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松園醫鏡卷三樂集內景詳解】
內景詳解
臟腑內景,各有區別。
咽喉二竅,異途施化。
喉在前,其質堅空,連接肺本,通呼吸之氣,分布於五臟,為氣息之要道:咽在後,其質柔空,下按胃本,水穀由此而入胃,乃運糧之關津。
二道並行,各不相犯。
蓋飲食必歷氣口而下,氣口有一會厭,當飲食方咽,會厭即垂,氣口乃閉,故水穀下咽,不混入喉。
若言語呼吸,則會厭開張,所以當飲食言語,水穀乘氣送入喉管,遂嗆而咳矣。
喉下為肺,附著脊之第三椎。
肺形四垂,六葉白瑩,謂為華蓋,以復諸臟,虛如蜂窠,呼之則虛,吸之則滿,上通於鼻,下無透竅。
肺之下有心,附著脊之第五椎。
心有系絡,上聯於肺,其象尖圓,形如蓮蕊,其中有竅,多寡不同,上通於舌,下無透竅,其脾肝腎三臟,各有一系,上透膈膜,以通於心,外有赤黃裹脂,是為心胞絡,此即膻中,故經言膻中為心主之宮城。
心下有膈膜,與脊脅相著,遮蔽濁氣,使不得上熏心肺。
膈膜之下有脾,當十一椎下。
脾膜連著於胃,形如刀鐮,聞聲則動,動則摩胃,食乃消化。
有系上通於心,開竅於脾之下。
左有肝,著脊之十三椎下。
肝有七葉,亦有二、三葉者,有獨葉者。
亦有系,上通於心,開竅於目,下亦無竅。
肝之短葉間,有膽附焉。
膽有汁,主藏而不瀉。
肝之下有腎,附於脊之第十四椎下。
腎有兩枚,形如豇豆,相並而曲,附於脊之兩旁,相去各一寸五分。
外有黃脂包裹,俱通脊中,上至髓海,下至尾 。
亦各有一系,上系則通於心,下系則通精竅,開竅於二陰。
兩腎之前,膀胱之後,出大腸之上左,居小腸之下右,是謂命門,又曰子宮,〔即經所謂胞中也。〕
在男則為精室,在女則為血室。
〔胞胎系此。〕
兩腎俱屬水,但左屬陰,右屬陽,越人謂左為腎,右為命門,非也。
命門即兩腎之中,通腎之下系,為相火,一陽處二陰之間,所以成乎坎也。
此喉之一竅,施氣運化,熏蒸流行,以成脈胳者如此。
咽通胃脘,胃之上脘,名曰賁門,飲食之精氣,從此輸脾達肺,宣布於諸脈;胃之中脘,盛受水穀,而腐熟之。
胃之下,左有小腸,小腸上口即胃之下脘,名曰幽門,前附臍上二寸,後附於脊,水穀由此而入。
左回疊積十六曲,小腸下口,即大腸之上口,名曰闌門,至是而泌別清濁,水液滲入膀胱,滓穢傳入大腸。
大腸居胃之下,右當臍,左回亦十六曲,故曰回腸。
廣腸即回腸之更大者,附脊,以受回腸之渣滓。
左環疊積,以下直腸,抵肛門,總名大腸。
膀胱當十九椎,居腎之下,廣腸之前,有下口,無上口。
水液由此別回腸隨氣滲入,下連前陰,溺之所出;其入其出,皆由氣化。
此咽之一竅,資生氣血,轉化糟粕而入出者如此。
三焦者,上焦處於膈膜之上,主納,納而不出,經言上焦如霧者,宗氣積於胸中,如天之霧也。
中焦當胃之中脘,主腐熟水穀,中焦如漚者,言榮血化於中焦,隨氣流行,以奉生身,如水泡處浮沉之間也。
下焦起於闌門之下,主出而不納,下焦如瀆者,如川瀆之水,逝而不返也。
學人但能熟此,則臟腑之內景,便照然於心目矣。
引用http://jicheng.sabi.tw/jcw/book/%E9%A1%A7%E6%9D%BE%E5%9C%92%E9%86%AB%E9%8F%A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