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松園醫鏡卷三樂集內經要語】
內經要語
肺朝百脈,〔難經曰:寸口者,脈之大會。
肺居至高,臟腑各經之氣,無不上熏故也。〕
氣口寸成,以決死生。
〔氣口、即寸口,六部皆統於肺脈。〕
尺外以候腎,〔尺脈前半部也,背為陽,腎附於背也。〕
尺裡以候腹。
〔尺脈後半部也,腹為陰,小腸、膀胱在腹也,余仿此。〕
中附上, 〔言附尺之上而居乎中者,即關脈也,掌後高骨之分。〕
左外以候肝,內以候鬲;〔舉鬲而言,則中焦之鬲膜、膽腑在其中矣。〕
右外以候腎,內以候脾。
上附上,〔言上而又上,即寸脈也。〕
右外以候肺,內以候胸中;〔鬲膜之上皆是,即寸主上焦,關主中焦,尺主下焦之義。〕
左外以候心,內以候膻中。
《脈訣云:包絡與心,左寸之應;惟膽與肝,左關所認;膀胱小腸腎,左尺為定;胸中及肺,右寸昭彰;胃與脾,屬在右關,大腸並腎,右尺班班。〕
人一呼,脈再動,一吸,脈亦再動,呼吸定息,脈五動,閏以太息,命曰平人。
〔一呼一吸為一息,四至為平和,而五至亦為平脈者,人之氣息,時長時短,凡鼓三息,必有一息之長,鼓五息,又有一息之長,名為太息,如歲一閏,五歲再三象歷閏也。〕
一呼脈一動,一吸脈一動,曰少氣。
〔一息三至為遲、遲則為寒,二至轉寒,而陽氣衰少可知。〕
一呼脈三動,一吸脈三動而躁,尺熱,曰病溫;尺不熱,脈滑,曰病風。
〔一息六至為數。
躁者,急病也。
尺熱,言尺後近臂有熱,則必通身皆熱,脈數躁而身發熱,故知病溫;數滑而身不熱,當病內風,以外風身必熱也。〕
一呼脈四動以上曰死,脈絕不至曰死,〔榮衛已絕也。〕
乍疏乍數曰死。
〔氣血潰亂也。〕
持脈有道,虛靜為保。
〔言貴虛其心,靜其志,保不失也。〕
切脈動靜, 〔脈診也。〕
而視精明,〔視目之精明,神診也。〕
察五色,〔色診也。〕
觀五臟,有餘不足,六腑強弱,〔證診也。〕
形之盛衰,〔形診也。〕
以此參伍,決死生之分。
〔以此數者、與脈參伍推求,則陰陽表裡虛實寒熱,自無遁狀。
可以決生死之分。
不齊之謂參,剖其異而分之也。
相類之謂伍,比其同而合之也。〕
診病不問其始,〔是不求其本也。〕
憂患飲食之失節,〔內因也。〕
起居之過度,〔外因也。〕
或系於毒,〔不內外因也。〕
不先言此,卒持寸口,何病能中,妄言作名,為粗所窮。
一日一夜五十營,以榮五臟之精,不應數者,名曰狂生。
〔營者運也,經脈營運於身,晝夜凡五十周,以運五臟之精。
其有太過不及,則不應此數矣。
狂者妄也,猶言幸而生也。〕
所謂五十營者,五臟皆受氣,持其寸口,數其至也。
五十動而不一代者,五臟皆受氣;四十動一代者,一臟無氣;三十動一代者,二臟無氣;二十動一代者,三臟無氣;十動一代者,四臟無氣;不滿十動一代者,五臟無氣。
予之短期,要在終始。
〔短期,死期也。
終始,本經篇名。〕
所謂五十動而不一代有,以為常也,以知五臟之氣。
予之短期者,乍數乍疏也。
日春胃微弦平,〔春弦夏洪,秋毛冬石,四季之末,和緩不忒,此時令之平脈也。
故宜微弦微毛微石,而不至太過,是謂胃氣之沖和也。〕
弦多胃少曰肝病,〔弦多者,過於弦也。
胃少者,少和緩也。〕
但弦無胃曰死。
〔但弦急而無沖和之氣,是胃氣已絕,而肝之真臟脈見。〕
胃而有毛曰秋病,〔春得秋脈是賊邪,以胃氣尚存,故至秋病。〕
毛甚!曰今病。
夏胃微鉤曰平,〔鉤即洪脈也,萬物暢茂,垂枝布葉,下而如鉤也。〕
鉤多胃少曰心病,但鉤無胃曰死。
胃而有石曰冬病,石甚曰今病。
長夏胃微軟弱曰平,弱多胃少曰脾病,但弱無胃曰死。
軟弱有石曰冬病,石甚曰今病。
秋胃微毛曰平,〔浮澀而和緩,類羽毛之輕虛也。〕
毛多胃少曰肺病,但毛無胃曰死。
毛而有弦曰春病,弦甚曰今病。
冬胃微石曰平,〔即沉也,如石沉水之謂。〕
石多胃少曰腎病,但石無胃曰死。
石而有鉤曰夏病,鉤甚曰今病。
人以水穀為本,故人絕水穀則死,脈無胃氣亦死。
所謂無胃氣者,但得真臟脈,不得胃氣也。
〔即但弦但石之類。〕
所謂脈不得胃氣者,肝不弦,腎不石也。
〔肝無氣則不弦,亦由不得胃氣而然,與真臟無胃者等耳。〕
察九候,〔三部各浮中沉三候,共得九候。〕
獨小者病,獨大者病,獨疾者病,獨遲者病,獨熱者病,獨寒者病,〔獨者言三部之中察其獨異於他部者,推其病之所在也。
獨熱,陽部得陽脈也,獨寒,陰部得陰脈也。〕
獨陷下者病。
〔沉伏而不起也。〕
夫脈者血之腑也,〔營行脈中,故為血腑,然血隨氣行,實兼而言也。〕
長則氣治,〔氣足則脈長。〕
短則氣病,〔氣虛則脈短。〕
數則煩心,〔火熱盛也。〕
大則病進。
〔邪方張也。〕
上盛則氣高,〔寸盛則火亢氣逆。〕
下盛則氣脹,〔關尺盛則邪實脹滿。〕
代則氣衰,〔氣將絕也。〕
細則氣少,〔氣不充也。〕
澀則心痛。
〔血少氣滯。〕
渾渾革至如涌泉,病進而色弊,綿綿其去如弦絕,死。
〔渾渾者,洶涌之貌。
革脈之至,如皮革之堅急也。
涌泉,狀其盛滿也,見此脈者,病漸增進,而色夭不澤也。
綿綿弦絕,則胃氣絕而真臟脈見,故死。〕
形氣相得者生,〔如形盛脈大,形瘦脈細,是也。〕
形盛脈細,少氣不足以息者危。
〔外有餘而中不足也。〕
形瘦脈大,胸中多氣者死。
〔陰不足而陽有餘也,陰形既敗,孤陽無附矣。〕
脈氣有餘,形氣不足生。
〔若形雖衰,脈未敗,根本猶存,與形脫之大肉去盡不同。〕
形氣有餘,脈氣不足,死。
〔外貌無恙,臟氣已壞也。〕
形肉已脫九候雖調,猶死。
〔脾主肌肉,為臟之本,肉脫則脾絕,脈雖調無益也。〕
三部九候皆相失者,死。
〔應大反小,應小反大也。〕
夫精明五色者,氣之華也,〔精明見於目,五色顯於面,皆五氣之精華,言氣而血在其中也。〕
青欲如蒼璧之澤,不欲如藍;赤欲如白裹朱,不欲如赭;黃欲如羅裹雄黃,不欲如黃土;白欲如鵝羽,不欲如鹽;黑欲如重漆,不欲如地蒼。
〔地之蒼黑色,五色之欲者,皆取其潤,五色之不欲者,皆惡其枯槁也。〕
五色精微象見矣,其壽不久也。
〔此皆五色精微之象,凶兆既見,壽不遠矣。〕
得神者昌,失神者亡。
能合色脈,可以萬全。
色青者其脈弦,赤者其脈鉤,黃者其脈代,白者其脈毛,黑者其脈石。
〔色脈相應者順。〕
見其色而不得其脈,〔色脈相悖者逆。〕
反得其相勝之脈則生矣,〔色脈相克者凶。〕
得其相生之脈,則病已矣。
〔色脈相生者吉。〕
面青目赤,面青目黑,面赤目青,面赤目白,面黑目白,皆死。
〔色中無黃,胃氣已絕,〕赤色出兩顴, 〔兩顴亦為肺部。〕
大如母指者,〔成塊成條,聚而不散也。〕
病雖小愈,必卒死。
黑色出於庭,〔天庭,處於至高,黑干之,是腎絕也。〕
大如拇指,必不病而卒死。
引用http://jicheng.sabi.tw/jcw/book/%E9%A1%A7%E6%9D%BE%E5%9C%92%E9%86%AB%E9%8F%A1/9 |