漏。〕

 

濃朴〔苦溫去痞。〕

 

芍藥〔酸以收其正氣,又滋津液而益營血。〕

 

甘草〔甘以緩其速下,又補脾胃而建中氣。〕

 

黃芩〔苦寒能祛諸熱。〕

 

柴胡〔能引胃氣上升,若表症未除,更宜用之。〕

 

以解表熱。

 

加鐵鏽水,〔性以沉重能墜熱開結,用匙調服。〕

 

大結胸症,去甘草換桔梗,加甘遂。

 

〔服藥後,將鹽炒麩皮,絹包於腹上熨之,藥氣得熱則行,大便易通。

 

若服湯則下,勿再服。〕

 

若服湯不下,或次日方下,或半日後吐,仍原藥〔中氣大虛,不能運藥,大凶之兆。〕

 

加煨薑〔和藥性一、二片。〕

 

人參〔助胃氣,量其有邪實病重,輕劑不行者,當再下之,以腹中和,二便通為度。〕

 

若脈弱或不能食,〔其人本虛勿輕議下,必不得已,用攻補兼施之法。〕

 

或黃龍湯,〔顧其元氣。

 

即小承氣東加人參、歸、地。〕

 

或承氣養榮湯,〔顧其津液,即小承氣東加歸、地、白芍、麥冬、知母。〕

 

隨宜用之。

 

此方節庵用代大、小承氣,調胃承氣,大柴胡,大陷胸等湯,凡傷寒過經,及老弱產後虛人,苟有下症者,或有下後不解,或有表症未除,而裡症又急,不得不下者,去芒硝,小劑緩緩下之。

 

蓋大黃清血分之熱,用之而瀉不止者,飲粥湯,胃得穀氣則泄止,以胃之氣未傷也,合芒硝,則並氣分而峻寒之,且又最傷下焦血分之真陰;必三焦俱傷,痞滿燥實堅全具,熱邪太甚者,方可兼用,所謂有病病當之也,若熱不至堅者,不可用。

 

觀仲景增此一味而曰大,減此一味而曰小,且諸所欲下者,必曰先與小承氣湯,則芒硝之峻可知。

 

至調胃承氣,反去枳、朴,不去芒硝,或因吐下津干,或因煩滿氣熱,總為胃中燥熱不和,而非大實滿者,此經曰熱凝於內,治以鹹寒之義也。

 

去枳、朴者,恐傷上焦虛無氤氳之元氣,又加甘草,培其根本,故曰調胃承氣。

 

謂胃乃大小腸膀胱轉運之本氣,化則能出,有熱有物以滯之,氣不承順,則壅而不和,故取微下,以調和胃氣,甚則用大承氣湯,不甚則小承氣也。

 

呂晚村云:邪既入裡,故就大便通泄其熱,從其近易,非矢為害,而必欲攻之也。

 

昧者、方中雜用消克之藥誤矣。

 

仲景用承氣之法,有曰:若不大便六、七日,恐有燥糞,欲知之法,少與小承氣湯,湯入腹中,轉矢氣者,此有燥糞,乃可攻之;若不轉矢氣,此但初頭硬,後必溏,不可攻之;攻之必脹滿不能食也。

 

又陽明症,譫語發潮熱,脈滑而疾者,與小承氣湯。

 

若不轉矢氣,明日不大便,脈反微澀者,裡虛也,為難治,不可更與承氣湯。

 

又煩躁心下硬,若其人脈弱,雖能食,少與小承氣和之,勿令大下。

 

以邪實不可不下,而正虛又不可大下,此湯關系安危最大。

 

蓋熱邪入胃,不以寒藥治之,則胃傷,不及則藥不勝邪,太過則藥反傷其正氣。

 

斟酌投之,以祈無誤。

 

凡蕩滌外感熱邪,皆用湯液,切禁丸藥,惟脾約一症,則用麻仁丸。

 

〔即小承氣加白芍、麻仁、杏仁。〕

 

因其人平素脾氣燥熱,省約所食之物,為一、二彈丸,三、五日一大便者;所以熱邪入裡,益津枯血燥,大便艱澀;故用涼血潤燥,緩以通之;不比一時暫結者,可用湯藥滌之耳。

 

再按此方,總以大便硬為主,用之固宜也,乃下利而亦用之者,因腹中有燥糞熱結,則稀水從傍流下為利,必兼譫語潮熱,臍腹按之硬痛,脈滑數有力者,方可用通因通用之法。

 

若少陰病之自利清水,色純青,心下必痛,口乾燥,而用急下之者,因少陰邪熱,挾木火乘胃,胃津腎水,將欲枯竭,不得不因熱利導,使邪熱下行,而救胃腎垂絕之陰。

 

愚謂承氣養榮湯內有地冬,用治此症頗宜。

 

尺脈若弱, 〔腎陰虧也。〕

 

不可下;脈虛細者,〔氣血衰也。〕

 

不可下;表未解者,〔頭痛發熱,惡風等症未除。〕

 

不可下;〔恐邪氣內陷也。〕

 

諸動氣者,不可下;〔恐脾氣傷敗也〕諸虛者,〔如勞倦陰虛,經行經斷,胎產崩漏等症。〕

 

不可下;嘔多者〔胃氣大傷也。〕

 

不可下;小便清白者,〔內無熱也。〕

 

不可下;陽明病心下硬滿者不可下;

 

〔下之利遂不,止者死,誅伐無過,胃氣下陷也。〕

 

脅下素有痞,連在臍傍者,〔此名臟結,必腹內拒痛,甚至不可忍。〕

 

不可下,〔下之是速其病,小腹入陰筋而死也。〕

 

結胸症脈浮大者〔表邪未清也。〕

 

不可下。

 

〔下之是令其結而又結,則死矣。〕

 

如誤用芒、黃而下不止者,宜大劑加味理中湯以救之。

 

引用http://jicheng.sabi.tw/jcw/book/%E9%A1%A7%E6%9D%BE%E5%9C%92%E9%86%AB%E9%8F%A1/12

評分

參與人數 1學習 +5 收起 理由
左輔 值得鼓勵。

查看全部評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4-25 11:54 , Processed in 0.265625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